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報考生必知:中國醫生掙錢難的5大原因

給醫生收入帶來了新希望……
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 顧龍飛
2025年高考成績一公佈,有人歡喜有人愁!
眼下正值志願填報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在臨床摸爬滾打十幾年的醫生,我想和那些有志學醫的年輕人掏心窩地說一些心裡話。
接下來我要聊的話題可能會略顯俗氣,但這是每一個醫學生在畢業之後都會考慮與面對的問題,那就是——醫生的真實收入
在外人看來,醫生或許是屬於精英階層、收入頗豐的那一類,但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或許只有醫生自己清楚。
最近,我和一位從業多年的口腔科醫生聊天時,對方大倒苦水,直言屬於口腔科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集採風最終還是吹到了口腔領域。那麼,為什麼中國醫生普遍掙錢都這麼難?三明醫改全面鋪開後,醫生能有何期待?今天,我們就敞開聊一聊。
醫生真實現狀:用資料說話
在中國,醫生這個職業承載著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
這樣的表述並沒有問題,但有一大批人將醫生過度神化為了“白衣天使”,這實則會掩蓋中國醫療行業的真實困境。
醫生的現狀到底是怎樣的?其實,醫生只是一個掌握專業技能的普通人,他們穿著白大衣在手術檯前站8個小時後會雙腿浮腫,在夜班後強打精神接診時也會煩躁,面對患者的疑難雜症同樣會焦慮失眠。
如果將他們架上“神壇”,既忽視了他們作為勞動者應得的合理待遇,也會模糊醫療體系中亟待解決的深層矛盾。
當然,醫生同樣需要養家餬口,也有日常開銷,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一項都離不開經濟支出,這些都無法迴避。接下來,我用一組資料直觀地說明下中國醫生的收入情況。
根據2024年度《中國醫院人力資源現狀調研報告》,超過6成的醫生對自己目前的薪資情況不滿意一線城市三級醫院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的薪資較高,可達到平均24.6萬元/年,比其他職稱醫生高出近10萬元;但北上廣深城市醫生的年均臨床收入普遍不足15萬元,鄉鎮衛生院醫生的年薪更少了,基本上在10萬元以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再來看一組國外醫生的薪酬資料。
4月11日,美國權威醫學媒體Medscape釋出了《2025醫生薪酬報告》,結果顯示:2024年全美醫生平均年薪達到了37.6萬美元,而據美國勞工局2023年統計,美國人民的平均工資為6228美元/月,即平均年薪為74736美元。也就是說,美國醫生的平均年薪是社會平均工資的5倍
同樣是2023年,中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20698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8340元,不管如何計算,中國醫生的薪資都達不到社會平均工資的5倍。所以,這些資料都在說明,我國醫生的薪酬水平與目前所謂的中產階級還相差甚遠
醫生掙錢難的5大原因
為什麼中國醫生掙錢這麼難?我願將其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1.醫療服務定價標準落後。
目前,中國很多醫療服務定價標準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與現代經濟發展嚴重脫節。其中藥品、耗材等費用在醫療消費金額中佔比較大,雖然近幾年實行集採之後有所下降,但與之相比,醫生的技術勞動價值佔比還是較小,從而導致醫生的工資收入如果全靠目前醫療服務定價的話,仍是與其付出不成正比。
2.公立醫院創收壓力大。
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體系的主體,但國家對其平均投入或僅佔醫院總收入的一成,剩餘九成則需要醫院自行透過醫療服務收費來賺取。以“宇宙最大醫院”為例,根據鄭大一附院公佈的2021年決算資料,其財政撥款收入為9.8億元,而當年醫院收入合計為218.78億元,即財政撥款僅佔總收入的4.48%。再加上部分醫院粗獷式的管理,將創收壓力轉嫁給了醫生,將醫生收入與醫院經營狀況相掛鉤,這樣一來,很容易出現過度醫療的問題,比如有些醫生為了增加收入,會給患者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3.醫生培養週期長、成本高。
中國醫生的培養週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本科5年,規培3年只是入門,碩士、博士深造都很常見,這就使得很多醫生在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就已經年屆30歲了。並且學醫經濟投入大,教材、培訓等費用都很高昂,而畢業後獲得的收入,與所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成本相比,實在顯得格外單薄。就像一個博士畢業的醫生,讀了這麼多年書,花了這麼多錢,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可能收入還不如一些工作幾年的本科生。
