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安邦智庫5月27日資訊:碳減排政策“一刀切”已影響部分地區生產生活。當前,各地、各行業正在積極研究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作為“雙碳”工作的前奏,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成為推進倒逼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抓手。
然而,據《瞭望新聞週刊》報道,高壓之下,個別地方火急火燎下任務、攤指標,不僅影響了企業生存發展,也給百姓正常生活帶來干擾。業內專家呼籲,欲速則不達,各方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學穩妥推進能耗“雙控”,為“雙碳”打好堅實基礎。2020年下半年以來,不少省區出臺一系列政策,全力部署“十四五”和2021年能耗“雙控”。
有的從省區到市縣、到企業,逐級向下分解能耗“雙控”任務指標,相關部門和企業倍感壓力。相較於停產,更嚴重的是退出。最近,北方一個工業園區中的11家企業,由於礦熱爐在25000千伏安以下,被納入退出。有工業園區分管相關工作的幹部表示,“有的企業甚至沒有違反任何法律法規,只是為了適應能耗要求,迫不得已退出。11家企業面臨退出,背後至少是1000人的就業問題,園區和企業都很為難,目前沒有補償方案。”“雙控”的觸角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有居民表示,因為當地政府要求,“全縣所有街道路燈全天關閉”,“建築亮化、企業及商戶牌匾亮化、LED屏及路燈燈箱全天關閉”,給生活、治安和“夜經濟”的發展帶來不便。有專家提出,去年曾出現南方電力供應短缺等極端事件,“雙控”不能影響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以及正常生活。
最近,山東印發《全省落實“三個堅決”行動方案(2021-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2021年合計將關閉3400萬噸煤炭產能,約佔山東實際煤炭總產能的1/3左右,所涉煤礦資源基本均為特殊稀缺煤種煉焦煤,約佔全國煉焦煤產能的3%左右。
訊息一齣,引發了業界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煤炭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涉及面廣、從業人員多,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在國家推動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果之後,在我國特殊稀缺煤種資源枯竭問題逐步顯現背景之下,再考慮到當前全國煤炭供需異常偏緊的局面,透過如此大規模、短時間內關停退出有效煤炭產能的方法是否妥當?預計本次關停礦井所涉及到的職工(含離退休)高達十幾萬人,如果沒有合理的再就業和安置渠道,大量職工下崗問題將關係到社會整體就業民生與穩定。
一、高度警惕國家政策執行過度、執行一刀切、執行層次加碼。
中國有的國家政策執行過度,執行層層加碼的現象現在很嚴重。國家一個大政策,下面沒企業敢不當回事。但是國家層面又沒有詳細區分哪些企業該參與哪些不該參與,就很容易導致大家全都大力參與進來,而事實上這種全體參與,有時是不合理的。我們國家現在非常有必要注意執行過度的現象。
個人認為國家如不注意這種雙碳行動在全國執行過程中的諸如一刀切,執行過度,執行偏差等情況,中國的雙碳行動將成為影響中國發展和安定的最突出原因,甚至可能高過美國遏制打壓中國帶來的對中國發展和安定的影響。
鑑於我們的化石能源短缺,我們去碳雖勢在必行,但是需要注意影響發展和穩定的情況。我們本來發展的好好的,千萬不要因為推什麼雙碳,反弄的發展出各種問題。
推雙碳不能硬推,猛推,盲推,全推,胡推,急推,要高度注意各層級執行過程中的大問題。
我們要深刻清楚國家意志並不等於執行情況和執行效果。如果不防範可能的重大問題及對發展和穩定帶來的風險,我們到最後收穫的失去可能將遠超我們推雙碳帶來的收穫。
推雙碳的這項國家行動,可能現在要作為最重要的風險防範。
二、雙碳行動應循序漸進,要按步驟一步一步走,可以先去石油後去煤,同時大力去油又去煤國家難以承受。
前些天看見一位院士發文呼籲:我們國家還承受不起同時去煤去電,這位院士說的很好。我們電力系統還不具備以新能源為主的支撐。
今天大力搞雙碳,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去石油化,減少石油對外依賴,以防戰時被動。能源轉型等其他的考慮是必要的,但可能沒有去石油化這麼緊迫。
中國的碳中和碳達峰追求,一定要強調國家去石油化、去化石能源化,當然重點和核心是去民用燃燒石油,去進口使用的那70%的油。中國正在大力推動國家民用領域的去石油化。“三桶油”將來最重要的使命是滿足軍用和重要化工領域的需求,仍需要“三桶油”付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去滿足。
我們搞碳中和,內在的一定要以減少石油需求降低石油依賴為最緊迫的追求,從緊迫的角度看要把二氧化碳的追求放在次要位置。否則將容易造成沒抓住輕重緩急出現主次不清的問題。
