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撰文|clefable
審校|黃雨佳
極端高溫來得更早了
剛過去的6月和7月初,歐洲西部和南部經歷了兩波強烈熱浪衝擊(6月17日至22日,6月30日至7月2日),多個國家的地表溫度超過40°C。據葡萄牙氣象局(IPMA)的訊息,葡萄牙中南部城鎮莫拉6月29日的氣溫達到了46.6°C,創下該國大陸地區有記錄以來的6月最高氣溫,其首都里斯本北部的最高體感溫度一度達到了48°C。
不止是在歐洲,6月4日至18日以及6月21日至24日,我國也經歷了兩波高溫衝擊。全國102個國家氣象站的日最高氣溫突破6月曆史極值,其中重慶潼南(41.4℃)、四川合江(40.7℃)等17站達到或超過40℃。實際上,整個6月,全球有12個國家、約7.9億人經歷了創紀錄的高溫,包括美國、加拿大北部、中亞、東亞、歐洲和西南極洲。

圖片顯示了2025年6月23日至7月2日期間,歐洲各地區最熱5天平均氣溫與夏季(6月至8月)基準氣溫的偏離。黑色圓圈為該報告分析的12個城市,分別是倫敦、巴黎、法蘭克福、扎雷布、布達佩斯、雅典、羅馬、米蘭、薩薩里、巴塞羅那、馬德里、里斯本。資料來自ERA5,圖片來源於報告。
近年來,夏季高溫到來的時間似乎更早了。據相關報道,通常情況下,歐洲這樣的高溫天氣一般會出現在7月底或8月份。當人們尚未開始適應夏季的氣溫時,極端高溫突然出現,其帶來的衝擊往往會更加致命。數天前,英國格蘭瑟姆研究所在一篇研究報告中分析了12個歐洲主要城市10天內(從6月23日至7月2日,完整包括了第二次極端熱浪)經歷的熱浪強度變化,以及因人類活動引起氣候變化而超額死亡的人數。這些城市均是歐洲主要的城市中心,包括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等。它們分佈在歐洲各地,涵蓋了不同的區域。結果顯示,這些城市6月的平均氣溫比1991年至2020年高出約2.81°C。
報告顯示,這些城市出現了約2305起高溫死亡事件,其中約有1500人(佔65%)的死亡由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引起,這也讓當地的預期超額死亡人數增加了約兩倍。其中有超過80%的人年齡超過65歲。

圖片來源:Unsplash
這些死亡都可以歸因於人為氣候變化導致氣溫了升高1~4°C。而更具體的原因是,高壓與附近低壓之間的大氣環流形成了穩定的“Ω”型,這個“熱穹頂”(Heat Dome)將暖空氣困在了受影響地區。高壓像個罩子一樣把熱空氣困在了歐洲西部和南部,同時阻止了冷空氣進入。此外,西地中海海面溫度明顯升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水溫升高會導致沿海地區夜間空氣冷卻減緩,溼度升高。當人體的體溫在夜晚無法恢復正常時,高溫帶來的健康威脅也會隨之增加。
三個生死攸關的溫度
在高溫天氣下,溼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能較好地衡量熱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綜合了環境溼度和溫度的影響。汗液蒸發是我們散熱的主要方式,而隨著溼球溫度增加,汗液蒸發會越困難,人體也會越難散熱。
溼球溫度達到約31°C時,人就很難透過正常出汗來保持體溫。對於老人、病人或勞動人群,這個溫度足以引發嚴重的中暑甚至死亡。更為極端的情況是,溼球溫度達到了人體皮膚的溫度,也就是35°C。此時,外界將無法接收人體釋放的熱量,人體無法再透過熱輻射、對流和蒸發等來降溫。在這種環境下,人哪怕不活動,體核溫度(core temperature,即身體內部器官的溫度)也會不斷上升,最終導致器官衰竭和死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藉助多種降溫手段,包括空調、冰敷和冷水泡腳等。這時使用風扇不僅無效,還可能會加速皮膚脫水和升溫。

圖片來源:Unsplash
經歷了炎熱的白天,人體吸收了大量熱量,如果這些熱量在夜晚無法散發出去,不僅會影響睡眠,還會讓內臟器官長時間遭受熱應激,導致因高溫死亡的風險增加。然而,隨著氣候變暖,溫暖夜晚的天數正在增加。據相關報道,在今年6月的兩次熱浪期間,南歐大部分地區也經歷了所謂的“熱帶之夜”(tropical nights),即夜間氣溫大於25°C。
不僅是歐洲,隨著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夜間最低氣溫高於20°C(暖夜)和25°C的天數都在增加,且夜間高溫的增長幅度已經超過了白天的極端高溫增長,特別是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其中,城市的熱島效應、海水平均溫度升高都是十分關鍵的影響因素。這時候不得不再提一下比較有效的降溫手段:當你在夜晚感覺炎熱難耐時,可以開空調、採用冰敷和冷水泡腳等。
從生理學角度來講,人們會因為高溫或低溫死亡,關鍵是由於體核溫度(內部器官的溫度)發生了變化。人的體核溫度通常需嚴格保持在36.5℃至37.4℃。隨著年齡、活動水平和一天中的時間等因素改變,這個溫度也會小範圍波動,確保人體內必要的酶促反應能順利進行,這也是確保人體能正常運作的基礎。
在短時間內,體核溫度明顯升高或降低都會是致命的。如果長時間暴露在溫度、溼度高的環境下,身體吸收的熱量超過了散發的熱量,或者無法釋放多餘熱量,體核溫度就會隨之升高,並引發高熱症。當體核溫度升高到38℃時,人會感覺到熱、口渴和不舒服,再繼續往上升,症狀也會愈發嚴重,到40℃時就可能出現昏迷、脫水等。此時的人體升溫並不同於發燒,因為發燒是由人體調節體溫的中樞控制的,而高熱症已經脫離了人體控制。

