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讀MBA?要不要找顧問?要不要辭職申請?|如何搬動“三座大山”

每一個動過申請海外MBA念頭的人,都會被這“三座大山”困擾:
  • MBA值得讀嗎?我要申請MBA嗎?
  • 顧問的價值是?我需要幫助嗎?
  • 學校怎麼看gap?我要辭職申請嗎?
這三座大山其中的任何一個單獨拿出來,就足以讓人糾結上好個月、甚至好幾年。更要命的是,它們都有著“一體兩面”:
  • 向外求,它是“魔丸”:MBA學不到東西、顧問其實沒什麼用、辭職會被學校質疑抗壓能力……眾說紛紜中,它們也被逐漸妖魔化
  • 向內求,它是“靈珠”:我面臨什麼處境、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我是否要繼續做這份(即便不申請MBA也)會放棄的工作?這些靈魂拷問,也一直無解

今天想和大家談的,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想為大家提供一個角度、幫助大家升級決策機制、從而能夠離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更近一步。
它就是:靜止地看問題 vs 動態地看問題。
就拿“是否要讀MBA”舉例好了,另外兩個問題(顧問和辭職)可以依此類推。

最常見的

MBA投資回報率

是怎麼算的呢?

  • MBA的成本= 學費+生活費+2年的工資
  • MBA的收益= post MBA之後能找到的工作前3年的收入+ 人脈資源 + 名校光環
這個演算法看似makes sense,但是有一個弊端:儘管MBA前後有2年的時間(加上申請、幾乎有3年了),但是這個演算法中基本預設自己的盈利能力、行為模式是恆定的
這不等於說,這MBA讀得、除了收穫了一個學位和這個學位本身自帶的屬性和便利,其實自己沒有什麼長進嘛?
害,那還幹嘛負債讀書呢,在現在的崗位上摸魚、還有工資收入,豈不是更香?更何況,絕大多數過來人,都說讀個MBA比工作要辛苦多了。
事實上,許多MBA學生(特別是BBYer),畢業後都實現了之前自己不認為會這麼快成真的夢想:

  • 上週和我們做線下分享的Jessica,也是從MBA畢業曲線救國半年之後、收到了國內頭部遊戲公司拋來的橄欖枝
而在入讀MBA之前,他們之中沒有人會明確地知道,自己就能拿到夢想的offer,但是仍然“不聽勸”地義無反顧。事實上,這個世界比我們想象的,有更多的可能性。
寫這麼多當然也不是讓大家無視風險和成本,盲目去讀MBA,而是希望大家能夠升級自己的計算體系,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動態地看問題和做決策
如果你願意和我們一起動態地、整體地來分析和看清你的局面,那麼請掃描文章底部的二維碼,來找我們聊聊!
我們在尋找這樣的人——
01.
你的申請目標很高,就是奔著哈佛、斯坦福這樣的學校去的,並且在主流評價體系中一貫優秀,只是在眼下遇到了危機、但是還是很有長遠作出一番事業的動力
你對自己申請到S16甚至M7很有信心,但是市面上的服務不足以讓你在哈佛、斯坦福這個段位的學校上“加足碼”

02.
你走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即便不被主流認可,雖然有過短暫的懷疑,但是你十分堅定地認可自己的價值、不會人云亦云
只是在MBA申請這件事上,有許多的unknown unknown,需要一個有水平的領路人和並肩同行的夥伴,而不是去copy大眾申請人的路徑
03.
你不想把申請交給別人、更不想浪費這個過程中需要付出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希望能夠藉助MBA申請的獨特性,做一個階段性的自我梳理和定位,幫助自己更早地在“下一個人生階段”提前啟航,而不是等到MBA入學後艱難和迷茫地卷recruiting
04. 
最後,如果你從來沒有考慮過MBA,但是在過去的工作中有了不錯的積累、只是在當下暫時無法發揮出來、想要用一些時間沉澱和重新尋找方向,也想繼續在商業和管理上有所作為,那麼你可能是“不自知”的特別特別適合MBA的人!
如果你認為BeBeyond在MBA申請輔導領域:

高度的專業性、極其定製化的服務、25+年見過各種case的深厚經驗和100%全職輔導的團隊

,能夠為你提供幫助,請掃碼二維碼、和我們預約一對一的免費諮詢,我們將會在48小時內聯絡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