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電池國標大考!誰能脫穎而出?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最嚴國標”來了,對電池燃爆零容忍!
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布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國標將“不起火、不爆炸”強制升級為行業底線,行業的終極安全競賽已然打響。
優秀的學生先交卷!在4月12日的廣汽科技日上,廣汽埃安“擰成麻花都能用”的彈匣電池升級亮相,背後是埃安提出的系統性安全理念——廣汽的安全從來都不只是一項配置,而是必須堅守的底線,電池安全必須是一場從材料到整車的全域性戰役。

埃安開始寫“防火法典”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中,電池熱失控佔比超50%。面對使用者焦慮,車企的解題思路已現代際分野:一邊是傳統防熱蔓延的“被動滅火式”思路,另一邊則是埃安提出的“系統防護”模式。
新國標的“零容忍”態度,倒逼車企從被動補救轉向主動防禦。但現實情況是,動力電池安全涉及電芯、封裝、整車、監控等超2000個失效點,單一技術突破難以形成體系化護城河。
廣汽科技日上,埃安再一次重申了貫穿電芯材料→電池包設計→整車驗證→雲端監測的系統安全邏輯。彈匣電池的每一次迭代,都是在回答使用者的焦慮:“充電這麼快、充得這麼滿,會不會有危險?”“開車時電池被磕了一下,會不會有事?”“我的電池會不會著火?”

埃安構建從電芯到雲端的全維“封鎖線”

如果說一些品牌的電池安全是單點突破,埃安彈匣電池的進化史則是一部“系統作戰史”。
埃安用彈匣電池的三次進化證明:真正的安全,從來不是政策倒逼的倉促應對,而是從底層重構邏輯的體系之戰。
彈匣電池1.0(2021年):熱失控不蔓延的底線守衛
行業首秀三元鋰電池針刺不起火,透過“物理隔絕、主動阻燃”的底層邏輯,以及三明治結構隔熱艙+速冷液冷系統+第五代電池管理系統全時巡邏,在單個電芯熱失控時阻斷連鎖反應,完成“保及格”的被動防禦。
彈匣電池2.0(2023年):極端場景的主動出擊
第二代電池安全技術全面升級了超穩電極介面、超卓隔熱效能、電芯滅火系統,成功透過“一彈穿整包”的槍擊測試,即便三顆電芯同時破損仍保持無起火、無爆炸、無熱蔓延,隔熱效率提升40%,相當於給電池包裝上金剛罩。
彈匣電池再升級(2025年):從“治已病”到“防未病”
透過三大原創技術升級,直接將火苗摁滅於源頭。
電芯本徵安全:採用類固態電解質技術,透過奈米陶瓷塗層阻斷鋰枝晶生長,即便180°摺疊、200℃烤箱加熱,電芯也能保持穩定。
被動防護安全:行業首創彈匣電池被動防護設計,電池包分割成若干個獨立的防護艙,每一個艙位之間都加入隔熱材料和吸熱材料,防止熱蔓延,阻斷連鎖反應;在電氣設計上,埃安彈匣電池構建全鏈路防護,確保熱失控時,電池包不會短路。
整車物理防線升級:當車輛以60km/h(超國標3倍)碰撞時,“電芯零侵入”設計仍能保證電池包完整性。
雲端全天候防禦:透過彈匣雲系統對電池內短路等隱患實現97%提前檢出率、超96%的一次準確率,使用者還沒來得及感知,埃安就已經完成檢修。
升級技術的同時,埃安公佈的三個數字顯得格外鋒利:彈匣電池搭載超百萬輛車型,累計行駛超480億公里,保持“零自燃、起火”的紀錄。
廣汽埃安談論安全冗餘時,不是簡單地堆砌防護材料,而是讓材料、結構、演算法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形成互補的保險機制。

極致安全“掌控力”來源於

全棧自研的垂直整合能力

不同於依賴供應商的“組裝”模式,廣汽埃安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更像蘋果之於晶片——投入62億元打造因湃電池工廠,廣汽埃安成為全球極少數能實現電池全棧自研自產的主機廠,實現了從固態電解質研發到液冷板鑄造的全棧自產。
這種掌控力帶來三個關鍵優勢:
  • 敏捷迭代:彈匣電池迭代三個版本的核心突破僅用26個月,而行業平均研發週期需要4年;
  • 成本控制:在6萬級小車UT上標配彈匣電池,將安全溢價壓縮,才能實現安全平權;
  • 技術下放:將全固態電池技術(2026年量產)中的固態電解質介面、高穩定電極材料等成果,提前應用於量產彈匣電池,形成“研發一代、儲備一代、普及一代”的滾動優勢。
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的今天,這種掌控力正在改寫遊戲規則:JD POWER資料統計顯示,配備彈匣電池的二手車保值率位居榜首,安全正成為硬通貨。
正如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所言:“廣汽的安全從來都不只是一項配置,而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廣汽的安全理念折射在埃安的電池安全技術上,是涵蓋電芯研發、雲端監控、極端工況驗證等全流程防控,讓使用者用得放心、跑得安心、開得舒心。
在廣汽科技日現場,我們真實見證180°扭曲的彈匣電池模組仍能不失控。這或許是對安全最好的隱喻——當行業還在為熱失控焦頭爛額時,真正的領跑者已將目光投向更深層的安全命題:如何在極端條件下,依然維繫生命空間的完整。
文/清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