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每個人的手機看起來都不一樣。
2007 年,多點觸控螢幕的 iPhone 推出,互動方式逐漸遷移到觸控上,手機的形態開始出現巨大轉變——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砍掉了實體按鍵,開始追求一塊「魔法玻璃」。
如果將功能機稱為春秋戰國,那 iPhone 的出現,就是秦王掃六合。
從此,屏同大、框同寬、手機設計的度量衡幾乎就此統一。
不過,在以物理按鍵為主要互動方式的時代,我們見證了更多樣化的手機,這些設計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它們傳承的設計與想象,依然是現代智慧手機的基因之一。
這個從上世紀末芬蘭走出的手機霸主,歷經漫長的探索後,曾輝煌地統治了手機行業近二十年,卻在短短時間內從巔峰滑落,跌下神壇。
在諾基亞移動業務衰落十幾年後,它的老鄉——同樣來自芬蘭的阿爾託大學,為它建立了一座免費的諾基亞設計博物館。
一進入設計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知識圖譜。
整個知識圖譜由三個元素組成:核心節點、支節點以及實線。
核心節點和支節點分別代表著特定的產品、事件或重要人物。其中,核心節點代表諾基亞歷史上的重要產品、事件或人物,承載著標誌性意義,是圖譜的核心資訊載體,而從核心節點延展而出,與其內容緊密關聯,進一步補充並拓展整體資訊。
此外,核心節點之間並非孤立存在,它們透過線條相互連線,展現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構建了一個交織緊密的知識網路。
整個諾基亞設計博物館的核心節點與支節點共有 722 個,包括了 392 個產品、83 個美學風格、483 個設計過程以及 251 個設計策略。
如果覺得知識圖譜的資訊量過於龐雜,設計博物館還提供了更直觀的時間軸檢視。
不同於知識圖譜的宏觀結構,時間軸聚焦於曾就職於諾基亞的員工視角,透過他們的故事讓諾基亞的歷史更加生動立體。
時間軸從 1984 年開始,一位名為 Jouko Tattri 的員工入職,並以四位員工的就職至 2023 年結束。
在這些複雜的節點和時間軸中,既能找到那些曾經家喻戶曉的諾基亞經典手機,也能窺見那些從未被曝光、甚至未曾量產的概念裝置。
它們共同構成了諾基亞歷史最忠實的記錄,展現了這個傳奇品牌的設計與創新曆程。
在博物館首頁,阿爾託大學寫下這樣一句話,彷彿是對這一切的點題:
諾基亞設計博物館中的檔案,是探索塑造了現實世界的偉大創想的視窗。
之前提到,在知識圖譜中,節點代表著美學風格、設計過程與設計策略,但這些抽象的元素,最終都要落地到具體的產品上。
1970 年,諾基亞乘著無線電通訊技術的東風,正式進入移動通訊領域。
在成功建立芬蘭第一個移動通訊網路後,諾基亞開始著手製造車載電話系統,並於 1982 年推出第一款車載電話系統——Mobira Senator,又在 1984 年更進一步推出更為便攜的 Mobira Cityman 900。
後者被視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行動電話,藉此,諾基亞一舉成為全球移動通訊領域的先驅之一。
時間來到八十年代末,行動通訊行業尚在起步初期,整個行業還處於模擬網路(1G)階段,但全球移動通訊系統 GSM (這是 2G 移動通訊網路的核心標準之一)已經逐漸成熟,而諾基亞剛好從無線電通訊裝置製造商轉型為專注於模擬行動電話的公司,並順利成為全球首批支援 GSM 標準的公司之一,開始著手於全球市場的佈局。
這部手機面向商業使用者和企業使用者,基於模擬網路(1G)設計,只有簡單的語音通訊功能,而沒有簡訊等功能。
在 2G 網路到來的前夕,剛剛完成轉型的諾基亞憑藉這部手機迅速完成對模擬網路時代的總結,並透過推出一臺成熟的量產手機積攢足夠的經驗,為即將支援 GSM 標準的 2G 手機做好了技術和市場的雙重準備。
這部手機是模擬網路時代的終章,也是數字時代的序曲。
不過,相比承上啟下意義,影響更加深遠的,恐怕是設計風格。
沒錯,我在一臺非常初始的手機上,提到了設計風格這個詞。
諾基亞 252 的外觀設計雖不復雜,延續了那個時代的經典佈局:物理數字鍵盤、上下功能鍵以及撥號和結束通話鍵一目瞭然。
從 1988 年開始,當其他廠商的手機外殼仍以單調的黑白為主時,諾基亞已經在塑膠材質上玩起了色彩。
在這個諾基亞博物館中,諾基亞 252 關聯著一個重要詞條——顏色、材料和圖形。
色彩、材料和圖形部(CMG)是一個專門研究諾基亞產品的美學和觸覺元素的部門。
多年來,該部門多次更名,但工作重心始終如一:研究、設計和試驗色彩、材料和裝飾元素,如塑膠、金屬、紡織品和油漆。
CMG 的設計師們對物品如何傳達和創造不同的想法、情緒和感覺很感興趣:
什麼樣的視覺和觸覺元素能夠傳達奢華?如何體現趣味性或耐用性?
