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翻新舊羽絨服的人,暴揍加拿大鵝

“我懷疑過是我自己身體虛,我都沒懷疑過你啊,羽絨服!”
冬天壞,時間進入十二月,意味著又到了一年一度置辦新羽絨服環節。
然而2024年冬天的羽絨服市場,儼然已經成了“無人生還”遊戲現場。
開啟社交平臺看見“7萬件羽絨服含絨量0”的熱搜,感覺天塌了一半;
想著正規品牌應該問題不大,再一看售價千元起跳,萬元遍地,另一半天也塌了。
入冬以來,羽絨服上過的熱搜,一條更比一條令人心寒/圖源:微博話題
回望這些年羽絨服價格變遷,身為消費者,難免有經歷了一場長期“服從性測試”的感覺。
遙記早年間,還是“全員北面”之類的撞衫調侃,恍惚間也能算是“幸福的煩惱
到後來,又演變成“月薪xx買不起羽絨服”的聲討,說到底“價效比才是王道”,尚且有價位可選,事態也還沒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而今年已是便宜的不敢買,貴的買不起,“非貴即假”讓人無奈,何況還有“又貴又假”的大雷。
多年後的冬天,人們終於共情了安陵容為何後來變得如此心狠手辣——
在動輒數千元打底的羽絨服面前,最近無數人在選購羽絨服時經歷過類似的心路歷程。
翻開價籤前:買吧,難道你不愛自己了嗎?
翻開價籤後:怎麼,你只活這一天嗎?
於是為了人和錢包都溫暖過冬,Q4賽季的人們強得可怕:不是(其實就是)羽絨服買不起,而是平替更有價效比。
從去年冬天火到今年冬天,由勞保服軍大衣組成的“平替永遠的神”戰隊從不缺席。
圖源:小紅書@愛開心的小花喵,已獲授權
價位上充分符合年輕人“1萬元以下,50元左右”的需求,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款式上不但經典永不過時,穿上它走在街上都有一種“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感覺油然而生。
圖源:小紅書
用料上還採用了純正不怕風、不怕雪、不怕髒“三不怕”面料,應付零下10℃綽綽有餘。
一句話,“除了它,誰還能溫暖兜裡揣著200塊錢的你。”
好兄弟,就要一起穿軍大衣/圖源:小紅書@老年人生活分享,已獲授權
當然對“風裡來,雪裡去,生活不規律”的打工人,軍大衣+勞保服的配置,有時可能過於扎眼。
此時另闢蹊徑,參考下網友最新總結的《關於電動車防寒服和騎行防寒服多元用法的嘗試》也是不錯的選擇。
通勤騎車時實現人車分離,下車之後全方位包裹式保暖。一衣兩用,溫暖過冬,通勤路上也毫無違和感,告別臃腫不是夢。
圖源:小紅書
遙想前兩年,還曾有人喊出口號:過冬裝備無關緊要,大不了就吃感冒藥。
然而和寒冬正面交鋒後,終究是敗下陣來:感冒傷身又傷錢,與其正面硬剛,不如調整預算。
搖粒絨、衝鋒衣同樣保暖,疊加效果更佳,“三合一,怎麼穿,都有面”不是說說而已。
畢竟羽絨服只能冬天穿,百元單位能解決的搖粒絨至少扛兩季,衝鋒衣使使勁過春秋冬沒問題。
順便還解決了另外兩季不知道穿啥的問題/圖源:圖蟲創意
在群眾的智慧面前,那句“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誠不欺我。
而如果說以上種種方法,還是不能解決“想要羽絨服”的根本問題,那也沒關係。
眼下又多出一個主打“返璞歸真”的新派別:去裁縫店翻新舊羽絨服,坐享獨家定製款。
取一件或者幾件舊羽絨服,拆開改款或換布料,可去殼留絨,也可去絨留殼,絨不夠的還能現場加。
還有追根溯源的硬核過冬派:“這件羽絨服,我是看著原材料長大。”
全程所需加工費200~500元不等,最關鍵是料子都是親眼看著加的,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有心靈手巧的網友,已激情上網學習速成縫紉技術,然後手起刀落開幹。
當你邁出自制的第一步,會發現沒什麼不能自制的
“雖然平替們在款式和效能上還是有差別,但看看價格似乎也值了。”
這幾年,眼見加拿大鵝、Moncler等萬元羽絨服被熱捧,不少品牌也在高階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波司登陸續推出的明星系列,定價在2699~5999元間,登封系價格更是高達11800~14900元。
