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C的人生也是值得一過的

"
注視是有溫度的。總有人自嘲是世界的NPC,不被關注,只是主角團的背景板。但其實,有時僅僅是來自陌生人的一次關注、一句肯定,就足以消融這種虛無和焦慮
普通人也可以鮮豔地活。我們在小紅書上,找到了幾個被摺疊又重新開啟人生的故事。一個溫暖的網路社群,就像一道賽博迴音壁,相互凝視和守望的人們,確認了彼此的人生價值

就算普通人也會發光呀

帶著家人的合影登上春晚,是葉巨能驕傲一輩子的事。
98年出生的他是個攝影發燒友,沒受過什麼專業訓練。3年前,他偶然把一篇理光相機使用攻略發在小紅書上,沒想到竟然獲得了30萬的瀏覽量。
他被震驚到,便想多分享些內容。然而,他在攝影圈沒有人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模特。
他便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家人。
前幾年,葉巨的父親大病一場,衰老了很多。父親節那天,他特意給父親拍了一組搞怪的照片。一隻螳螂爬到臉上,受到驚嚇的父親大張著嘴巴,眼睛都瞪直了。照片裡的父親戴著粉色、綠色的帽子,穿著大紅大藍的衣服,笑得肆無忌憚。拍完後,父親一邊說“你拍的什麼東西,怪里怪氣的以後再也不和你拍了”,一邊轉頭把照片偷偷儲存了。“就像他對我們的愛一樣,只是嘴上不說。”
圖 | 葉巨鏡頭裡的父親
充滿創意和深情的表達,很快讓葉巨火出了圈。2023年,他又把父母拍成了蘋果手機廣告裡的主角。光影交錯下,兩位老人眉眼間滿是愛意,極具故事感。隨後,他和家人登上了2024年的春晚。
這些照片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感慨:葉巨的照片提醒了大家,羞於表達的中國家庭需要一個溝通的契機和通道,而給家人拍照就是愛的另類表達。
葉巨筆記下的評論區,因此成為年輕人分享家庭照片和家庭關係的樹洞。有的網友曬出自己身穿戲服、精神抖擻的外公,有的網友稱買了第一臺相機就給媽媽拍了好看的漢服照。也有人發不出照片,說和家人關係不好,即便想拍照記錄也羞於面對。
圖 | 葉巨的小紅書評論區
三年下來,葉巨在小紅書積累了13萬粉絲,也收到了大品牌的合作邀請。但他總要抽出時間精力,為普通人免費拍攝。
2023年8月,葉巨偶然在網上看到了一位罹患白化病的少年。
普通人也可以閃閃發光——葉巨冒出靈感。他嘗試著發出邀請,對方爽快地答應了。
少年告訴葉巨,此前的拍攝經歷裡,攝影師往往會為他佩戴翅膀,或通過後期處理在相片中加入翅膀的元素,把他塑造成天使。
葉巨覺得沒有必要。一個普通人不是非得成為天使、明星或者網紅之類超越“平凡”的存在,才能散發出光芒。因此,他在拍攝當天,只准備了白色針織衫和一條藍色的格子褲。
拍攝前,他花了時間去了解白化病。知道白化病病人畏光,葉巨安撫對方:別怕,我們不在外面拍。對方領了他的好意,卻說不怕,甚至可以挑戰自己,在陽光下拍照。
鏡頭裡,少年抬頭迎向陽光,眼淚不由自主流了下來。葉巨旋即按下快門,捕捉到了這個凝結著人物勇氣和決心的時刻,少年雪白的眉睫和淺色的瞳孔剔透非凡。
圖 | 葉巨拍攝的作品
影像是會說話的,即使沒有翅膀的元素,依然有很多網友留言,像是看到了一位天使。“簡直能呼吸到那種美。
這套照片,成為“閃閃發光的你們”系列人像影集中的經典。
一度,各界名流拍攝的一系列大片,以穿梭在人潮中為靈感。在人潮中,明星的面龐冷峻清晰,而作為襯托的普通人身影模糊,作為時尚大片的背景、點綴存在。
與之相反,在葉巨的相片中,普通人的形象總是清晰而深刻地出現,建構起美的含義。在如今年輕人調侃自己活得像個NPC的時代,葉巨的創作像是一句箴言,提醒著因普通而自嘲的年輕人:沒有一個人,理所應當被當做這個世界的背景板。而在小紅書,人們跟隨葉巨的鏡頭,為每一個普通人身上的光芒而感動、歡呼。