國家如果去石油的同時大力去煤炭我們可能會出問題。我們國家當前可能還難以一下子把石油和煤炭同時大幅砍掉。強烈建議先去石油後去煤炭,分清緊迫,分先後順序。如果同時一窩蜂的又去石油又去煤炭,國家將難以承受,甚至國家將生亂。不能一口吃個大胖子. 按緊迫性分順序分步驟為好,謹防各層級執行過度及中央精神理解不到位,層層加碼,一刀切,追求政治正確等執行問題。
如果同時全國範圍的去石油,去煤炭,國家可能難以承受此重。
三、抓著能源生產單位搞去碳,抓錯了主體抓錯了方向。建議國家近年的碳達峰全國統一行動將三桶油移除出參與單位。
把三桶油納入國家層面的碳中和碳達峰行動可能並不是太適合。國家搞碳中和碳達峰的同時一定要讓三桶油守住貢獻石油本職而不是分心分力。國家去石油的背景就是三桶油不能滿足石油供給。三桶油參與新能源研究沒有問題,但是三桶油自己去碳則有可能出大問題。
搞石油的去減碳,搞煤炭的去減碳,國家就是因為化石能源不夠才追求能源轉型,如果化石能源從事單位也跟著去減自己的產能,我覺得絕不是國家的意圖,而是執行的偏差。
抓著能源生產單位搞去碳,抓錯了主體抓錯了方向。
我們應是去使用單位的碳,而不是去生產單位的碳。
中國極其有必要將三桶油排除出參與碳中和行動中,安心貢獻石油。建議國家近年的碳達峰全國統一行動將三桶油移除出參與單位。
國家14億人,不差把石油行業的幾十萬人抽去搞碳達峰。這幾十萬人還只是貢獻一小部分石油,還需要一門心思增儲上產。
四、碳排放的增加是反應經濟總量增長的一個重要指標。人為去抑制碳排放的增加,很容易造成直接抑制了經濟活動量的增加,直接抑制了經濟增長。
要明白:正常情況下,碳排放的增加是反應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指標。經濟活動量增加,往往都是伴隨碳排放的增加的。你人為去抑制碳排放的增加,有時往往直接導致抑制了經濟活動量的增加,直接抑制了經濟增長。
專注氣候變化的Carbon Brief網站刊登美國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分析師勞裡·邁爾利維塔(Lauri Myllyvirta)的文章,分析中國碳排放的趨勢。根據中國官方數字彙總的最新資料分析顯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十多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2021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15%。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下了近120億噸的歷史新高,比2019年的排放總量高出約6億噸(5%)。二氧化碳排放的激增反映了中國從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封鎖中反彈和經濟復甦,主要反應在建築、鋼鐵和水泥的增長。2021年第一季度排放量增長的70%左右是由於煤炭使用量的增加,石油需求增長貢獻了20%,化石氣需求增長了10%。煤炭使用量的增長中,約60%來自電力行業,其次是金屬行業(15%)和建材行業(10%,包括水泥和玻璃)。
人家都提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激增反映了中國從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封鎖中反彈和經濟復甦。那麼如果碳排放短時間大幅下降會不會存在擾亂阻礙中國當前經濟正常快速發展步伐的可能?完全存在!
按照“十四五”規劃,2020年到2025年的排放量大約有5-10%的增長空間(取決於GDP的增長率)。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在2021年底之前一直以目前的速度上升,那麼2022-2025年期間的排放量幾乎沒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換句話說排放量必須持平或下降才能達到“十四五”設定的2025年目標。
五、氣候減排極大可能是西方披著人類氣候的羊皮行擾亂挖坑拖累阻止中國發展之實的群狼算計和攻擊。
根據新聞報道:英國軍情六處正對中國進行“綠色間諜活動”。英國陸軍情報六局局長查理-摩爾近日透露:英國特工正在監控全球的中國的碳排放。摩爾表示,軍情六處會關注中國的原因是中國肯定是最大的碳排放國。西方情報機構都參與碳排放監控,還有什麼理由不懷疑氣候合作減排的背後險惡意圖?
再次重申我的擔心:西方統一地、有目的地要求的中國進行的一系列減排行動,可能將極大制約中國的大力發展,將極大擾亂中國的發展步伐,將極大的動搖中國現有的產業結構,將極大的動搖中國的穩定大局。氣候減排絕不僅僅是圖氣候,氣候減排是西方披著人類氣候的羊皮行擾亂挖坑拖累阻止中國發展之實的群狼算計和攻擊……
克里在5月初說,相信中國在氣候合作方面的承諾是愚蠢的。國際氣候合作是一個極其不穩定的合作,我們不要把對這種可能隨時終止的自己的承諾太框死自己。我們更不能以所謂的人類的氣候的道義來綁架自己。減排和氣候現在是一個沒有定論的研究。也不應該由中國犧牲發展來做出巨大付出。
美國對我們的打壓遏制很多是外部打壓遏制,我們內部自己搞全國性的行動帶來的對中國自身的影響,往往可能會超過外部打壓遏制帶來的影響。內部的,是直接的影響。外部的是間接的。內部直接影響如果是壞的,更有破壞力。
中國國內自己全國範圍內的雙碳行動如果出問題可能比美國打壓都更影響中國當前大好的發展和穩定。
如果不防範雙碳行動可能的重大問題及對發展和穩定帶來的風險,我們到最後收穫的失去可能將遠超我們推雙碳帶來的收穫。推雙碳的這項國家行動,可能現在要作為我們中國最重要的風險來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