2017年波司登產品吊牌價平均在1000元-1100元,2018年起價格帶持續上移,2021年吊牌價均價上漲到1800元左右。至2022年,波司登羽絨服吊牌均價四年漲了63%-80%。今年的極寒等高階系列,最低售價2999元,冬季新款成人羽絨服9成售價超千元。
高梵的自我定位也從6年前的“中國版ZARA”,轉向“Moncler平替”,雖說是平替,價格也都不下千元。
曾經有人問“月薪三千,通勤路上太冷了,糾結要不要買一萬元的羽絨服”,得到的回答是:
“不如離職回家,在被窩裡把冬天熬過去,再外出務工”,如今也算是段子照進現實。
11月30日的天貓羽絨服熱銷榜單,人送外號“縣城羽絨服”的鴨鴨,友好的價格十分顯眼
甚至不僅湧入高階路線的大牌們,羽絨服整體價格上漲趨勢也頗為明顯。
“去年三百能拿下的羽絨服,今年想買同款,即使打折也要四百多。”
為了安心過冬,人們付出了太多, 一年更比一年貴,逼瘋當代人的羽絨服漲價何時休?
事實上,關於羽絨服價格為何一直居高不下,總繞不開“豬肉降價說”。
“因豬肉供應恢復和週期性價格低谷,人們都去買便宜的豬肉了,導致對鴨鵝肉需求下降。
據公開資料,2023年我國鴨出欄量為42.2億隻,而這一資料在2019年時還是48.8億隻,鵝出欄量也從6.3億隻下降至5.2億隻。
鴨鵝養殖數量直接影響了出絨量,導致羽絨價格水漲船高,鴨絨、鵝絨價格上漲。
中國羽絨資訊網顯示,90%白鵝絨從2022年初的582.72元/Kg,漲到今年6月的1205.12元/Kg,漲幅達106.8%。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供需變化影響原料價格外,2022年4月開始實施的新國標標準的提高,也影響了羽絨服價格。
新國標中,取消了羽絨服“含絨量”考核,將其修改為“絨子含量”,絨子含達到50%及以上的才能被叫做羽絨服。
兩者的差別在於:含絨量,包括絨子以及脫落下來的絨絲廢料,但起保暖作用的只有絨子——
換句話說,羽絨服的質量合格門檻提高了,用料標準提高了,價格也隨之提高了。
網友摸索出來的“照燈驗絨”大法,努力得讓人心疼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鴨絨、鵝絨少且貴,為什麼不用其他家禽,比如出欄量更高的雞的絨毛?
雞絨毛確實便宜,價格不及鴨的一半,但雞產絨量少,更替週期短。
且雞並非水禽,絨毛沒什麼支撐力,防水保暖性差,還異味大,因此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從左到右為鴨絨、鵝絨、雞絨結構圖/圖源:光明網
不過在如今的羽絨服市場,羽絨服裡混入雞毛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
弄碎洗淨的雞毛,在羽絨行業有個專屬名詞叫“雞飛絲”, 非常容易附著在鴨鵝絨上面,商家可以藉此拉高含絨量來提價。
如果跑毛、軟塌、異味這幾個症狀全中,就可以合理懷疑羽絨服是否混入了雞毛。
《羽絨羽毛》標準(GB/T 17685-2016),羽毛絨定義為生長在水禽類動物身上的羽絨和羽毛的統稱。其中標稱值為“絨子含量”≥50%稱為“羽絨”,標稱值為“絨子含量”<50%稱為“羽毛”。不僅是雞,即使是鴨、鵝的“飛絲”也不保暖,且有異味和病菌隱患/圖源:央視財經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豬肉漲價、羽絨供給充足,羽絨服價格會回到以前嗎?恐怕也未必。
眼下到了羽絨服銷售旺季,大部分企業羽絨服生產環節已進入尾聲。
隨著需求量下降,原料價格也降了下來,截至11月22日,90%白鵝絨價格下調至1054.73元/千克。

圖源:圖蟲創意
羽絨服漲價,不僅是因為羽絨原材料,面料、輔料、加工費等都有影響。
尤其近幾年,隨著各大品牌打響“營銷戰”,投放廣告、明星代言、知名設計師、服裝秀……
這些要素的加持會極大程度影響品牌“身價”,而增加的成本也將分攤到消費者頭上。
Moncler在倫敦時裝週日程中舉辦的創意秀,給越野車穿上羽絨服
簡單算筆賬,一般能應對北方冬季氣溫(-10℃~-20℃)的羽絨服,充絨量在200g左右。
按90%白鵝絨的單價計算,僅僅是羽絨成本就在200元左右。
再疊加其他原料、設計、“黑科技”研發、人工、運輸、營銷、品牌溢價……等等成本。
“好訊息,羽絨服原料價格終於降下來了;壞訊息:只有原料價格降下來了!
