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巴黎最美書店老闆去世,女兒卻在抽屜發現上百封信件:他偷偷愛了你一輩子

在巴黎,有這麼一家小小的獨立書店,它坐落在塞納河的左岸。雖然河對面就是舉世聞名的巴黎聖母院,但它也毫不遜色。
這家書店看起來是如此的不起眼,它甚至還有著一個不是很巴黎的名字,而且它只賣英文書,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家書店在英國呢。但就是這麼一家書店,惹得全世界各地的遊客都爭相前往,想要一探究竟。
這家書店就是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巴黎著名的文化地標,同時也是“世界最美的書店”之一。
在理查德·林克萊特導演的《愛在日落黃昏時》和伍迪·艾倫導演的《午夜巴黎》中,都有這家書店的身影。
1
一個傳奇的延續
莎士比亞書店於1951年開業,前身是一家阿爾及利亞的雜貨店。自創立以來,它一直是英語作家和讀者的聚會場所。
這家書店由美國人喬治·惠特曼建立,他將地址選在了37 rue de la Bûcherie, Kilometer Zero,這裡是所有法國道路的起點。
書店所在的建築建於17世紀初,最初是一座名為“穆斯蒂爾之家”(La Maison du Mustier)的修道院。惠特曼喜歡假裝自己是唯一倖存的僧侶,他說道:“在中世紀,每個修道院都有一位‘點燈人’,他們的職責是在夜幕降臨時點亮燈盞。現在我就是這裡的‘點燈人’。這是我扮演的卑微角色。”
這家書店最初開業時名為“米斯特拉爾”(Le Mistral)。1964年4月,也就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誕辰400週年的時候,惠特曼將書店改成了現在的名字,以紀念他敬佩的傳奇書商西爾維婭·畢奇。
畢奇出生於美國巴爾的摩,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她在1919年在塞納河左岸的12 rue de l’Odéon創辦了最初的莎士比亞書店,是巴黎“迷惘的一代”的聚集地之一。
畢奇創辦的這家書店曾是當時傑出的僑民作家——喬伊斯(代表作《尤利西斯》,當時無人敢出版這本書,畢奇是第一個將該書出版的人)、海明威(代表作《老人與海》)、斯坦因(敦煌文獻的公佈者)、菲茨傑拉德(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艾略特(代表作《荒原》)、龐德(意象主義詩歌代表人物之一),以及法國著名作家們例如安德烈·紀德、保羅·瓦萊裡和儒勒·羅曼的聚集地。
畢奇的書店一直營業到1941年,直到德軍佔領巴黎。最終,她在維特爾的拘留營裡待了六個月,她的書店也永遠無法再重新開張。在20世紀50年代,畢奇還光顧了惠特曼的莎士比亞書店。
惠特曼努力傳承畢奇那家書店的精神,迅速將自己的書店變成了巴黎僑民文學生活的中心。
艾倫·金斯堡(“垮掉的一代”文學運動的核心)、威廉·巴勒斯(“垮掉的一代”的主要成員)、阿娜伊斯·寧(現代西方女性文學的開創者)、理查德·賴特(非裔美國人作家)、威廉·斯泰倫(普利策獎獲得者)、胡利奧·科塔薩爾(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亨利·米勒(美國“垮掉派”作家)、威廉·薩洛揚(普利策戲劇獎獲得者)、勞倫斯·達雷爾(英國海外小說家)、詹姆斯·瓊斯(美國小說家)和詹姆斯·鮑德溫(美國作家)都是這家書店的早期顧客。
2
書店的靈魂人物
為什麼莎士比亞書店能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它的創始人惠特曼功不可沒。
惠特曼出生於1913年的12月12日,在馬薩諸塞州塞勒姆長大。1923年,他的父親沃爾特帶著妻兒來到中國南京任教。惠特曼熱愛並珍視自己在國外的時光,這段早年的經歷也奠定了他畢生對旅行、冒險和遠方朋友的熱愛。
1935年春,當時正值美國的大蕭條時期,惠特曼從波士頓大學畢業,獲得新聞學學位。當時找工作非常困難,所以當他獲得華盛頓特區助理記者的職位時,他的母親格蕾絲格外高興。然而,惠特曼卻另有所圖。
1935年7月,21歲的惠特曼用口袋裡僅有的40美元開始了一段他稱之為“流浪漢冒險”的旅程,他搭便車、步行、坐火車穿越墨西哥、中美洲和美國。他經歷了許多冒險和驚險。
例如,在尤卡坦半島一個偏僻的地方,他患上了痢疾,被迫獨自在沼澤叢林中行走了三天,沒有食物和水。最終,他被一個瑪雅部落發現並照顧康復。
惠特曼深深地被這樣一個事實所感動:儘管生活艱辛,極度貧困,但他遇到的人們卻總是友好慷慨。
“盡你所能,取你所需”成為他的主要原則之一。
旅途中的這些經歷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啟發了他的人生哲學:“不要對陌生人冷漠,他們可能是偽裝的天使。” 之後惠特曼也將這句話親手寫在了書店的牆上。
1941年,惠特曼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在學校期間,他一直研究拉丁美洲,直到1942年夏天應徵入伍。惠特曼接受了准尉醫療訓練,駐紮在格陵蘭島一個偏僻的哨所,負責預報前線的天氣。
惠特曼1946年退伍後移居巴黎。根據《退伍軍人權利法案》,他進入索邦大學學習心理學和法國文明。不久,他住進了聖米歇爾大道上的蘇伊士酒店,在那裡開辦了一個類似借閱圖書館的地方。他收藏了上千本書,他的大門總是敞開,任何人都可以進來閱讀或借閱。
1951年,在朋友勞倫斯·費林蓋蒂的鼓勵下,惠特曼創辦了自己的書店。
