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訪日人數337萬,增幅趨緩;半年突破2000萬人次

半年2151萬人赴日,看上去像是一場熱鬧的觀光潮,但細看資料和行為軌跡,就會發現:這不只是人流的迴歸,更像是一種長期傾向的迴歸。
你以為他們來的是風景區,其實,看的卻是生活區。
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7月16日釋出的資料,2025年6月日本接待外國遊客337.78萬人,同比增長7.6%。這一增幅雖較前幾個月的兩位數有所放緩,但總量依然重新整理了歷年6月的最高紀錄。更關鍵的是,今年上半年累計接待人數突破2000萬人,同比增長21%,創下統計以來最快增速。
從“增幅”到“總量”,表面看是速度的收斂,實則是穩定趨勢的延續。人還在來,而且來了之後,停留得更久,看得更細,花得也更多。
這種趨勢,在消費結構中體現得更為直觀。根據觀光廳同期釋出的季度報告,2025年4至6月,訪日外國遊客總消費額達2.525萬億日元,同比上升18%。其中,大陸游客以5160億日元的消費額居首,同比增長17.6%。更細緻的資料是:每位遊客每晚平均支出達30013日元,其中購物支出高達11736日元——這不是“隨手買點”,而是帶著目的與節奏的“結構性消費”。
在這樣的節奏中,日本的吸引力開始發生轉向。它不再只是“買買買”的戰場,而更像是一個被重新評估的“生活模型”:是否安全?是否舒適?是否穩定?越來越多的人將一次短途旅行變成一場“生活方式演練”。
行為的細節也在悄然變化。過去的遊客熱衷於熱門景點、爆款打卡,而如今,更多人選擇住進地鐵通勤區、走進街區日常、觀察社群節奏。他們不再只看風景,而是在體驗制度、基礎設施、消費密度,以及生活是否有“留白空間”。尤其在東京與大阪,一些地段平實、配套成熟的中小型住宅,逐漸進入這類高頻訪客的視野。不是為投資做準備,而是為“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做前期踩點。這些需求不喧譁,卻真實存在。
而日本,恰恰是那個能提供“穩定”、“清晰”與“現實主義預期”的地方。在全球結構性流動加速的今天,它的這種“可預測性”,變成了少有的資源。
因此,我們更應該關心的,也許不是“增幅”快還是慢,而是——
人們為什麼依舊選擇來日本?他們真正看中的,到底是什麼?
你是否也開始重新評估,日本,在你的人生規劃裡,到底是什麼角色?
作者:房町君
編輯:派大星
稽核:大   蛇
點個“贊”+在看你最好看
end
瞭解日本房產,請上方掃碼
或搜尋祥子的微訊號:ribenbudongchan
點個“贊”+在看你最好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