面對這些問題,諾基亞公司 2000 年代初的一份材料趨勢報告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色彩和材料「既是內容,也是容器」,它們構成了設計的基礎部分。
伴隨這份報告一同登場的,是諾基亞的一款傳奇產品——諾基亞 3310。
如果說,諾基亞 252 是諾基亞的奠基之作,那麼諾基亞 3310,就是諾基亞王朝的鼎盛之作。
諾基亞 3310 推出正值千禧年初,行動通訊尚處 2G 普及階段,手機的主要功能仍然集中在語音通話與簡訊上,使用者需求集中於耐用性、續航與易用性。
諾基亞 3310 以顏色多樣的聚碳酸酯外殼、圓潤緊湊的機身和直觀的物理按鍵設計,完美契合了這一需求——不僅抗摔耐磨,還透過可更換電池實現了超長待機(通話 5 小時、待機 300 小時),成為當時大眾消費者與商務人士的理想選擇。
功能性得到了滿足,諾基亞開始想做點更有意思的東西。
雖然這個遊戲在現在看來非常簡單,但這是個人移動終端上初次出現娛樂性應用,從此以後,手機的多功能性越來越強,「多功能化」成為手機的重要基因,並延續至今。
而在博物館中,諾基亞 3310 還與另外兩個重要節點相關聯——Y2K Aesthetics 與 Objects in the Nokia Design Archive
Y2K Aesthetics 是指圍繞 2000 年前後的設計風格和文化潮流。
Y2K(Year 2000)這個詞來源於那個時代對千禧年的技術和文化幻想,通常以曲線、金屬質感、光滑的亮面等元素設計為主,而諾基亞 3310 的外形就以圓潤和光澤感完美契合了 Y2K 美學的理念。
實際上,在那個時間段,以諾基亞為代表,很多電子產品都在遵循 Y2K 的風格。
而 Objects in the Nokia Design Archive 指的是諾基亞在其設計開發過程中儲存的設計文件、模型、草圖、產品原型及其他相關資料。這些物件不僅反映了諾基亞的設計理念,還記錄了從 1980 年代至今手機行業發展的變遷。
諾基亞 3310 毫無疑問是 Objects in the Nokia Design Archive 的重要節點
在 Objects in the Nokia Design Archive 專案列表的末尾,還有一臺手機,值得一提。
時間來到 2000 年代中期,3G 網路初露鋒芒,移動網際網路需求萌芽,使用者開始追求更豐富的影音娛樂、導航和聯網功能。
諾基亞 N95 以 Wi-Fi 和 3G 網路支援、創新的雙向滑蓋設計(向上滑動露出數字鍵盤,向下滑動切換多媒體控制鍵)和強悍硬體配置,被譽為當時的「機皇」,專門滿足高階使用者對效能與體驗的極致追求。
細數下來,諾基亞 N95 上,已經有了非常多的東西,是後來智慧手機功能的雛形。
諾基亞在這部手機上搭載了來自蔡司的 500 萬畫素鏡頭,開始將目光望向手機攝影,並首次引入內建 GPS 功能,支援地圖和導航服務,透過這些功能,培養使用者對手機「多功能工具」的依賴,間接推動智慧機需求爆發。
同時,塞班系統的開放性雖不及 iOS 和 android,但也已經出現了開放的生態,其應用商店 Ovi Store 的雛形和第三方開發者支援,為移動應用生態奠定早期基礎。
N95 可以視為諾基亞巔峰時代的代表作,但同時,也是衰落的開始。
在此之後,隨著智慧手機的浪潮席捲全球,諾基亞的輝煌逐漸被蘋果和安卓陣營的崛起所掩蓋,隨後的 Lumia 系列雖然也不缺經典,但始終沒能幫助諾基亞回到曾經的位置。
Objects in the Nokia Design Archive 的確是個寶藏,在瀏覽其中近百個專案時,有個獨特的型號引起了我的注意——諾基亞 N-Gage
彼時,諾基亞已憑藉《貪吃蛇》、《反彈球》等一系列經典遊戲,在手機娛樂領域收穫了巨大的成功,而任天堂 Game Boy 系列的火熱表現也讓諾基亞心動不已。
於是,諾基亞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試圖將掌機的功能塞進手機,讓手機也能成為一臺隨身的遊戲裝置。
