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加入,鎖定限時優惠
高考已經結束,AI大模型高考平均985以上的訊息,想必許多家長聽到還是會感到驚訝。
這個新聞不是噱頭炒作,而是字節跳動最新的一次AI大模型測試。
2025年高考模擬測試中,位元組的豆包取得文科683分、理科648分的成績,超過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線。
在這場AI高考中,谷歌Gemini、ChatGPT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看著這張成績單,無數為孩子教育嘔心瀝血的家長,內心想必五味雜陳。
許多年輕人想必也難以平靜,熬過無數個夜晚,用全部的青春去衝擊的目標,AI一夜之間就輕鬆達到了。
焦慮無法解決問題,它還會讓你錯過一個新時代的訊號:
未來的競爭,早已不是人與人的競爭,而是“駕馭AI的人”與“被AI取代的人”之間的競爭。
就像Alpha Go擊敗李世石後,頂尖棋手一定需要與AI合作,未來每個行業定義“資深”主要看你的“AI年齡”。
什麼是“AI年齡”?
它不是指一個人的自然年齡,而是指一個人從接觸AI技術開始,有效積累的、能夠駕馭這一新生產力的時長。
AI年齡是這個變革時代,一個人AI認知深度、實踐能力與思維正規化的綜合體現。
舉個例子,就能明白它的價值:
一箇中學生,從12歲開始就使用AI大模型,甚至用AI程式設計構建應用。當他22歲大學畢業時,他的“AI年齡”就已經10歲了。
一位40歲的職場老兵,如果直到38歲才開始接觸AI,那麼他兩歲的“AI年齡”,在利用AI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上,將遠落後於那位“AI年齡”更長的年輕畢業生。
AI變革階段,自然年齡和行業經驗的權重正在急劇下降,與新生產力有效互動的時間—AI年齡,才值得我們關注。
為什麼我們敢如此斷言?因為這不是一次預測,而是一場覆盤。
人類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技術革命,早已用事實證明了“新年齡”的威力。
1. 比爾·蓋茨與他的第一行程式碼:
1968年,西雅圖的湖畔中學,一群母親用義賣的錢為學校租了一臺連線著通用電氣主機的電傳打字機。當時,一個13歲的八年級學生,立刻被這個笨重的傢伙迷住了。
他與朋友幾乎“長”在了機房裡,廢寢忘食地學習BASIC語言。他們不是為了考試,純粹是出於好奇,想“指揮”這臺機器做事。
很快,他們就不滿足於此,開始主動尋找問題來解決——他們成立了一個叫“Traf-O-Data”的公司,嘗試用計算機處理和分析交通流量資料。
這個人的名字今天廣為人知:比爾·蓋茨
十年後,當PC浪潮真正席捲全球時,絕大多數同齡人甚至成年人,他們的“PC年齡”都還是零。
蓋茨,憑藉著近10年的“PC年齡”,早已成為這個領域認知最深、實踐最足的“老兵”。
他創立微軟,定義軟體行業,幾乎是一種必然,因為他的“PC年齡”碾壓了所有人。

2. 埃隆·馬斯克與他的第一個遊戲:
歷史在20年後重演,一個南非10歲男孩得到一臺Commodore VIC-20電腦和一本程式設計手冊。
他自學完了需要六個月才能學完的程式設計課程。
兩年後,這個12歲的男孩——埃隆·馬斯克,獨立開發出了《Blastar》太空射擊遊戲,並以50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電腦雜誌。
當大眾還在為能上網衝浪而新奇時,馬斯克早已開始積累他的“網際網路年齡”。他思考的不是“網際網路能用來做什麼”,而是“我能用網際網路創造什麼”。
從線上黃頁Zip2,到顛覆行業的支付工具PayPal,他每一步都踩在時代脈搏上。
蓋茨和馬斯克的故事,揭示了一個貫穿技術革命的鐵律:最大的贏家,永遠是那些在新技術誕生之初,就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積累“新年齡”的人。
今天,AI帶來的第三次、也是規模更龐大的浪潮已經來臨,規則依然如此。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會押著相同的韻腳。
既然我們已經看清了成功的底層邏輯,那麼對於孩子的未來,最重要的事情也變得異常清晰:讓他的“AI年齡”,儘早地、系統地、創造性地積累。
這正是【前哨AI少年營】開辦的原因,一個“AI年齡”的加速器,幫助孩子們積累自己的“AI年齡”:
3個月時間,Tina老師將透過一個個具體專案,和孩子們在實踐中掌握與AI高效協作的秘訣。
完成一個AI動畫專案,他的“AI年齡”就增長一次。 他將學會如何與AI協作,將腦中的故事變為現實。
上線一個AI小程式,他的“AI年齡”就成熟一分。 他將體驗從創意到產品,再到使用者的完整閉環。
訓練一個AI智慧體,他的“AI年齡”就深化一層。 他將開始像一個產品經理一樣,思考如何定義問題,並用AI創造解決方案。
在【前哨AI少年營】,孩子不再是被動地旁觀AI,而是成為AI的指揮官、創造者。
當別的孩子“AI年齡”還是零的時候,您的孩子已經開始了寶貴的積累。 這小小的起步,可能就是未來十年後,他們之間巨大的認知鴻溝。
AI已經敲響了舊時代教育模式的下課鈴。現在,是時候為你的孩子,選擇一條通往未來的新賽道了。
每個孩子可邀請2名家長入群,歡迎與一群同樣關注科技、著眼未來的家庭共同成長。
↓點選加入,與孩子一道積累AI年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