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聽說過糖尿病患者一旦受傷,傷口往往很難癒合,甚至小小的擦傷都可能引發嚴重問題。糖尿病足潰瘍就是糖尿病常見且棘手的併發症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較高,不僅截肢、死亡率高,而且治癒率低,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高血糖環境會導致傷口癒合過程中的炎症反應異常、微血管病變,還會促使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積累,進一步阻礙傷口癒合。目前的治療手段效果有限,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近期,發表於Int J Biol Macromol的一項研究Supermolecular poly-N-acryloyl glycinamide/polyglutamic acid/Fe3+ hydrogel incorporated with bioactive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omote diabetic wound healing by suppressing ferroptosis為糖尿病傷口癒合帶來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員製備了一種新型的超分子水凝膠——聚N-丙烯醯甘氨醯胺/聚穀氨酸/Fe³⁺(PPF)水凝膠,並將具有生物活性的小細胞外囊泡(sEVs)融入其中,構建了一種多功能的生物活性支架,用於促進糖尿病傷口癒合。

研究人員首先合成了PPF水凝膠,這種水凝膠具有連續的多孔結構,並且在機械效能方面表現出色,擁有卓越的回彈性、良好的延展性和柔韌性,與人體皮膚的機械效能極為相似,為傷口癒合提供了良好的物理支撐。在製備過程中,聚N-丙烯醯甘氨醯胺(PNAGA)與聚穀氨酸(γ-PGA)透過氫鍵相互作用形成網路,Fe³⁺與γ-PGA上的羧基形成離子鍵,進一步增強了水凝膠的穩定性。
實驗發現,PPF水凝膠的機械效能可透過調整PNAGA與γ-PGA的質量比進行調控。當PNAGA/γ-PGA的重量比從4/1降至1/1時,水凝膠的抗壓強度、壓縮模量下降,而平衡溶脹比顯著增加,拉伸強度、拉伸模量和斷裂伸長率則明顯降低。綜合考慮細胞活力、機械效能和溶脹比等因素,研究人員確定2/1為後續應用的最佳比例。
研究人員從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hBMSCs)中成功提取了sEVs,並透過多種實驗方法對其進行了鑑定。結果顯示,所提取的sEVs形態、大小和表面標記均符合其特徵,且能夠被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攝取。將sEVs融入PPF水凝膠後,PPF/sEVs水凝膠展現出良好的緩釋效能,在20天內持續釋放sEVs,為傷口癒合提供持久的生物活性支援。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構建了鏈脲佐菌素(STZ)誘導的糖尿病大鼠傷口模型,分別用PBS、PPF、sEVs、PPF/sEVs處理傷口。結果發現,在第14天和21天,PPF/sEVs組的傷口癒合效果最佳,傷口閉合率最高,新上皮組織形成速度最快。這表明PPF/sEVs水凝膠能顯著促進糖尿病傷口癒合。

進一步研究發現,PPF/sEVs水凝膠能夠促進糖尿病大鼠體內的血管生成和膠原蛋白合成。透過CD31/α-SMA免疫熒光和Microfil灌注實驗檢測發現,PPF/sEVs組在第14天的新生血管數量明顯多於對照組和PPF組。同時,Masson染色結果顯示,該組的膠原蛋白纖維明顯更厚,有助於皮膚收縮和傷口閉合。

研究者深入探究其作用機制發現,高血糖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發生鐵死亡,影響其增殖、遷移和血管生成能力。而sEVs可以透過啟用ACSL3,影響遊離脂肪酸(FFA)代謝,抑制高糖條件下內皮細胞的鐵死亡。實驗表明,過表達ACSL3後,鐵死亡標記物MDA水平降低,GSH水平和細胞活力增加,細胞遷移和血管生成能力也顯著增強。

綜上所述,這種低成本、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多功能的PPF超分子水凝膠負載sEVs,在糖尿病傷口癒合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它不僅能為傷口提供物理支援,還能透過釋放sEVs,有效抑制鐵死亡,促進血管生成和膠原蛋白合成,加速傷口癒合。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這一成果未來有望應用於臨床,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幫助他們擺脫傷口難愈的困擾。
參考文獻:
Liu W, Zhao K, Chen F, et al. Supermolecular poly-N-acryloyl glycinamide/polyglutamic acid/Fe3+ hydrogel incorporated with bioactive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omote diabetic wound healing by suppressing ferroptosis. Int J Biol Macromo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5, 2025. doi:10.1016/j.ijbiomac.2025.142313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