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2025年年初,當全世界都在特朗普的關稅戰中被折騰的時候,特朗普乾的另外一件事,卻被很多人都忽視了: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徹底不裝了,放棄了自己在氣候領域的幾乎所有承諾。
與美國相反,中國卻宣佈將繼續履行巴黎協定的減排承諾——
承諾到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併力爭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
很多人可能有點奇怪,碳達峰和碳中和不是影響工業發展嗎?
美國人都不遵守承諾了,咱們順帶著也取消不就得了?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這一舉動,不僅僅樹立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更關鍵的是:
雙碳戰略中,藏著中國贏得未來能源革命的密碼。
1 划算的買賣
尤瓦爾·赫拉利說,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的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實質,不僅僅是技術革命,其核心是人類對於能源的轉換、使用和駕馭。
人類為什麼能從古猿發展成為現代智人?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掌握了火的使用。
透過燃燒木材、秸稈等柴薪來利用儲存在有機物中累積的太陽能,自此開啟了植物能源時代。
然後,18世紀,瓦特改良蒸汽機,使得煤炭等化石能源可以轉化為動力,帶動英國率先進入蒸汽時代完成工業革命,成就英國霸業。
19世紀末,德國戴姆勒發明了內燃機,開啟了化石能源時代的第二個階段——石油時代,也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與煤炭相比,同質量同體積的石油產生的能量是煤炭的2倍。
且石油相比於煤炭極易氣化可以實現連續化燃燒,所以汽車誕生了,也成就了德國在汽車工業、軍事工業的進步。
只不過因為德國並不掌握這些能源,兩次世界大戰後被迫放棄,相反是美國以石油與美元掛鉤,最終形成了美元霸權。
可以說,誰掌握能源,誰就是時代規則的制定者。
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成長、生活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世界秩序裡。
但是有沒有人想過,石油、煤炭這些化石能源,我們在使用的時候,真的實現了最高效率嗎?
並沒有。
舉個例子我們就知道。
你買一輛電動汽車,跑100公里,差不多是十來度電,按5毛錢一度電來算,也就是5塊錢。
可是如果是油車呢?
跑同樣的公里數,可能50塊錢都打不住。
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
根本上來說,就是人類用這些化石能源的方式用錯了。
馬斯克說過一句話:石油這麼珍貴的東西,你們竟然用來燒!

某種意義上,這話說的非常對。
說個冷知識,怎樣把一桶石油利用最大化?
並不是煉製燃料油(汽油和柴油),而是生產石油化工產品(非燃料油)。
為啥?因為煉製燃料油太虧了。
以最好的輕質原油為例,一噸原油,滿打滿算,只能提煉出約0.2噸汽油和0.4噸柴油,綜合利用率只有60%。
如果是重質原油,綜合利用率就更低了,通常不到25%。
但是如果把石油用來做化工產品的話,那生產的可就多了,包括乙烯、丙烯、聚丙烯、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甲醇、聚酯、尿素等等。
可以說,這些產品的每一種,都比汽油和柴油要重要得多。
比如乙烯,乙烯可不僅僅是我們常見的塑膠袋塑膠桶,其實乙烯及其衍生物佔到了所有石化產品的75%,使用量僅次於水泥和鋼鐵排在第三。
如果從使用的範圍來講,乙烯的作用遠超水泥,能夠與鋼鐵媲美。
比如苯乙烯,可以與丙烯腈、丁二烯共聚,製備出廣泛應用於家用電器和工業儀表的ABS樹脂。
比如環氧丙烷,在聚氨酯泡沫、保溫材料、彈性體、膠粘劑和塗料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甚至我們用的化妝品、藥品,也是石油提煉的。
哪怕最後的殘渣,也能用來生產瀝青鋪路。
所以,石油渾身都是寶,用來生產化工品,比生產汽油和柴油的利用率要高多了!
幾乎接近100%!
燃料油和化工品不僅在利用率上有明顯差異,而且在可替代性上,二者也完全不同。
你看,我們生產汽油和柴油,本身是為了讓汽車跑。
但問題在於,並不是只有他們可以讓汽車跑啊!
更便宜的天然氣和乙醇也可以,電池也可以。
可是化工品呢?離了石油還真玩不轉。
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能源能像石油這樣提供如此廉價且量大的化工產品。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不少煉點燃料油,多煉點化工品呢?
這樣不就可以完美利用石油了?而且還能多賣錢!
