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航母西太的一場“遭遇戰”

近日,央視揭秘,2022年5月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遠海訓練中,與美軍"里根"號、"林肯"號雙航母戰鬥群不期而遇。面對外軍雙航母編隊的立體偵察與抵近干擾,遼寧艦艦載機強勢應對,從8000米高空到2000米低空與外軍艦載機展開高強度纏鬥,最終成功驅離目標。
一、 西太戰略樞紐,雙航母相遇的戰略背景
西太平洋是全球地緣政治的"戰略樞紐",也是大國海軍博弈的核心區域。這裡集中了全球最強大的海上力量——美國海軍7支航母打擊群中的5支常年在此遊弋,中國海軍航母編隊的常態化部署,則標誌著西太力量格局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
2022年5月的這次相遇,正值美國推行"印太戰略"的關鍵節點。美軍試圖透過雙航母前出菲律賓海,強化對南海、臺海的威懾,同時測試中國海軍遠海作戰體系的實戰能力。
選擇雙航母編隊,正是美軍慣用的"力量疊加"戰術:兩艘核動力航母可搭載約150架各型艦載機(含90架固定翼戰鬥機),配合E-2D預警機構建半徑550公里的空中偵察圈,其艦載機聯隊的持續出動能力是我方單航母的數倍。
此時的遼寧艦編隊,正處於由"訓練艦"向"戰鬥艦"轉型的關鍵階段。根據日本自衛隊公開的海空偵察記錄,編隊構成包括1艘055型萬噸驅逐艦、3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1艘052C型導彈驅逐艦、1艘054A型護衛艦及1艘901型綜合補給艦。這套由"一型通用、三型主力"組成的護航體系,已具備較強的區域防空、反潛和對海打擊能力。
二、差距與底氣的實力對比,從"代際差"到到體系制勝的破局
遼寧艦但與美軍雙航母的"宙斯盾+隱身戰機"組合相比,仍存在代際差距。若僅從紙面資料看,遼寧艦與美軍雙航母的對抗堪稱"以弱對強"。
一是從平臺效能看,遼寧艦採用滑躍起飛方式,限制了殲-15艦載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在執行遠端攔截或打擊任務時,殲-15往往需要減少燃油或彈藥攜帶量,作戰半徑約1000公里。
反觀美軍,F/A-18E/F藉助蒸汽/電磁彈射器可近乎滿載起飛(最大載彈量超過8噸,作戰半徑約1270公里),而F-35C憑藉其極低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和強大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在隱身和資訊獲取方面形成了代際優勢。
二是從體系支撐看,美軍雙航母編隊擁有完善的“偵察-打擊-電子戰”體系。E-2D預警機提供遠端預警、指揮引導和戰場管理;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具備強大的電磁壓制和防空壓制能力。
遼寧艦編隊當時主要依賴直-18Y預警直升機提供空中預警支援,其探測距離(約250公里)和滯空時間遠遜於固定翼預警機,在資訊獲取廣度、深度和電子對抗能力上存在明顯不足。
三是從數量規模看美軍雙航母憑藉彈射優勢和成熟的甲板運作流程,具備極高的艦載機出動效率,可持續日平均出動70-80架次甚至更高。
遼寧艦受限於滑躍起飛方式和甲板排程最佳化空間,其艦載機的極限持續出動能力估計在30架次/日左右,數量上約為美軍雙航母編隊的1/2。
但"強弱對比"從來不是靜態的。遼寧艦編隊的優勢在於"體系化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支撐。
首先,在區域防空與反導核心上,遼寧艦編隊中的055型驅逐艦堪稱“帶刀護衛長”。其裝備的大型S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遠(約400公里),搭配112單元大型通用垂直髮射系統,可混裝發射射程超過200公里的海紅旗-9B遠端艦空導彈,構建起嚴密的多層防空反導屏障。
更重要的是,055是全球首款能發射鷹擊-21艦載高超音速反艦彈道導彈的水面艦艇,其超高速、大射程(估計超過1000公里)和強大突防能力,對敵方航母構成了前所未有的非對稱威懾。
