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整姿勢。
作者 I 周佳麗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投資界獲悉,馬來西亞私募股權二級投資機構Bee Alternatives Limited(BAL)宣佈,其控股公司Bee Alternatives Management(BAM)將收購集富亞洲(JAFCO Asia)100%股權——一家成立於1990年的老牌VC。
中國創投圈對集富亞洲並不陌生。2002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集富亞洲先後在北京、上海設立辦公室,潘瑞婷女士任中國區主管。二十餘間,這家老牌VC在中國出手了一批明星公司,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SHEIN,早在A輪便投了進去。
兩年前,投資界與潘瑞婷有過一次交流,彼時她聊到團隊的年終總結:“穿越週期,迴歸現實”。如今一級市場浮浮沉沉,大批GP和LP等待退出,此時GP之間的兼併收購案例,或許能給大家帶來一縷突圍啟示。
剛剛,老牌VC宣佈賣了
先從買家說起。
總部位於馬來西亞,Bee Alternatives成立於2021年3月,是一家專注於從事私募股權二級市場投資的年輕機構。雖然僅成立四年,但其實Bee Alternatives的創始團隊在私募股權行業履歷深厚,三位創始人Fumiki Otoku、Atsuhiko Inoguchi和Chen Yuliang都曾在日本超級私募股權機構“螞蟻資本”任職。
螞蟻資本(Ant Capital Partners,ACP)成立於2000年,是日本最早從事S基金的機構之一,目前資產規模約3億美元。來到2021年, Fumiki Otoku等三人分拆ACP的S基金業務,Bee Alternatives由此誕生,目前管理著ACP第五期、第六期S基金,策略主要聚焦LP份額收購和GP主導的重組交易。
相較於Bee Alternatives,集富亞洲更為人熟悉,母公司為集富有限公司(JAFCO)創立於1973年,是亞洲最早的風險投資機構之一。專注於科技、消費、醫療等領域的投資,JAFCO資產管理規模超4600億日元(超230億元人民幣),業務涵蓋早期孵化、成長加速型投資、分拆、退市及盤活重整等,已投資超4000家公司。
集富亞洲的原點可以追隨到1990年,當時JAFCO與野村證券成立合資公司,也就是“集富亞洲”的前身,直到1999年,JAFCO完全控股集富亞洲。就這樣,集富亞洲慢慢走進亞洲風投主流視野。
依靠著母公司的強大資源網路,集富亞洲在亞太地區擁有超過25年的投資歷史,累計可投資規模達到19億美元(約超130億元人民幣),投資組合超500家,投向了移動網際網路、半導體及通訊等技術裝置、醫療網際網路、消費服務等領域,被投企業覆蓋包括中國、韓國、東南亞等地區。
但在成立35週年之際,集富亞洲做出重要決定——賣給成立不到5年的Bee Alternatives。BAM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區別於母公司BAL單純聚焦S策略,此次收購是擴大其在亞洲的平臺和投資能力的戰略舉措的一部分。
這筆交易預計將於2025年完成。等到塵埃落定,BAM將直接或間接持有集富亞洲的GP及管理人的股份。
入華二十年
出手SHEIN的A輪
集富亞洲,也給中國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早從2002年起,集富亞洲便走進中國一級市場,在北京、上海設有辦公室。官網顯示,目前集富亞洲大中華區有多名董事、投資經理,他們分別在醫療健康、企業服務、創新消費、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先進製造等領域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
領導這支隊伍的是一位女士——潘瑞婷,曾任職於新浪網美國任商務總監,她在2008年回到國內加入創投大潮,目前任集富亞洲的集團董事總經理、中國區主管,主管中國地區的投資業務。
投資中國二十年來,集富亞洲投出了一批頗具代表性的公司,其中包括優酷土豆、達內科技、波奇寵物、一嗨租車、麥迪科技等上市公司,還包括敦煌網、伴魚、SHEIN等知名公司。
SHEIN無疑是它投資組合中最耀眼之一。創立於2012年,SHEIN依託國內供應鏈快速崛起,將中國生產的女裝賣到全世界,業務覆蓋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快時尚電商平臺之一。
