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烏克蘭割地求和,五年內必有第二場戰爭

最近秦暉教授在域外開了一場直播講座,他歷數西方國家在俄烏開戰前後犯下的錯誤,並論述這些錯誤背後所秉承的思想觀念。簡單講,就是從最高綱領主義到綏靖主義。
所謂最高綱領,是指一種理想化的終極目標和遠大願景。西方老是高舉最高綱領的大旗,對後發國家指指點點。老嫌你這裡做的不夠,那裡做的不好。在秦暉看來,普京執政前期的表現始終沒有獲得西方的肯定,跟西方的最高綱領主義有一定關係。正因為不鼓勵只批評,以一種發達國家的標準衡量後發國家,結果把可能的朋友變成了敵人。而當普京、埃爾多安等強人發現,做西方的敵人比做西方的朋友更舒服的時候,西方轉而步步退讓。
秦暉認為,目前俄烏局勢正在朝著蘇芬戰爭的結局演變。儘管當年芬蘭人英勇善戰,最終還是被迫割地求和了。
蘇芬戰爭隨後引發了世界大戰,秦暉說,如果烏克蘭最終頂不住,不僅是烏克蘭的危機,也可以說是民主的危機,甚至可能是人類的危機。他預測,如果俄烏戰爭以蘇芬戰爭的方式結束,五年之內必然會有第二場戰爭。而且,核不擴散體系也會崩潰。
秦暉說,這場野蠻、不義的戰爭竟被縱容三年之久,西方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正是西方對俄羅斯的誤判和姑息,才釀成了今日的局面。早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時,西方就應該認識到,這和當年希特勒吞併捷克蘇臺德地區是一樣的性質,但西方麻木不仁、後知後覺,只對俄羅斯施加了不痛不癢的制裁。更可惡的是,還對俄烏雙方施行武器禁運。在秦暉看來,這相當於在縱容普京。
開戰三年來,西方至少錯過了三次幫助烏克蘭逆襲戰局的時機。第一次是在戰爭初期,當時俄羅斯倉促開戰,軍工生產、動員能力尚還有限,如果基輔戰役後期,西方能無條件援助重型武器,對基輔周邊的俄軍主力部隊來一場殲滅式的勝仗,這場戰爭可能在那時就結束了。
第二次機會出現在哈爾科夫大反攻時,當時俄軍在伊久姆、赫爾松潰退,如果西方能及時增補軍援,形勢會比現在好,東部大片領土也不會落在俄軍手中;
最後則是錯過了瓦格納集團兵變的天賜良機。那時哪怕是給普里戈津打個電話,承諾給予某種支援或赦免,普里戈津也不會中了盧卡申科的圈套,瓦格納說不定就包圍克宮了。這場戰爭自然也就結束了。
秦暉說,綏靖主義是有連鎖反應的,愈是綏靖,對方就愈強硬。拜登擠牙膏式的軍援,外界說是漸進主義的“微觀管理”,但秦暉卻認為這是拜登始終沒有擺脫綏靖主義的表現。川普上臺後會繼續綏靖政策嗎?至少就他的表態而言,只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西方輿論面向老百姓。如果支援不需要付出代價,老百姓就都是理想主義者,希望價值越純粹越好,都追求盡善盡美。支援烏克蘭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媒體也迎合老百姓的心聲,鋪天蓋地都是正義的言辭。
而如果要付出代價,例如需要派兵,就會開始出現質疑的聲音,都在問這樣值不值得。右派說出兵不合自身利益,左派說援助物件問題重重,存在道德瑕疵,基輔政府腐敗等等。這時候他們卻不去比較,雖然援助物件差勁,但侵略者是不是更差勁。
秦暉認為,要結束綏靖西方民眾必須覺醒。像當年英國人支援丘吉爾一樣。或是侵略者做得太過分,如二戰時美國遲遲不願宣戰,日本卻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不得不公開應戰。
✏️  本文是對秦暉先生講座內容的概述,並不足以說明秦暉講座的全部要旨,或有錯謬之處,責在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