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死忠球迷看臺上,都會有人戴著AR眼鏡歡呼歌唱

在這個賽季的英超比賽中,轉播鏡頭偶爾會捕捉到看臺上有球迷佩戴著類似“VR 頭顯”的裝置。

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種什麼極客看球新風尚。後來,在解說的介紹下,我才知道這是給視障球迷專門配備的現場“看球”裝置。
戴著 AR 眼鏡去現場丨GiveVision 
競技體育的欣賞樂趣,一大半來自現場氛圍,哪怕你有啤酒毛豆羊肉串,也不及真的身處自己主隊的死忠看臺,同身邊的同好一同歡呼歌唱。
以往,視障球迷大多隻能選擇在家中看轉播,即便親臨比賽現場,他們能加入球迷的助威,跟著看臺一起震動,但看不清球員的跑動、足球的傳接、甚至是大螢幕上的比分,只能依靠資訊量遠超普通解說的專業盲人解說來“聽”懂比賽。
一家來自英國的初創公司 GiveVision 試圖透過曾經火爆的 AR 眼鏡技術來改變這種狀況(他們那個像 ❤️ 的 Logo,也就是 Vision 的首字母 V)。
GiveVision 目前最成功、應用也最廣泛的成果,便是這賽季很多球迷頭上佩戴的那款 SightPlus 裝置。
SightPlus 其實是一種視覺增強工具,它能幫助那些視力受損(而非完全失明)的球迷,透過技術增強他們現有的視力,從而有機會真正“親眼”捕捉賽場上的動態。
產品上的心形V字代表了Vision丨GiveVision
這可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電子望遠鏡那麼簡單。
SightPlus 裝置外部有一個高畫質攝像頭,會即時捕捉佩戴者正前方的景象。再經由裝置內部的處理器搭配軟體演算法,把畫面進行即時最佳化,包括增強畫面清晰度、對比度、銳化邊緣、調整亮度和對比度,佩戴者還能手動調焦,放大畫面。
舉一個更直觀的例子,就如同從 1966 年首次進行彩色電視轉播的世界盃決賽,球員只能靠號碼分辨,直接跳到現在的 4K 英超轉播,背景板的觀眾都看得一清二楚;實況足球或 FIFA 玩家,對遊戲畫質逐年進步的印象應該也是如此。
上:1966 年世界盃決賽 下:2022 年世界盃決賽|FIFA
最關鍵的一步是,SightPlus 會將處理後的畫面,投射到裝置內部靠近眼睛的小螢幕上,再經由內部的光學透鏡系統,把畫面聚焦並投射到使用者的視網膜上。
這樣做的目的是,即便視網膜存在部分損傷區域,增強後明亮清晰的畫面也能夠刺激到還能運作的感光細胞, 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使用者的剩餘視力。
同時,視障使用者手上還有一個遙控器,可以放大畫面,調節角度和聚焦,以搭配自己視力情況。
而且 GiveVision 還會對注重影像的流暢度(高幀率)和低延遲做最佳化,力求讓佩戴者感覺是即時在用自己的眼睛在看,避免 VR 裝置造成的眩暈不適。
其實在巴黎奧運會上也有應用|GiveVision
“我真的看到了現場的情況!之前我都看不清楚,現在我能看到球的運動,能看到進球過程,同時還能享受現場的氛圍!””這是一位來自伯恩茅斯的視障小球迷,在戴上 SightPlus 後,對著鏡頭激動地說個不停。
不只是足球,SightPlus 可以應用在任何現場。2024 年的巴黎奧運會上,就已經投放了大量的 SightPlus 裝置給視障人士觀賽使用。
也不只是現場,SightPlus 本質上是一臺集合了 AR 與 VR 的視力增強裝置,任何視障人士佩戴它都可以獲得“提高視力”的效果。
在看了許多視障使用者的體驗影片裡,最讓我動容地並非視障球迷在賽場上的歡欣鼓舞,而是一個視障男孩 Charlie 在家裡第一次戴上 SightPlus,那寂靜卻又充滿希望的一分鐘。
激動的小Charlie丨GiveVision
影片裡,母親溫柔地問戴著裝置的 Charlie“還好嗎?Charlie”,Charlie 默不作聲,只是張著嘴一直大口喘氣,母親隔了幾秒鐘後,帶著一絲急切和緊張追問“Charlie…… Charlie…… 有問題嗎?”Charlie 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哽咽,有些結巴地說道:“它……它奏效了。”
母親馬上就有了哭腔,隨後 Charlie 緊緊地抿住了嘴,一旁的弟弟衝上來抱緊了他。