這也許是「遊戲手機」的先鋒之作,也是極致之作——橫向設計、機身形態更適合握持、按鍵排列與佈局完全為遊戲最佳化,在遊戲陣營上引入了不少大牌廠商的 IP,如《古墓麗影》、《索尼克》、《FIFA》等,還支援 3D 遊戲,並設計了可更換卡帶的後蓋,為玩家提供了更接近掌機的體驗。
當然,在這臺 N-Gage 以及後續機型 N-Gage QD 上,諾基亞也沒有放棄優良傳統,製作了數種配色供使用者選擇。
遺憾的是,哪怕從形態上來說,N-Gage 比現在的手機更接近掌機,但受制於效能、螢幕、遊戲生態以及價格等問題,當時的玩家們並不買賬。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那個時代的諾基亞,還沒有陷入很多大公司畏手畏腳的通病中,其理念放在今天也不算落伍——將更多功能融入手機,讓手機成為「一切裝置的集合體」。
如果說 N-Gage 是諾基亞對當時跨界創新的一次大膽嘗試,那麼對於未來,諾基亞也曾擁有自己的設想與遠見。
在博物館的 Designing Technological Futures(設計技術的未來)與 'Going Crazy' with Design Concepts(瘋狂的設計)兩個核心節點中,包含著一個共同的專案——Elements: Blitz 1(元素:閃電戰)
雖然被稱為「專案」,但其檔案內容卻非常初始,僅以草圖的形式呈現,展現了一種探索性的概念設計。
這一概念設計包含五個部件,可以組成一整套可穿戴裝置:
No.1:一個集成了攝像頭和投影儀的裝置,可用於捕捉影像並進行投影,或許是為移動辦公和演示場景設計
No.2:一個球形便攜裝置,可能類似智慧錢包或智慧音箱,承擔日常助手的角色
No.3:一個智慧手錶樣式的裝置,與使用者的健康資料等身體功能進行互動,適配運動與健康管理場景
No.4:一支智慧手寫筆,用於文字輸入或與其他裝置的互動
No.5:類似於 No.4 的裝置,但功能更基礎,或許是純輸入裝置
雖然 Elements: Blitz 1 最終停留在草圖階段,甚至沒有推出原型機,但其理念放在今天來看,已經有部分被 Apple pencil、S Pen 以及各種智慧手錶實現了。
與 Elements: Blitz 1 類似,諾基亞還構想了一套更具未來感的概念產品,名為 Morph。
這套裝置的設計理念比 Elements: Blitz 1 更為超前——它基於奈米技術構想而成,利用奈米顆粒的可重塑性,使得一臺裝置可以根據需求變換形態:
甚至可能變成其他尚未定義的終端裝置,靈活適應不同場景需求
至今為止,這種技術都還停留在科幻電影中,也許還要等待很多年才會見到,但真到了那個時候,隨著技術與需求的變化,個人終端的形態可能和我們現在的認知相去甚遠。
2025 年,當提起諾基亞的時候,你們會想到什麼?
也許,它的名字更多出現在與柯達類似的例子中,作為被時代浪潮淘汰的符號;也許,它會因為「科技以換殼為本」這樣的梗偶爾在社交媒體上被戲謔提起;也許,它會因為推出某款新手機登上新聞,但始終很難再掀起波瀾。
站在個人終端已經邁入人工智慧的時代,回頭審視諾基亞的時候,人們更多會說:我們從諾基亞的倒塌中學到了很多。
但在這個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諾基亞設計博物館首席研究員 Anna Valtonen 側面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這個博物館中的許多內容都在提醒我們,諾基亞確實塑造了我們今天的世界。
的確,諾基亞已經成為過去,但留下的遺產從未遠去,站在今天來看,再先進的產品,依舊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地發現需求、完善需求、實現創新,才最終將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在科技與產品的歷史中,幾乎所有成果都是逐步建立的,平地起高樓,從來都不切實際。
設計博物館從 2025 年初開始免費開放,現在所有人都可以訪問,如果你對老手機有感情或者想探索一些不為人知的概念產品,這絕對是個值得一逛的寶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