理論上來說,的確可以。
但現實中,因為各國的汽車保有量實在太大,已經形成了“油料綁架”。
所以每年超過60%的石油,都不得不拿來煉燃料油。
然後在汽車裡燒掉,變成了二氧化碳排放到了大氣中,而不是生產化工品。
這種情況,一直到中國開始搞低碳革命,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之後,才有所改觀。
其實說起來,中國人一開始也並不信任新能源汽車,早些年“電動爹”“輻射大”“掉頭髮”的傳言就可見一斑。
但是大部分人一試電動車就發現:
真香!使用成本實在是太低了!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充電量1100億度。
因為不同車型能耗有差異,我們按每度電跑6公里(比亞迪漢和特斯拉都是7公里)來計算,1100度電能跑6600億公里。
那麼,如果換成油車,6600億公里需要多少油呢?
我們按最省油的日系車來算,百公里7升油,就是462億升油。
前面提到了,燃料油的利用率在25%-60%之間。
也就是說提煉462億升油,需要差不多1200億升左右的原油,接近1億噸!
這是啥概念?
2024年中國進口石油總量,才5億噸!
1億噸的原油,需要多少錢呢?
1 噸原油約合 7.44 桶,按 2025 年 4 月 1 日價格計算,價值約 560 億美元,也就是3700多億人民幣。
可是這6600億公里的里程所耗費的1100億度電,如果充電要花多少錢呢?
按照風電、光伏以及水電的上網價來算,差不多也就人民幣不到400億!
400億元人民幣實現560億美元的效果,是不是賺翻了?
這簡直是開掛啊!
這就是新能源的優勢,也是中國這些年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原因。

更可怕的在於,中國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只佔全國汽車保有量的8.9%!
電動車發展的潛力還非常大!
如果把全國的汽車都換成新能源車,結果會如何?
中國只需要4000億人民幣,就能解決所有汽車需要的能源問題!
能夠省下至少6000億美元的能源支出!
這也就意味著,可能在2060年,中國燃油車到壽淘汰後,進口的原油基本上不用再提煉昂貴的原料油了。
直接可以用作化工品的生產,直接把化工品幹成白菜價!
這種化工品成本的降低,將直接反映在化纖襯衫、梳子、牙刷、保鮮膜、食品袋、廚衛水管、電線電纜外皮、玩具、傢俱、汽車內飾等等產品的成本急劇下降,再次給中國商品帶來前所未有的競爭力!
現在我們看看,推動低碳、發展新能源產業,是不是一件很划算的買賣?
2 中國式碳中和
算完了經濟賬,我們再來算算政治賬。
其實吧,說起碳中和這個事,一開始就是個陷阱。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關於碳中和,為啥中國早些年很不積極,但是近些年突然積極了起來?
就是因為碳中和,其實就是就是鎖死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一條鐵鏈。
碳中和,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國家的碳排放量,要與本國的碳吸收量持平,由此來完成二氧化碳的絕對抵消。
在歐洲國家看來,這是全世界的義務,每個國家都要執行。
於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歐美在其他國家沒有參與的情況下就給各國分配了碳排放指標。
他們直接拍腦門算出全世界碳排放量不能超過8000億噸。
27個發達國家總人口才11億人左右就搶走了44%的碳排放權。
剩下的55億發展中國家人口只能分到一半多一點的量,其中就包括中國。
如果你把自己的指標用超了,對不起,你就要向他國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指標,也就是碳排放稅。
這聽起來似乎是資源的合理調配,但其本質就是一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
我們都知道,西方國家利用能源最早,也最早開始去工業化。
所以基本上在1979-1992年期間達成了碳達峰工作,1992年以後就開始逐年下降。
所以碳回收能力非常強,碳排放指標非常寬裕。
如果發展中國家想搞製造業,但自己又無法實現碳中和的話,那就只能找歐洲國家交錢買排放指標。
但是別忘了,從1900年到2005年這105年之間,發達國家的人均排放是發展中國家的7.54倍。
現在又要搶走幾乎一半的蛋糕,這公平嗎?
憑什麼西方國家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完成了工業化,就不讓發展中國家消耗化石能源完成工業化,讓全世界為西方國家先發展的幾百年買單?
丁仲禮院士說得好:
2009年的氣候變化峰會涉及一個根本問題——中國人是不是人,中國人要不要發展?
憑什麼你美國能肆無忌憚排放二百年,我們中國就必須為碳排放買單?

如果真搞成了,中國從2020年後每年都得花1萬億去購買二氧化碳的排放權。
所以早些年,中國一直對碳中和問題不太感興趣。
但慢慢地,中國開始轉變了態度。
碳中和這玩意雖然是陷阱,但玩好了,恰恰也是中國的機遇啊!
第一,改變中國能源結構。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第一石油進口國,進口石油佔到石油總消耗量的73%!