圖片來源:Unsplash
另一方面,如果身體過長時間暴露在冷空氣和冷水中,又可能導致低溫的情況。體核溫度在35.5℃時,人會有感覺寒冷、輕度發抖的症狀,到35℃會開始劇烈顫抖,可能會出現心臟不適。隨著體核溫度繼續降低,人就會開始意識模糊、心跳減慢和呼吸變淺等。
不同氣溫殺死不同年齡段的人
高溫暴露正在導致更多的過早死亡,很多研究都發現,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高溫傷害。不過去年12月,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針對於墨西哥的研究打破了這一認知,提示我們不能忽視高溫對年輕人的威脅。
墨西哥擁有高質量的生命統計微觀資料,記錄了自1998年以來該國發生的每起死亡事件。透過將每一起死亡事件和高精度的地理氣溫資料相結合,研究人員發現從1998年到2019年,該國每年約3300人死於高溫,其中75%的高溫相關死亡和87%的高溫相關壽命損失都發生在35歲以下的人群中。此外,5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嬰兒)也非常容易受到高溫影響。相比之下,98%的寒冷相關死亡和90%的寒冷相關壽命損失發生在35歲以上的人群中,而其中大多數與寒冷有關的死亡發生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

圖片來源:Unsplash
研究人員發現,年輕人容易受高溫影響的原因在於他們更有可能從事戶外勞動,包括農業和建築業,因此更容易脫水和中暑。此外,年輕人在一些行業中資歷較淺,更容易承擔大部分繁重的工作。此前關於墨西哥的一項獨立分析顯示,與其他群體相比,處於工作年齡的男性的死亡證明上更有可能將極端天氣列為死亡原因。“我們預測,隨著氣候變暖,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將會上升,而年輕人將會遭受到最大的傷害,”該研究的共同一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生R. Daniel Bressler說。
而嬰幼兒容易受高溫影響,應該並不令人意外。嬰兒的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值會高於成人,因此他們吸收熱量會很快,但出汗降溫的能力尚未發育完全。此外,他們的免疫系統也仍在發育,更容易在溼熱天氣出現腹瀉,患上一些蟲媒傳播疾病等。還有一個原因是嬰幼兒的活動自由度比成年人要小,無法輕易和自主改變不適的環境。
老年人更容易受寒冷影響,一部分是因為老年人的體核溫度較低,更容易在較高的溫度下感覺寒冷。此外,他們棕色脂肪組織含量明顯較低,保溫能力更差。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高溫還是寒冷,極端天氣都會對老人造成很大威脅: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呼吸系統疾病,這些因素會增加他們在寒冷和高溫等天氣下的死亡風險。另外,老年人獨居現象日益增多,在極端天氣事件中,他們更難獲得公共衛生資源。
中度寒冷最致命
不過當談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死亡時,目前全球(包括墨西哥)與氣溫相關的死亡的首要原因仍然是寒冷,或者說中度寒冷。根據資料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網站2024年7月釋出的一篇文章,不同的城市都有最適合當地人的最佳生存溫度。例如在較冷地區的城市(比如溫哥華和倫敦),最佳生存溫度約為18°C,而在北京則為25°C。
在最佳生存溫度的兩邊,高溫和低溫都會增加死亡相關風險:在大多數地區,“中等寒冷”的溫度下,死亡風險上升幅度都相對較低,但在極寒和極熱天氣下卻會急劇上升。實際上,大多數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略低於最佳生存溫度的氣溫之中。這意味著大多數與溫度相關的死亡發生在“中度寒冷”下,並不是極冷或極熱天氣,因為人們會在這樣的溫度下停留更長時間。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7.7%的死亡和溫度相關,其中7.3%的死亡源於寒冷,剩餘0.4%的死亡則源於高溫。全球所有地區都存在這種想象,幾乎沒有哪個地區寒冷和炎熱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值會低於3倍,很多地區甚至會高達10倍以上。即使在世界上最熱的地區,寒冷也比高溫更致命,而其中大部分死亡都是因為中度寒冷天氣。不過在不同的城市,當人們有了適當的、應對極端氣溫的資源後,也能開始適應不同的氣溫。
參考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66954
https://phys.org/news/2025-07-june-hottest-western-europe-eu.html?
https://www.imperial.ac.uk/media/imperial-college/grantham-institute/public
/publications/institute-reports-and-analytical-notes/Climate-change-tripled-heat-related-deaths-in-early-summer-European-heatwave.pdf
https://www.imperial.ac.uk/grantham/publications/all-publications/climate-change-tripled-heat-related-deaths-in-early-summer-european-heatwave.php
https://www.imperial.ac.uk/grantham/publications/all-publications/climate-change-tripled-heat-related-deaths-in-early-summer-european-heatwave.php
https://ourworldindata.org/part-one-how-many-people-die-from-extreme-temperatures-and-how-could-this-change-in-the-future#:~:text=In%20the%20%E2%80%9C5%20million%20death,results%20in%20the%20chart%20below.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q336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