被打撈的一種可能

大理洋人街門口的小攤販都知道,撤離的時候,別忘了幫阿奶張萍收拾東西。她上了年紀,視力也不好,戴著厚重的近視眼鏡,攤位上擺滿了自己鉤的編織飾品,衰微的身體收拾起東西來沒年輕人利落。有人搭把手,會方便很多。
這是一群普通人身上普普通通的生活。每天,他們匯入人潮之中,並不起眼,嬉笑怒罵無人凝視,但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卻別有滋味。
一頭花白麻花辮的張萍更為特殊。“大理漂”的生活對她來說是治療病痛的藥。
2014年,張萍被確診為直腸癌中晚期,開始了飽受摧殘的治療過程。手術前,醫生告訴她說,可能保不住肛門,那就得人工造瘻。幸運的是,手術很成功,她避免了餘生都掛著糞袋生活的痛苦。但後續跟進的6次化療,嚴重透支了她的健康,體重只剩下70斤,頭髮也脫落殆盡。一度,張萍無法進食,也難以入睡。
一個治療期結束,是繼續住院,還是回家養著?原本樂觀開朗的張萍,當時才50歲出頭,很難接受自己在疾病侵蝕下日漸衰微的模樣。她決定離開醫院,做點自己開心的事,到外地去走一走,看看世界。
兒子劉浩明(化名)是個揹包客,徒步走過國內很多地方。他盤算了一下,雲南大理是個休養的好地方,空氣好、日照充足,自己還可以開家客棧餬口。於是,一家人便集體搬離了老家湖南耒陽。
定居大理後,為了打發時間,張萍開始做些鉤花編織的小物件,送給來兒子客棧住宿的客人。這是她從13歲起就學會的手藝。漸漸地,張萍和她的針織成了客棧的“活招牌”。後來身體轉好,在劉浩明建議下,張萍在大理街頭擺起了攤位。
因癌症糾纏而日漸暗啞的生活,在大理的陽光下重新生髮出枝丫。隨著體內的化療藥物代謝殆盡,張萍頭上又長出了花白的髮絲。她蓄起長髮,學著母親年輕時的模樣梳成細細的麻花辮。出發去集市時,騎上電動車,油門一擰,一路上兩根花白的小辮子迎著風擺來擺去。
圖 | 張萍在編織中
2023年夏天,一位五官精緻的女孩在張萍的攤位上買了一頂手工編織的帽子,隨手分享在小紅書上。直到慕名來購買的人越來越多,張萍才知道她的手鉤帽在小紅書上火了。
隨後,阿奶陸續出現在很多人的照片裡。她編織的帽子、馬甲,各類娃娃,被很多時髦的女孩當做飾品,戴著去各地打卡拍照,而後自發在小紅書上釋出買家秀。
在兒子兒媳的建議下,62歲的張萍開設了自己的小紅書賬號,就叫“開心阿奶編織”。這個賬號,成了遠方的年輕人和阿奶互動的橋樑。評論區裡總是排滿了詢問張萍當天是否出攤的留言。
“我在奶奶家買了一頂帽子,超級好看。”“真的太美了太美了。我也去了奶奶的攤位。真的好喜歡。”
在張萍的主頁,年輕人總是留言並不吝嗇於嚮往來的陌生人“安利”張萍的作品。時常有人在攤位購買了張萍的作品,又特地回到她賬號下留言買了什麼物件,再誇上幾句“太美了”。
雖然對網路還不太熟悉,但張萍也知道,遠方有很多年輕人看見了她,喜歡她的作品,也支援她、欣賞她。每次有粉絲找到集市的攤位,要合影,給手工作品拍照,她都一一配合,有人買了東西,張萍都會說一句“謝謝你喜歡我的東西呀”。
每每看見年輕人戴上她編織的帽子或耳環,對著手機自拍,是讓她心裡盪漾甜蜜的時刻
圖 | “自來水”粉絲們幫阿奶宣傳她的手工編織作品
被年輕人關注和喜愛這件事,觸動、鼓舞著張萍。她性格內斂,很少去說因為被關注而開心、激動之類的話。但是,為了這些喜愛她手藝的年輕人,張萍開始學著上網,去學習新的流行趨勢。年輕人喜歡看什麼,當下什麼款式流行?她開始“進修”,編織出更加時尚的花樣。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張萍接觸了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還學會了自己拍照、發小紅書。
如今,在雲南大理,阿奶的攤位仍然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有的孩子內斂,不好意思跟阿奶打招呼,只是默默地挑選阿奶的新作品。也有的孩子活潑張揚,不僅熱情地打招呼,大方坦承是慕名而來,還會開心地和阿奶合照,充滿好奇地試戴阿奶做的各種飾品,還要在攤位前自拍,打卡
圖 | 開心阿奶的編織攤
或靜或動的孩子絡繹不絕地前來“探望”,阿奶心裡知道,默默觸動。身患癌症,阿奶原本對生活灰心絕望,甚至放棄治療。如今開啟手機,陌生人的每一個點贊、每一條評論、每一個買家秀,對她來說,都意味著莫大的支撐。
最近的一次複查,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
這個熱熱鬧鬧的人間,成功地把阿奶打撈了回來。

