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奧爾特曼傳」作者聊OpenAI的轉型陣痛與未來博弈

OpenAI 作為人工智慧創業公司的頂流,新聞不斷。十月初,OpenAI 以 1570 億美元的超高估值完成了 66 億美元的融資,這筆融資讓它成為了矽谷最值錢的 AI 創業公司。幾天前,他們又釋出了最新產品 SearchGPT,意圖與傳統搜尋引擎一較高下。
OpenAI 大火的背後,其創始人兼 CEO Sam Altman 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從去年 OpenAI 內部的「宮鬥」事件到他與埃隆·馬斯克的恩怨情仇,都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今天訪談的嘉賓是 Sam Altman 中文傳記「奧爾特曼傳」的作者周恆星 Kevin。Kevin 與我們分享了他對 Sam Altman 其人的看法,以及他對 OpenAI 這家公司當下處境和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
▲ OpenAI 的創始人陸續離開 Altman(左二) | 圖源:JESSICA,編輯 Riley
聲動活潑
這本 「奧爾特曼傳」是怎麼開始寫的?
Kevin
2014 到 2017 年間,我在矽谷做記者,有一次帶中國創業者考察矽谷,那次我們見到了 Sam Altman。後來我回國創辦了 Pandaily,專門介紹中國科技和商業。去年 ChatGPT 火了之後,我給 Sam 發簡訊祝賀,他還記得我,我們重新建立了聯絡。
去年年底,在舊金山的 APEC 會議上,我建議他接受中國媒體採訪,他同意了,於是我飛到美國去 OpenAI 總部採訪他。見到他時,他處於一個特別志得意滿的狀態,當時 ChatGPT 剛剛釋出一週年,他顯得很輕鬆、很放鬆。沒想到三天後他就被解僱了。那幾天我一直在矽谷寫稿,住在 Airbnb 裡聽各種傳言,像是在看宮鬥戲。結果五天後他又回來了。這讓我覺得很神奇,也很有趣,所以決定寫他的傳記。
聲動活潑
在寫書過程中,你對 Sam Altman 有什麼新的瞭解嗎?
Kevin
他給我一種特別真誠和謙遜的感覺。有時候給他發信息他沒回復,但隔段時間一定會道歉說「這段時間很忙」,這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當然,他可能對媒體人一般都比較客氣。我在書中也寫到,他確實像個「政客」,有很強的權力意識。我覺得他很懂得在溝通中表現得真誠、親和,但其實他在管理上非常精明。比如最近 CTO Mira Murati 離職,外界認為這對公司影響很大,但他並沒有顯露出任何焦慮,還發了感謝宣告。他不會讓權力鬥爭浮出水面,給外界的印象是人走了是他們的主動選擇,但其實可能其中一些人是被動離職。
▲ 根據微軟 CEO 薩提亞·納德拉的認可,Mira Murati(右) 在將 OpenAI 從一家初創企業轉變為全球最重要的人工智慧公司之一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圖源:Getty Images
聲動活潑
OpenAI 最近人員流失不斷,可以幫我們梳理一下出走的核心成員麼?
Kevin
OpenAI 正在從學術機構轉型為一家真正的矽谷公司,從非營利變成以產品為導向的公司,所以人員的調整很正常。比如 Ilya Sutskever,他是 AI 教父 Geoffrey Hinton 的學生,非常注重學術研究和意識形態。矽谷像他這樣的人才很多,但他們可能不太適合 OpenAI 現在這種追求快速增長和產品落地的公司文化。矽谷 AI 圈其實分為兩派,一派是學術派,另一派是創業派,這兩派的價值觀非常不一樣。轉型的過程中,學術派會離開更多,因為他們更注重意識形態和 AI 倫理,而創業派更符合矽谷追求產品的價值觀。
Mira Murati 之前是 OpenAI 的 CTO,但實際上她更多的是一個產品負責人的角色。在 Sam Altman 被董事會解僱事件中,她扮演了一個很微妙的角色。她提前得知了訊息,並告知了微軟。我猜測她的離職可能不是主動的,背後或許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權力鬥爭。Greg Brockman 是 OpenAI 的聯合創始人,也是 Sam Altman 最忠實的盟友。在 Sam Altman 被解僱事件中,他堅決支援 Sam Altman,並最終與 Sam Altman 一起迴歸。他現在處於休假狀態,但很快會回來。我猜測他休假可能是因為他在 OpenAI 轉型後的角色定位還沒有確定。
聲動活潑
你在書中提到的「矽谷宗教戰爭」是指什麼?
Kevin
矽谷有兩種主要的思潮,分別是有效加速主義(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和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有效加速主義這一派更偏向於傳統的矽谷創業文化,主張儘快推出產品,快速獲取使用者,最終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他們認為技術進步的速度越快越好,不必過分擔心潛在風險。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 Balaji Srinivasan(Beff Jezos)。Balaji Srinivasan 在 X 上非常活躍,是這一派的「精神領袖」,他們還會組織一些聚會和線上討論,甚至被一些人稱為邪教組織。他們的口號是「just build」,強調行動和建設。有效利他主義這一派更注重道德和理性,主張透過資料和精密調控的機器來引導未來發展。他們對資本主義持謹慎態度,更關注技術的社會影響和倫理問題。這一派主要集中在矽谷的學術圈,尤其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們持有類似於自由主義左派的觀點,Ilya Sutskever 就屬於這一派。
Business Insider 認為,「有效加速主義」運動的支持者持有這樣一種態度——只要能從中獲利,並不關心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圖源:Business Insider
聲動活潑
曾經的核心成員紛紛離開,現在 OpenAI 又有哪些中流砥柱呢?