多年來 Charlie 的晦暗人生,彷彿濃縮進了那一分鐘的沉默、喘息、哽咽與擁抱裡。
那一刻,我久違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與意義。
哈利波特的足球場
SightPlus 讓我聯想到了自己許多“在現場”的經歷。
第一次去看球時,沒錢買好位置的我,只能坐在看臺高層的角落,緊緊盯著場上的球員,不只是看不清臉,連球迷號碼都是一團模糊,只能靠身形和位置去判斷誰是誰——進球時,我高呼著球員 A 的名字,一分鐘後才發現進球的是球員 B,自詡為資深球迷的尊嚴蕩然無存。
糊……丨比賽截圖
第一次去演唱會,聲音來自現場,畫面卻只能看大屏,舞臺上的歌手遠到我得開啟手機相機,放大到 10 倍才能看清他的臉。
第一次去看話劇,演員的表情是看不清一點兒,只能看個大概表演。
所以看到 SightPlus 時,我就會想:是不是也可以有類似裝置,去增強非視障人士的現場觀看體驗呢?從看得見,到看得更好、更多、更清晰。
有,三百年前就發明出來的望遠鏡(不是)。
J·K 羅琳曾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寫過一個魔法道具——全景望遠鏡(Omnioculars)。
電影裡做的還是過於復古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全景望遠鏡是拿來看魁地奇球賽的,它能清晰捕捉到掃帚上球員的每一個細微表情和動作,可以慢動作重現精彩瞬間,這倆功能等於現在比賽裡常見的鷹眼技術。
而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出版於 2000 年,鷹眼技術則在 2001 年才開發出來,羅琳還是太超前了。
更超前的是,鏡頭裡還有即時的戰術和賽況分析,以及球員資料,現在使用的招數名稱……第一次在書中看到時,我就強烈懷疑羅琳女士也是個球迷。(她是托特納姆熱刺隊的球迷)
受到 J·K 羅琳的啟發,索尼也曾在 2011 年嘗試研製過全景望遠鏡,命名為 Vinoculars,它能夠進行 2D 或 3D 的拍攝、暫停、快退和慢鏡頭回放,就像小說中的全景望遠鏡一樣。
Vinoculars 售價 2800 美元,最終延伸為索尼的望遠鏡攝影機這一小眾品類,並且成為觀鳥愛好者的利器。
觀鳥神器丨daily mail
只可惜,魔法終究是魔法,25 年後,現實裡依舊沒有出現可以實現全景望遠鏡的裝置。
雖然近幾年各類 AR 眼鏡裝置層出不窮,但要把全景望遠鏡所有這些強大的功能,完美且穩定地整合到一副輕便舒適、續航能扛過 90 分鐘比賽、價格還不能太離譜的眼鏡裡,這裡面的技術挑戰確實不小。
特別是“即時回放”功能,哪怕現在的足球場上遍佈各種攝像機,但回放權還是交由導播和轉播系統。
如果讓每個球迷可以任意回放,不僅對頭顯裝置的處理能力要求高,還需要現場有強大的資料傳輸和影片錄製系統來支援。
像全景望遠鏡在畫面中即時顯示足球裡的技術動作、賽況、戰術分析資訊,還需要裝置有強大的即時影像識別能力,能識別出球員和動作,搭配專業的足球分析軟體、資料分析師提供後臺資料,這兩者還要精準地、即時地疊加顯示在眼鏡裡。
足球分析師都要開著電腦在現場看球|CATAPULT
縱觀消費者級的 AR 市場,XREAL、Rokid 各類眼鏡,更多是扮演一個“隨身大螢幕”的角色,疊加一些輕量級的 AR 資訊提示。
還有像 Ray-Ban 和 Meta 合作的智慧眼鏡,重點放在了拍照、聽音樂和語音助手上。
更強大的 AR 頭顯,像是 HoloLens 2 主要面向工業場景,Vision Pro 則是面向個人生產力和娛樂場景。
我很喜歡戴著 Vision Pro 看球,巨大的轉播螢幕和暗下的背景,讓我彷彿身臨其境,但它也只是一個比電視更大、更沉浸的螢幕,還不如球迷包場電影院觀賽。
這樣“指指點點”不夠過癮丨作者提供
我也曾試著在 Vision Pro 上玩過足球經理,用手指在戰術板上戳點,佈置戰術板的感覺很新奇,但它也只是把我手指當作滑鼠的一款遊戲,並沒有增強我的現實體驗。
這些裝置距離全景望遠鏡那種“觀賽/觀演大殺器”級別的功能整合度,都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哎,魔法終究是魔法。這麼誘人的大風口,怎麼就沒人做呢?
作者:糕級凍霧
編輯:臥蟲
封面圖來源:Daily Mail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