其次,在綜合防禦屏障上,052D型驅逐艦裝備的H/PJ-11型11管30毫米近防炮(俗稱“1130近防炮”)和魚-8反潛導彈,與054A護衛艦的反潛能力相結合,為編隊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中近程防空和反潛保護。
此外,在岸海空天”一體化體系支撐上,這是遼寧艦敢於“亮劍”的最大底氣。中國已建成覆蓋西太的“岸海空天”一體化偵察監視和指揮控制網路。天基衛星、陸基超視距雷達、空基長航時無人機以及前沿部署的偵察力量,能夠為遠海行動的航母編隊提供超越艦載預警直升機能力的戰場態勢資訊,有效彌補單航母平臺在預警探測和指揮控制上的短板。
這種強大的體系賦能,使遼寧艦編隊能夠“看得更遠、反應更快、打得更準”。
三、8000米到2000米的生死纏鬥,"高低搭配"戰術的實戰驗證
對抗的高潮發生在2022年5月的一個凌晨。遼寧艦編隊的對空警戒雷達突然發現多個高速空中目標從不同方向逼近。經綜合識別,確認為美軍“里根”號與“林肯”號航母派出的F/A-18E/F艦載戰鬥機編隊,意圖對遼寧艦編隊實施近距離偵察,並極有可能伴隨有電子干擾等試探性行動。
美軍戰機憑藉其優異的低可探測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試圖利用複雜電磁環境或飛行剖面,從編隊側翼或後方進行隱蔽接近,以獲取關鍵情報或實施戰術干擾。
遼寧艦飛行指揮所反應迅速,果斷下令艦載戰鬥機掛彈緊急升空。我方飛行員展現出高超的戰術素養和堅定的戰鬥意志,採用了“高空截擊壓制 + 低空機動反制”的複合戰術:
首先,數架殲-15戰鬥機迅速爬升至8000米左右高空。充分利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優勢和掛載的霹靂-15超視距空空導彈(有效射程據信超過150公里)的射程優勢,率先搶佔有利陣位,對試圖接近的美軍機構成遠端鎖定和火力威懾。高空編隊的目標是建立一道“火力牆”,壓縮美機的活動空域,迫使其遠離核心編隊。
與此同時,另外數架殲-15則下降至2000米左右的低空高度待命,做好低空近距格鬥準備。它們掛載著霹靂-8/霹靂-10等高機動性導彈(射程約10-20公里),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突破高空攔截、進入視距內的敵機。低空編隊的存在,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近距離防線。
這種“高低搭配、遠近結合”的戰術,有效分割了戰場空間,讓試圖多方向、多層次滲透的美軍機群始終處於我方雷達監視和導彈威脅之下,活動受到極大限制。
據參戰飛行員事後回憶:"外軍機試圖利用隱身優勢突襲,但我們的相控陣雷達在200公里外就捕捉到目標。當他們發現被鎖定時,已進入霹靂-15的射程範圍。"這種先敵發現、先敵鎖定的優勢,極大地震懾了對手。
在持續約40分鐘的高強度、高壓力對抗中,面對我方艦載機堅決的攔截姿態、嚴密的戰術配合和明確的火力威懾,美軍戰機始終未能達成有效抵近偵察的目的,其戰術意圖被完全挫敗。
最終,在無法擺脫持續跟蹤和鎖定威脅的情況下,美軍機群被迫改變航向,撤離對抗空域。
四、 這次對抗,清晰地傳遞出幾個關鍵訊號
2022年5月西太平洋上的這場“遭遇戰”,遠非一次簡單的海上偶遇。它清晰地傳遞出以下關鍵訊號:
海權的競爭,早已從單一平臺的"硬實力"比拼,轉向體系化能力的"軟實力"較量。遼寧艦的勝利,不僅在於艦載機飛行員的英勇無畏,更在於055型驅逐艦的遠端防空、預警直升機的前出補盲、岸基情報的即時支撐——這是一套"從海到天、從遠到近"的完整作戰體系。
中國海軍航母編隊,正是依託強大的體系支撐和官兵過硬的戰鬥素養,已具備在遠海複雜電磁環境下,直面美軍雙航母戰鬥群,並有效維護自身安全的能力。這標誌著中國海軍遠海體系化作戰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從"訓練艦"到"戰鬥艦",從"單航母"到"體系化作戰",中國海軍航母編隊的常態化遠海部署與訓練,正是從"近海防禦"向"遠海防衛"轉型的縮影。正如軍事專家所言:"西太平洋的力量格局,早已不是美國說了算的時代。任何試圖挑戰中國海洋權益的行為,都將在這套體系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