Kevin
我覺得大家可以關注一個人,就是 Kevin Weil。他現在是 CPO,也就是首席產品官。我之前也採訪過他幾次,他最早是在推特負責產品,後來好像還去了一個做衛星的公司。三個月前他加入了 OpenAI。我感覺如果未來 OpenAI 轉向一個產品導向的公司,他會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作用。根據我這麼多年對他的觀察,他是一個性格比較溫和的,適合做產品的人,而不是那種意識形態非常濃厚的學術派。他也是 Sam Altman 小圈子裡的成員,他們之間的關係就類似 Greg Brockman 與 Sam 之間的關係。
聲動活潑
OpenAI 的融資情況如何?團隊動盪會影響他們融資麼?
Kevin
OpenAI 在 10 月初完成了一輪 66 億美元的融資,現在估值 1570 億美元,這還是在公司尚未盈利的情況下。這次融資結束後,投資者要求 OpenAI 在兩年內轉變為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B Corp),即「公益利益公司」。B Corp 在矽谷是種新型盈利模式,公司既能盈利,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和環境責任。
對於矽谷 VC 來說,創業公司團隊動盪是很正常的,他們不會以這個為理由去做出一些重大的決定,比如是否投資。他們可能更看重的是公司的增長、使用者體驗和日活等指標,就是之前那一套網際網路產品的理論。回顧矽谷的歷史,Facebook 也曾經經歷過高層大換血,但後來扎克伯格融到了更多的錢,又招了全新的團隊,這個團隊都是一些比較成熟的職業經理人,這也是 Facebook 蛻變和走向成熟的一個過程。所以矽谷的歷史告訴這些投資人和 VC,團隊動盪其實是很正常的,不會過於影響他們的投資決策。
聲動活潑
Sam Altman 與埃隆·馬斯克的關係如何?
Kevin
最早馬斯克是為了對抗谷歌才支援 OpenAI,他覺得機器統治人類是一種威脅。他原話是「我熱愛人類,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所以他跟 Sam Altman 成立了非營利的 OpenAI,來對抗「邪惡的 Google」。馬斯克當初捐了 5000 多萬美元,但 2018 年公司遇到瓶頸,模型技術還沒突破,資金快耗盡了。馬斯克提議把 OpenAI 併入特斯拉或 SpaceX,但被拒絕了就很生氣,覺得他投了這麼多錢卻沒進展,於是離開了公司。Sam 隨後找到微軟合作,馬斯克對此非常不滿,因為這背離了非營利的初衷。他從此開始在各種場合批評 OpenAI,甚至說 Sam Altman 騙了他,尤其是在他擁有了 X 以後,更是站在了輿論的制高點。
聲動活潑
你感覺 Sam Altman 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Kevin
他非常像一個政客。Sam Altman 善於利用資源,結識關鍵人物,從 YC 的保羅·格雷厄姆到馬斯克,再到微軟,都是關鍵時刻認識的貴人。他就像 Marc Andreessen 所說的「美國的創業文化正從喬布斯之道轉向馬斯克之道」,創始人們正從藝術家般的嬉皮士轉變為權力的執行者。Sam 在矽谷的人脈極其廣泛,大家對他的印象是資源豐富的「組局者」,但可能並沒有看到他很強的產品能力。不過,他現在還年輕,我們可以繼續觀察。
聲動活潑
你在寫這本傳記的過程中有什麼特別想要補充的細節嗎?
Kevin
Sam Altman 和傳統矽谷的 CEO 不一樣。喬布斯那個年代的 CEO 們專注於打造產品,比如 Facebook、Google 關注使用者增長、日活資料,但現在矽谷創始人如馬斯克、Sam Altman,往往會付諸行動實現自己對未來的看法。Sam Altman 在矽谷的上升路徑很特別,從 YC 不知名的創業者,到逐步掌控 OpenAI,而且他每次都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讓自己登上更大的舞臺,獲得更大的權力。像他這樣獲取權力和人脈資源的 CEO 很少見。這一路他總在恰當時機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包括找到微軟合作,讓 OpenAI 起死回生。這些選擇很有意思,也很難得。
聲動活潑
你對 OpenAI 新推出的新產品 SearchGPT 怎麼看?
Kevin
我今天開啟 APP 用了幾次,還沒發現與 ChatGPT 有特別大的區別。不過昨天跟幾個朋友聊過,他們覺得變化挺大,特別是資訊源的引用更詳細了。之前我在寫這本書時,查資料用 Perplexity 多一些,因為它會顯示引用來源,我能檢查一下資訊是否真實。當時為了寫書,我甚至找了兩個實習生幫我查資料,但後來用 AI 搜尋後發現其實不太需要人工檢索了。就比如,我可以直接問「Sam Altman 2015 年在 YC 投了哪些專案」AI 馬上就能回答。這比傳統的 Google 關鍵詞搜尋更智慧,給我的幫助很大。
你使用 SearchGPT 了嗎?你覺得體驗怎麼樣?你如何看待 OpenAI 的未來?請在評論區與我們互動。
以上對話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科技早知道」
想更多瞭解 OpenAI
歡迎點選收聽
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監製/徐濤
審校/Babs
編輯/雅嫻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