羽絨服漲價之迅猛,不免讓人感嘆:再這樣下去,漲幅快趕上黃金了。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到2020年,國內羽絨服市場均價438元升到656元
其中大型防寒服價格突破1000元,售價2000元以上的佔比接近70%。
預算不過四位數,常常很難選到質量和款式都滿意的羽絨服。
圖源:圖蟲創意
到今年,龐大的市場吸引各大品牌紛紛湧入羽絨服賽道,試圖全面把羽絨服價格“打上去”。
加拿大鵝、Moncler、高梵、波司登等國內外專業羽絨服品牌在“猜猜誰更貴”的遊戲中激戰正酣;
Lululemon、安踏、迪桑特等運動品牌則在“拿捏年輕人”的賽道里全面開花,全面瞄準新中產;
Patagonia、Columbia、駱駝等戶外品牌,以及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摩拳擦掌,想要分得一杯羹;
就連和服裝行業“八竿子打不著”的猿輔導也推出羽絨服品牌SKYPEOPLE,一開口就要價7200元。
圖源:微博話題
品牌為了把羽絨服做成奢侈品不遺餘力,再看那句“這羽絨服就非穿不可嗎”也不難理解了。
在此之前,有不甘放棄的人,還曾做過許多嘗試,蹲守購買反季款、尾貨款、剪標款、白牌款……
有平臺主播聲稱甩賣百元羽絨服,常用宣傳語為:五防面料、三標齊全、即將售罄、最後一批;
也有商家借羽絨漲價名義促銷,稱廠家訂購鴨絨已經漲了一倍,賣五六百塊錢已經是“福利補貼”。
然而實際可能是:看賣家激情控訴鴨絨、鵝絨漲價共情上頭,結果羽絨服到了發現含絨量為0。

《南方日報》報道造假羽絨服細分為兩種手段:一種是AB版,直播間展示真的,發貨是假的;另一種是知假販假,沒人拆穿,就可以一直裝傻。真正的心寒莫過於此了。

更有甚者,已經告別飛絲冒充絨子範疇,連豬毛、狗毛都混進來。
“吃喝看得研究成分就算了,買件衣服也得把自己逼成成分黨。”
哪怕熟知引數標準,也擋不住羽絨標識做假,選購一圈,最後發現,只有自己被坑的錢是真的。/圖源:央視財經
買羽絨服變得越來越像開盲盒,也似一場明知有詐,卻還要本硬著頭皮奔赴的豪賭。
“因為你我都心知肚明,掛牌上的充絨量,就和招聘軟體上的薪資水平一樣。
不能說全是假的,但根據各家的正規程度,多多少少虛高點也是常態。
至少在此次風波前,普通消費者很難去研究羽絨服的詳細指標,也大機率不會真剪開羽絨服,去鑑定是否物有所值。
深受假冒偽劣羽絨服毒害,路過動物園的鵝都想薅一把
此時再看,翻新舊羽絨服也好,尋找平替也罷。
或許是消費者選擇羽絨服時,“A.被貴的佔領心智”“B.被差的佔領心智”的兩難選擇題中,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C.選擇其它可替代商品”,它實惠,靠譜,保暖,不會溢價太高。
畢竟我們原本的目的,其實也只是想買一件衣服,想溫暖的度過這個冬天。
至於這溫暖是搖粒絨帶來的,還是棉花帶來的,或是舊羽絨帶來的,區別並不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