4.醫生工作強度大、風險高。
醫生工作強度極大,門診、病房、夜班等工作連軸轉,手術室的醫生還需長時間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狀態,同時醫療工作的風險也很高,診斷、治療決策都很關鍵複雜,一旦出現醫療糾紛,醫生就會面臨法律訴訟、聲譽受損和經濟賠償等風險,有時候,以醫生現有的收入水平,根本難以充分補償這些風險。就像去年關於“取消醫生夜班費”的新聞一齣,馬上就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圈內的廣泛討論,大家都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5.基層醫生髮展空間有限。
基層醫生待遇過低,職業發展空間也很有限,與城市大醫院醫生的收入差距很大,在部分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相對完善的國家中,一名全科醫生的收入其實是不低於專科醫生的。再加上我國每年有大量的醫學生畢業後,他們大多傾向於進入大醫院,這就導致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基層醫療人才短缺。而金字塔尖永遠都只屬於那一小部分人群,所以位於塔基的很多基層醫生,薪資待遇依然不高。
三明醫改:給醫生收入帶來了新希望
那麼,“三明醫改”和醫生收入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這裡,我有必要提到一個成語,那就是“騰籠換鳥”,那騰的是什麼籠,換的是什麼鳥呢?騰的“籠”是指醫療總費用,要進行總量控制,而所謂的“鳥”,就是要砍去原本不合理的大檢查、大處方,將這部分的費用空間還給醫療服務。所以,醫改的目的就是要回歸醫生用技術看病,提升醫生的技術價值,提高醫生的技術收費。
以前醫院和各大藥企廠商是合作關係,因為沒有DRG/DIP,而現如今,看病有了打包付費,一種疾病的總費用就這麼多,付給藥企廠商的部分多了,自然剩餘支付醫生醫療服務的費用就少了。所以,從另一種理解角度看,醫院和藥企廠商就變為了“競爭”關係。
而我們經常聽到三明醫改中主任醫師的年薪定為30萬,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定為這個數字。這是因為三明醫改中主任醫師的年薪與社會平均工資密切相關,在2021年設計該年薪制時,當地社會崗位平均工資是6萬元,主任醫師基本年薪按照當地社會崗位工資的5倍來確定,即為30萬元。
再反觀發達國家醫生作為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也就不難理解。這樣的設定參考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狀況,既保證了主任醫師的收入能體現其職業價值和社會地位,又與當地社會平均工資保持合理的比例關係,避免收入差距過大或過小,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和穩定,同時也讓薪酬制度具有可持續性。
最後,我想對那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醫生或想進入醫療領域的考生說幾點實用建議,希望對大家有用。
第一,年輕醫生在選擇專業或職業發展方向時,要充分考慮自己的興趣和市場需求。比如,如果對基層醫療感興趣,可以考慮全科醫學方向,雖然目前基層待遇可能不如大醫院,但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第二,在漫長的培養過程中,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水平。可以透過參加學術會議、培訓課程等方式,拓寬自己的視野,比如學習一些先進的手術技術或診療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第三,理性看待收入,不要因為剛開始收入低而灰心喪氣,要看到醫療行業的發展前景。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提高,收入也會逐漸增加,同時要合理規劃自己的財務,避免過度消費。
近年來,國家有關機構已經在逐步提高醫療服務定價,合理的醫療服務提價有助於提高醫務人員的薪酬水平,使醫生的收入與付出相匹配。這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投身醫療行業,還能穩定現有醫務人員隊伍,提高我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敬業精神。
但是,我們自身也需不斷學習、追求進步,以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為己任,這樣才能夠在以後的臨床工作中真正憑本事吃飯。
責編|ZeldaAtai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