填埋垃圾的荒野,只是珍珠蒙塵

47歲的葉琴阿姨還不會熟練地說普通話,總是帶著濃重的方言口音。
她是浙江安吉夏陽村小杭坑人。過去,她的生活主要圍繞家務和毛竹展開。夏天,凌晨三點就要起來奔往竹山去。冬天雖然天亮得晚些,五點也要出門幹活了。毛竹運輸,時間就是錢,葉阿姨和丈夫就靠著人力把毛竹一根根地背上三輪車,一車必須在四個小時內搬完。忙完一天,腰板都直不起來。
如今,葉琴從沒想過自己能跨界接觸網際網路,成了小紅書鄉村文旅公益專案的一名員工。現在,葉阿姨每天也習慣給自己做上一杯香濃的咖啡,開啟新的一天。她在小紅書公益的工作不用寫文件,而是研究生活方式——利用家鄉在地的食材做麵點。
2021年,小紅書公益團隊來到安吉小杭坑,與村集體合作開辦了鄉村文旅社會型企業小杭坑生態營地。葉琴透過面試和培訓成了營地餐飲部的主廚助理。很難想象,她如今的一大工作是做手衝咖啡。以前,她對咖啡的所有了解來自雀巢的電視廣告,不知道咖啡師還需要學習手衝、拉花。最難的就是拉花,一開始她怎麼都學不會,又心疼那些犧牲於她練手之下的咖啡液和牛奶。後來,咖啡師跟她說,可以用醬油和洗潔精代替咖啡和奶泡練習拉花。那之後,她天天得空就躲起來偷偷練,當她第一次拉出一片漂亮的“葉子”時,開心壞了。
真正讓她感到開心的事,是覺得自己也變年輕了。來小杭坑露營的年輕人,會把她做的餐品拍成好看的照片發到小紅書,她也跟著學拍照,用濾鏡修圖。前陣子,《一起露營吧》來小杭坑錄製節目,陳偉霆、尹正這些明星也在,葉阿姨和年輕的粉絲們一樣去合了影,還要到了簽名,“追星這種事,對我們來講都是很遙遠的,沒想到現在也能夢想成真了。”
圖 | 葉琴在小杭坑製作咖啡
2022年之前,網際網路上很少有小杭坑的資訊。
在浙皖交界綿延的山谷之中,小杭坑是夏陽村外的一片天然臺地,鮮有人至。和眾多偏僻的村落一樣,村裡400多戶人家,留守的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用村支書鮑鑫的話說,是一處“落後的空巢老人村”。
村支書鮑鑫原本是上海上市公司的高管,回村上任後,燒的頭把火就是搞衛生。小杭坑深藏大山,風景秀麗,平時能引來一些自駕族,可由於村裡都是老人,不懂運營,收益沒帶來多少,環境卻毀得厲害。村支書帶著村民花了3個月時間,清理出53卡車垃圾、7車酒瓶子、填埋了40多處火堆痕跡。
改變始於一場意外的相遇。
小紅書公益部的左左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到小杭坑的情景:從上海驅車到安吉,又走了半個小時沒訊號、沒路燈的山路,才到這個藏在山坳裡的小山村。當時,小紅書計劃發揮平臺擅長的線上種草、線下引流的模式,開展和鄉村合作,幫助鄉村地區實現振興。急需被外界“看見”的小杭坑,因此走入了小紅書公益部的視野。
小紅書公益和鮑書記一拍即合,希望開展一次鄉村建設實驗,用年輕人喜愛的生活方式連結城市與鄉村,讓小杭坑成為小紅書上最流行的戶外、自然生活方式的落腳點。起初,村民們不相信這群陌生人能幫忙開發小杭坑,還有老人直接對左左說:村子不歡迎您。
為了推進專案,左左和村支書決定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給全村人介紹鄉村公益專案的設想,怕大夥兒不願來開大會,承諾村民只要參會就能免費領一個保溫飯盒。村民熙熙攘攘地來了,很多老人第一次聽說,原來小紅書不是書,而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一個大叔在現場說:“雖然看不懂為什麼年輕人願意來村子草坪搭帳篷,但每天看著這群大城市年輕人在村裡忙了幾個月……要不咱就試試吧。”
圖 | 小紅書公益團隊與小杭坑營地村民
2022年10月,小杭坑的故事迎來了新篇章,營地開業後村民發現一波波的年輕人都慕名而來,小杭坑逐漸熱鬧起來,還被網友稱作“浙江小伊犁”“長三角自己的阿勒泰”。鮑書記化名@小杭坑掌櫃,在小紅書上堅持分享小杭坑露營日常。和葉阿姨一樣,很多村民們的生活發生著變化,一些人還在小紅書上小有名氣。看過小杭坑旅行攻略的人都知道鮑叔,他是營地裡最會搭帳篷的男人。
71歲的鮑叔一輩子都生活在村裡,靠種地採茶為生。2021年3月份,他第一次搭帳篷,不明白就在年輕人旁邊看著。有人說,鮑叔你可以看說明書啊,他笑笑,說看不清,老花眼了。而今,鮑叔對不同品類的帳篷如數家珍,搭得又快又結實。