這可不是個好訊息。
石油依賴進口,意味著中國不僅每年要花費海量外匯購買石油,而且非常依賴海上石油運輸。
海上石油運輸又依賴馬六甲海峽。
無數人都擔心,一旦臺海開戰,美國封鎖馬六甲海峽的話,中國油路將要被斷絕。
就算有俄羅斯的管道石油做補充,中國製造業也要面臨滅頂之災。
巧了,中國雖然缺油,但並不缺電。
無論是煤電,還是風力、太陽能、核能等發電都不缺。
如果把最耗石油的汽車行業全部替換成新能源,那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只需要現在40%的石油用於石化加工就夠了?
這40%的需求,自產石油就能解決一半,剩下的用俄油、哈薩克油以及中國可控的馬來西亞油,就差不多足夠了。
中國不用再擔心自己的命門被美國掐住了。
不過因為各個產業都有路徑依賴,不逼一逼大家根本沒動力搞新能源產業。
所以中國才在後來積極響應了碳達峰和碳中和,倒逼新能源產業轟轟烈烈地搞起來了。
發展到今天,中國能源結構有了本質性改變。
石油依賴大大減少,雖然總的進口量仍然在增加,但其中煉油佔比已經大大減小了。
到了中國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時候,可能中國就再也不存在能源安全的問題了。
第二,粉碎美元霸權。
說實話,歐洲在搞碳中和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針對美元霸權。
美元為什麼能成為世界貨幣?
就是因為它和石油掛鉤。
全世界的國家都需要石油,而石油賣家只要美元,逼得大家不得不想辦法掙美元、儲備美元。
所以歐洲人一琢磨,搞出了個碳中和,這玩意就是個陽謀。
首先是它政治正確,其次是可以制約使用美元,第三是表面上美國看不出來是在搞他。
本來歐洲人的想法很好,但萬萬沒想到啊,中國後來居上了!
在中國看來,所謂碳中和,不就是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回收嗎?
簡單!
一方面,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我國可是當之無愧的行家。
過去20年,中國植被面積僅佔全球的6.6%,但是全球植被面積淨增長的25%都來自中國!
在過去20年裡,中國將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的毛烏素沙漠人工消滅,而且連塔克拉瑪干沙漠都鎖邊了。
還有黃土高坡,也正在部分推平改種牧草。
這都是中國正在增加的碳回收能力啊!
你說要回收多少碳吧,需要回收多少,我們就種多少樹不就得了?
另一方面,2018年中國的光伏新增與累計裝機容量、風電新增與累計容量、可再生能源投資總額等就已經達到了世界的首位。
擁有全球最多的綠色能源產量!
一邊增加回收量,一邊減少石油消耗量,這樣一直持續下去,那可能過不了多少年,中國可能就不用花美元來進口石油了!
用人民幣就搞定了!
更關鍵的在於,中國已經從傳統能源消費大國,變成了新能源技術大國和輸出國。

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現,與其苦哈哈掙美元去買石油,不如請中國來投資光伏電站和充電樁啊!
畢竟綠電便宜啊!
就算有投資成本,也比用進口石油划算!
越來越多的國家轉投中國的新能源懷抱,不僅讓新能源產品成為中國新的出口產品,而且直接衝擊了石油美元的生存基礎。
當大家都不需要石油了,誰還會需要美元?美元霸權不就崩塌了嗎?
這就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協議》的時候中國不感興趣,可到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的時候,中國就很積極的真正原因。
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看《巴黎氣候協定》來看看,可以說很多的條款都符合我國現在發展的方向。
所以中國搞碳中和,搞能源革命,既有經濟利益,又有政治上的好處,還符合我國的大國形象,何樂而不為?
只是可憐歐洲人,本來是給自己量身定製的陽謀,最後卻給中國做了嫁衣。
3 規則制定者
煤炭和石油所造就的霸權已經證明,誰掌握能源,誰就是時代規則的制定者。
如果說前面論證了中國發展能源革命能帶來經濟和政治上好處的話,我們不妨把視角放的更高一些。
站在中國在未來世界地位的角度,去考慮一下能源革命,會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
如今,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已經獨步天下。
無論是光伏、風電還是鋰電、儲能以及電網技術,都處於碾壓式領先。
但很少有人明白這些技術,能給中國帶來什麼。
這麼說吧,可能帶來一個中國主導的新國際秩序。
我們在地球上折騰的所有能源,其實都離不開能量守恆定律的約束。
本質上都是從其他能源轉化為我們需要的能源。
看來看去,只有太陽能,算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而且相比化石燃料,使用光伏發電可以做到完全零排放,是不折不扣的清潔能源。
可是,在過去,光伏產品很貴,根本不具備推廣價值。
一公斤多晶矽一度高達500美元,這麼算下來光伏板發電成本達到了1-2元/度,根本不具備推廣價值。
可是中國呢?
