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回暖後斷崖式降溫,為何今年開局就逢極端氣候?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邢海洋
氣溫速降,山東暴雪,濟南降雪竟有18毫米厚。3月初,2月底超乎尋常的回暖遭遇寒潮襲擊,冷暖氣團在湖北西北-河南-安徽-山東的狹窄區域激烈對峙,最終在山東中部演化出一場暴雪。而全國大部分地區相繼降溫,華北南部降溫達到12至16℃,局地降溫甚至達18℃。這次倒春寒發生在2月底的如同暮春的煦暖之上,顯得尤其猛烈。
2月底,還沒出正月,全國氣溫便大回暖了。回暖勢頭之強,北京的最高溫度達到17℃,風都是暖的,站在超白河邊看到冰面還沒化凍竟有些詫異,快九九了,難道不該是“七九河開”?長江中下游不少地方接近或到達30℃,襯衫都穿不住了。可這僅僅是“春風似剪刀”早春,還是農曆二月剛開啟時。

《懸崖之上》劇照

旋即,這份暮春乃至初夏的感受被寒潮一掃而空。一個過山車式的天氣過程再次開啟,而這還只是今年變化無常的天氣運動中最新的一例。
俗話說是二八月亂穿衣,一年中四季更替,天氣輪迴中的轉變期是最容易反覆的,氣溫進二退一,並不讓人奇怪。但今年的天氣變化不僅是波動,而是更長週期更大尺度的異動,加上短期內的上躥下跳,真有點讓人無所適從。
比如今年春節前,也就是冬天的前半程,全國範圍內都是典型的暖冬天氣,北方河面上的冰遲遲凍不結實,天然冰場的開放時間推遲到近年來最晚的“四九”。可臨近春節寒潮持續南下,氣溫驟降,這一降就再難回頭,2月上、中旬我國大部地區氣溫較2024年同期偏低1~4℃,部分地區4℃以上。整個冬天的氣溫可謂前暖後冷。
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春打六九頭,可今年的春天卻姍姍來遲。直到第二個節氣雨水到來全國才大面積升溫,這一升溫又升得驚天動魄。的確,雨水節氣的特點就是氣溫快速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為雨水。同時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活動仍很頻繁,天氣變化多端。雨水節氣的15天裡天氣從“七九”的後半段走到“九九”的前幾天,“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天將來未來,正是敲開春日煦暖的一次次試探,可畢竟暖與冷都不夠紮實。

《在暴雪時分》劇照

但今年的天氣變化,冷與暖的攻防已經沒法用互相試探實力來形容了。以前的冬天是一冷到到底,春天是風沙肆虐,但很少像現在這樣劇烈地反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此怪異的表現呢,還能用全球變暖來解釋嗎?現在全球變暖了,按理說無論南北氣候都應該變暖,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按照多種科學方法獲得的歷史資料,當地球變暖的時候寒冷地區的變暖效應會比溫暖地區更為顯著,也就是說溫帶寒溫帶對全球變暖更為敏感。可為什麼這種敏感性沒有表現為溫和的氣候變化,而是劇烈的波動呢?
答案或許還得從寒冷的傳導機制上尋找。無疑,地表溫度的高低主導因素是太陽的輻射,冬天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太陽入射角變小,地表接收到的能量也就相應減少。但這只是溫度變化的一方面,只要寒潮過去,天氣晴朗溫度很快會回升。冬天的冷熱變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冷空氣的進退,中國上空的冷空氣正來自於北極和西伯利亞上空,這個北半球最大的冷氣團。
通常極地的冷空氣被束縛在北極圈內,束縛這團冷空氣的,在大氣層下部是環繞極地流動的極地東風,在對流層上部是西風急流。西風氣流產生於熱帶遇熱上升的空氣向極地分散,被地轉偏向力改變方向,環流逐步加速在極地附近高空疾風勁吹,速度超過100m/s,速度超過地表所有風的速度,形成一道“風牆”。

《後天》劇照

西風急流的強弱取決於從熱帶到極地的溫度差異,溫度梯度越大風速越高,這面由風構成的隔離牆也就越平直堅固。如今,當熱帶到寒帶的溫度梯度大不如前,西風急流構成的風牆有鬆動的趨勢,變得曲折而軟弱,一股股北極冷空氣就容易從北極殺出來。某些的情形下,並不是冷空氣“漏網”,而是西風急流半徑更大更曲折,直接就把冷空氣甩到歐亞大陸上。
而全球變化還在加劇。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的資料,2025 年 1 月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1 月,平均地表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 1.75°C,這也是過去19個月中全球平均地表氣溫第18個月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C, 北冰洋上的冰蓋面積也創了1月份的紀錄,面積最小的紀錄。

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的逐日地表氣溫資料,今年2月上中旬全球地表氣溫的確不如去年2月,去年同期溫度曾大幅走高又回落,今年則相對平緩。但今年2月溫度仍遠高於2023年同期,且2月下旬氣溫再度超出去年同期,3月份是否又創紀錄也未可知。
最讓人憂慮的是地表溫度加速變暖的跡象。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的第五次評估報告(AR5) 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升溫速率為0.05/10年,小於1951年以來的升溫速率的0.12/10年。報告發布後還引發了一陣對全球變暖的質疑聲浪,《巴黎限定》正是在那次報告之後達成的,設定的長期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也就是1850-1900年間全球13.5℃的平均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如果足夠努力做得更好,則可以把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內。現在看當時設定目標,也是被AR5報告的樂觀氣氛矇蔽了。
此後地球溫度加速變暖,2024年實際上已經突破了1.5℃的努力控溫目標。而這,很可能源於全球變暖的另一個變數,那就是大氣汙染及其治理。20世紀中葉,快速工業化帶來的大量氣溶膠排放在數十年內為地球帶來了冷卻效應,掩蓋了二氧化碳積累造成的變暖效應。如今工業化基本完成,發展中國家也加大大氣治理力度,空氣更為清潔乾淨,水汽卻失去了附著物而無法凝聚成雲,地表的“遮陽傘”縮小了尺碼。

《小森林》劇照

刊登於2025年1月3日《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地球上的雲層正在縮減,加劇了全球變暖》揭示了有關大氣中雲量的一個事實,在過去 20 年裡,全球反射雲層面積縮小了,雖然幅度不大,每十年覆蓋率下降約 1.5%,但確實減少了。縮小的雲讓更多的光線透過大氣照射到地表,加劇了全球變暖。
身處一場雪都沒下、晴朗無雲、經常冷風呼嘯的北京,我知道,僅僅一個季度、一個地區的天氣經驗難免一葉障目,很難和全球的氣候變化掛上鉤,可仍然隱隱地感覺到了某種隱秘的聯絡,心中掠過不安。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雅婷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