圖 | 鮑叔在搭建帳篷

這是一個普通人為普通人駐足、歡呼的時代。小杭坑和小杭坑的村民們,就像蒙塵的珍珠,在網際網路上被發現、被放大,湧現出神采和生機。這個世外桃源般的村莊逐漸被遊客所知,搖身一變成了網際網路上小有名氣的露營打卡地,過去一年接待遊客數超過15萬。村集體透過小杭坑專案獲得近300萬的利潤分紅,過去一年的旅遊收入破千萬,同比增長近3倍。除了賺到了錢,村裡還煥發了新生機,年輕人逐漸迴流,叔叔阿姨們也找到自己鄉村生活的新可能。

圖 | 如今的小杭坑營地

事實上,作為一個走過了11年、關注普通人的社群,小紅書每天都在發生溫暖的普通人的故事。8月2日,在11週年的司慶日上,小紅書組織了一場面向3000多名員工的內部拍賣會。葉巨的專屬大片拍攝、阿奶的手工鉤針帽和小杭坑的露營體驗,都成為了特殊的拍品。阿奶的作品受到追捧,落槌價超越售價10倍。拍賣募集的善款,將捐獻給雲南山區的小朋友作為“去遠方”的遊學基金。
每一個被改變的人,可能都只是發念於一個微小的善意,普通的日子就被點燃了。
以前,小杭坑老人們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去村口小賣部,聊天打牌,消磨時光。如今,村裡有了運動場,老人們學會了打檯球、喝咖啡。這些年過半百的村民,不用再遠離家鄉外出打拼,也不再混沌度日,反而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種“開啟方式”。浮現在他們臉上的不再是皺紋,而是一首首關於歲月和生活的詩。
–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