憑藉著“幹啥都能幹成白菜價”的本事,直接把多晶矽幹到了300元/kg。
這是什麼概念?
一個規模化的光伏電站,發電成本僅有1毛多!
比水電上網價還便宜!
現在大規模光伏的電價已經達到1毛4一度,未來更大規模普及後,一毛一度甚至幾分錢一度並不是夢想。
這會給人類帶來完全不一樣的生產力革命。
比如海水淡化啊,比如農業現代化立體化,比如電力直接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澱粉啊等等。
總之,光伏普及導致電費大幅度下降後,給人類的未來帶來的是無限可能。
當然,光伏發電也有其缺點,這就是依賴太陽日照,晚上的時候就無法發電。
但是我們晚上也需要用電,這個時候就只能用核電、火電和水電來調節。
核電與火電成本降低空間有限,如果無法擺脫核電與火電,用電成本還是無法根本改變。
這個時候,中國又一項技術登場了:特高壓輸電。
學過中學物理的都知道,輸電線上的功率損耗正比於電流的平方。
顯然,電壓越高,損耗越小,而且隨著電壓的成倍提高,損耗是幾何數降低。
在輸送相同功率的情況下,1000kV輸電線路的線路電流約為500kV輸電線路的1/2,其電阻約為500kV線路的25%。
因此,1000kV特高壓輸電線路單位長度的功率損耗約為500kV超高壓輸電的1/16。
目前,1000-1500千伏這個領域的技術,全世界只有中國掌握。
中國已建成“14交16直”共計30條在運特高壓線路、5條在建特高壓線路。
在建在運特高壓線總長度4.8萬千米,可以繞地球4圈。
有了特高壓技術會帶來什麼結果?
光伏已經不再受地球晝夜影響了!
電力可以低成本地在全世界流動!

比如,在中國晚上的時候,把地球另一邊正處於白天的地方光伏電站發的電輸過來給中國用;
等中國白天了,再把中國用光伏發的電輸給黑夜的地方用!
至於安裝光伏的地方,地球上多得是!
我們來算筆賬。
全世界用電量總和,約30萬億度,按照光伏元件鋪設的最佳傾角同時不遮擋後排,1平方公里面積大概可以裝15萬千瓦的光伏發電站。
按年平均日照1000小時算(非常非常保守了,把陰天什麼的都算進去了),一年可以發電1.5億度。
也就是說,滿足全世界用電需求,只需要20萬平方公里光伏板就夠了。
20萬平方公里啥概念?
這麼說吧,撒哈拉沙漠932萬平方公里,沙特沙漠86萬平方公里,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33.76萬平方公里,美國莫哈維沙漠6.5萬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這四個沙漠每個沙漠只要鋪5萬平方公里的光伏板,然後透過特高壓輸電網路連線起來。
全球調配,就能不間斷能滿足全世界的用電需求!
沒錯,這就是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初步概念,也是中國一直推廣的事情。
中國的目標,是特高壓把現有電網跨洲連線,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泛在的智慧電網。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建成之後,中國手握全球第一綠色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特高壓技術、全球第一儲能技術,會帶來什麼結果?
人民幣終於有了可靠的錨定物。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無論是初代美元的錨定物黃金,還是後來美元的錨定物石油,都有兩個相同的特點:
——大家都認可其價值。
——大家都需要它。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民幣不能錨定電力呢?
第一,全世界都需要電。
第二,中國的綠色能源電力價格,遠比化石能源發出的電成本低。
第三,綠色能源環保,在政治上有優勢。
一旦人民幣錨定了電力,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拿人民幣,就能找中國買到相應的電力。
這些電力不僅可以用於居民、工業用電,也可以用於新能源汽車。
等大家都用電了,大家自然也就認可人民幣的價值,誰還會去用美元買石油?
俗話說,賠錢的買賣沒人幹。
一邊是中國一兩毛錢一度電的綠色能源,另一邊是價格高昂的化石能源,只要不傻,都知道應該怎麼選擇。
屆時,中國給世界提供的,就不僅僅是電力這一種商品了,還有人民幣貿易體系,以及下一代以綠色能源為基礎的全球能源網路和金融交易體系。
現在知道中國知道為啥新能源轉型有陣痛,還要堅持轉型,搞碳中和了吧?
這是多麼偉大的高瞻遠矚啊!
所以,中國的“雙碳”目標,本質是工業發展由化石能源徹底向清潔能源轉換的又一次能源革命。
碳中和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環境問題,而是中國在國際搶佔制高點、爭奪話語權所、構建競爭力的新賽道。
我們錯過了第一、二次能源革命,再不能錯過第三次。
這次,我們不僅不容錯過,而且還要引領全世界。

閱讀全文,歡迎掃下方二維碼,訂閱貓哥的知識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