而在2012年,SHEIN剛剛成立的時候,當大部分機構看跨境電商只看海淘,集富亞洲卻瞄準一個相反的方向——國內供應鏈出海,很快在2013年底便投資了SHEIN的A輪融資,是SHEIN最早一批機構投資方。此後,SHEIN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全球崛起,估值在2022年一度高達1000億美元。
堪稱最低調的獨角獸公司,SHEIN身後除集富亞洲之外,還雲集著中國、IDG資本、老虎環球基金、Coatue、順為資本、阿布扎比主權財富基金Mubadala、泛大西洋投資集團等知名機構。最新訊息是,SHEIN赴倫敦IPO已獲英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初步批准,集富亞洲這筆投資有望迎來豐厚回報。
“中國是集富亞洲非常重要的市場。”如潘瑞婷此前所言,集富亞洲於2017年在上海落地首期QFLP基金——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即境外資金,投國內,後來在2022年再獲批集富亞洲(二期)QFLP試點。
她透露,中國佔據了集富亞洲約70%的投資比例。“集富亞洲在上海落地QFLP基金讓資金‘走進來’,我們的定位是‘在中國秉承長期主義的風險投資’,而不只是‘外資機構在中國的分支’。”
在潘瑞婷看來,中國市場與亞洲其他新興市場相比有三大特點:一是市場廣闊,二是人才充足,三是具備很強的供應鏈。這三個主要元素是亞洲其他新興國家不完全具備的,三者具全的中國市場環境,將為企業發展帶來較大機會。
“在中國投資這麼多年來,有一個非常深切的感受,中國創業者充滿幹勁,這是很獨特的。”潘瑞婷曾說。
嶄新一幕:VC整合潮
積極求變
放眼海外,GP併購另一家GP的故事變得多了起來。
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10月,瑞典私募股權公司EQT(殷拓集團)宣佈完成對霸菱亞洲投資基金100%收購。至此,總部位於中國香港的霸菱亞洲與EQT亞洲區的私募股權投資團隊組成了新的投資平臺——BPEA EQT。
EQT是一家來自歐洲的PE豪門,背靠財力雄厚的瑞典瓦倫堡家族,由瑞典銀瑞達集團於1994年創立,宣佈收購BPEA時已管理920億歐元的資產。而霸菱亞洲,曾是“風投女王”徐新的老東家,是亞洲最大私募基金公司之一。
伴隨著這一筆史詩級合併,一個瞄準亞洲的全新巨無霸投資平臺誕生,EQT也藉此開始佈局泛亞洲投資市場,既擴張了資產規模,也實現了區域擴張,是一種多贏。
還有貝萊德以約125億美元的價格,全面收購全球最大的獨立基礎設施投資管理公司GIP;法國安盛集團旗下資產管理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rs收購美國一家專注於S市場的PE機構W Capital等等。
在海外私募市場,PE間的兼併收購已相對成熟。“併購女王”劉曉丹創辦的晨壹投資曾就此路徑研究發文表示,2000年後PE/VC的管理規模迅速膨脹,二十年內翻了15倍,達到6萬億美元。龐大的市場體量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誕生了諸多細分的、獨特的投資機構,投資機構數量達到4000家。在市場玩家極度分散的背景下,機構的併購整合是大勢所趨。
海外VC/PE進入成熟期,並未增長停滯陷入內卷。PE開始平臺化發展,無論是併購整合還是聯動合作,都在透過更積極、更多元化的方式不斷實現戰略擴張,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實力,也帶動另類投資市場的全面發展,形成良性迴圈。
“對比海外,中國另類投資市場才剛剛起步。用長週期視角思考本土投資機構的發展,有助於緩解焦慮,看到大有可為的未來。”晨壹投資認為。
如其所言,這樣的模式也許能給國內私募股權市場帶來新的思路。
當前,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有兩萬多家機構,數量是美國的10倍,投資額卻只有美國的10%,我們正以美國10%的資金量集中投資到那幾個相對擁擠的賽道。
“中國市場雖大,卻也難以容納兩萬多家機構,我個人認為有兩三百家活躍機構足矣,所以行業洗牌是正常的,也是應然的。”海松資本 CEO、管理合夥人陳立光曾如此警示道。
當GP頭部集中的態勢進一步加強,未來會不會有更多GP離場?洗牌其實已經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