從書店開業的第一天起,這裡就成為了作家、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們名副其實的“家外之家”,書店裡的長凳就是他們的小床。自那時起,估計有三萬名作家和藝術家曾在這家書店過夜,其中包括當時默默無聞的艾倫·西利托(英國著名工人作家)、羅伯特·斯通(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凱特·格倫維爾(澳大利亞當代著名女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愛爾蘭劇作家)、伊桑·霍克(美國演員)、Jeet Thayil(印度詩人)、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美國電影導演)、傑弗裡·拉什(澳大利亞演員)和David Rakoff(加拿大作家)等。
這些客人被稱為“風滾草”,惠特曼將他們形容為“隨風飄蕩”的薊花。因為自己曾經四處飄蕩,接受著陌生人的庇護,惠特曼也希望將書店變成所需之人的庇護之所。
每位“風滾草”都需要完成三件事:每天讀一本書,每天在書店幫忙幾個小時,以及創作一本一頁紙的自傳。成千上萬本這樣的自傳被收集起來,構成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檔案庫,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作家、旅行者和夢想家留下的故事片段。
六十年來,惠特曼孜孜不倦地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作家和遊客打造了一個家園,並確保莎士比亞書店不僅是一家受人尊敬的獨立書店,更是一家享譽巴黎左岸的文化機構。2006年,惠特曼因其畢生對藝術的貢獻,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法國藝術與文學軍官勳章。
3
一段新的旅程
1981年4月1日,惠特曼唯一的女兒在塞納河對岸的宮廷醫院出生。為了紀念西爾維婭·畢奇,惠特曼給她起名為西爾維婭。
西爾維婭的母親是英國人菲利西蒂·朗,她與惠特曼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在西爾維婭7歲時父母離婚,她隨母親搬到英國,與父親疏遠多年。
西爾維婭在愛丁堡的瑪麗·厄斯金學校就讀,並於1999年畢業。之後她來到倫敦大學學院,並於2002年獲得東歐歷史學士學位。她最初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演員,但在父親的影響下,西爾維婭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2002年,21歲的西爾維婭剛剛大學畢業,她去到巴黎看望已經88歲的父親,回到了兒時久違的莎士比亞書店。
西爾維婭坦言,當時她有點迷茫,想為人生的下一個篇章尋找靈感。而且父親年事已高,自己非常想和他待在一起。她很快就愛上了父親那古怪的性格、那家書店,以及巴黎這座城市,西爾維婭也在父親建造的書香王國裡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西爾維婭原本只打算待一個暑假。但當她推開父親閣樓的門,計劃就在那一瞬間悄然改變了。
房間依舊擁擠,三面牆堆滿了舊書,書山靜默如昔。而在這些書之間,翻開抽屜,竟是一疊又一疊未寄出的信件,紙張已經泛黃,字跡卻依然清晰。
那些信,是父親寫給她的思念,從不曾寄出,卻始終保留。
2006年,惠特曼正式將莎士比亞書店交給西爾維婭掌管。他表示,自己已經做了五十年的點燈人,現在輪到他的女兒了。
西爾維婭也不負眾望,帶來了幾項新的文學創作。2003年6月,莎士比亞書店舉辦了首屆兩年一度的文學節FestivalandCo,隨後又舉辦了三屆。多年來,參加者包括保羅·奧斯特、威爾·塞爾夫、瑪嘉·莎塔琵、張戎、菲利普·普爾曼、哈尼夫·庫雷西、西里·赫斯特維特、馬丁·艾米斯和阿利斯泰爾·霍恩等眾多作家。
2011年,莎士比亞書店與德·格魯特基金會合作,推出了“巴黎文學獎”,這是一項面向全球未出版作家的中篇小說競賽,獎金為1萬歐元。
在疫情前,莎士比亞書店每週都會舉辦免費的文學活動,向公眾開放,並在書店的播客上播放,書店邀請了扎迪·史密斯、唐·德里羅、卡羅爾·安·達菲、科爾森·懷特黑德、萊拉·斯利瑪尼、雷切爾·卡斯克、喬治·桑德斯和珍妮特·溫特森等作家參加。
2011年12月14日,在他98歲生日後的兩天,惠特曼在家中,也就是他書店樓上的公寓裡去世。他被安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周圍環繞著眾多曾啟發他人生和書店發展的作家、藝術家和知識分子。
如今,西爾維婭與伴侶大衛·德蘭內特繼續經營著這家書店,並延續了她父親的經營方式。
西爾維婭表示,理想的書店應該是一個介於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場所,一個可以停下來思考、相聚和討論的地方,一個連線法語和英語作家與文化的橋樑,甚至是一個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吃飯和睡覺的地方。正是這種願景,讓父親和自己一直堅守這家書店。
她想提供一個開放、慷慨、不受評判的場所。頌揚各種想法、聲音和生活。一個不受演算法塑造、也不受未知經濟力量支配的地方。書店應該是一個簡單的地方,書商為讀者提供他們喜愛的東西,僅僅因為他們想分享它。
寫在最後
因其自由奔放的精神、特立獨行的性格和慷慨大方的處事作風,惠特曼被譽為“拉丁區的堂吉訶德”。雖然創始人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留下的遺產將永存於世。
“我打造的這家書店就像寫小說一樣,每個房間都像一個章節,我希望人們開啟書店大門的時候就像開啟一本書一樣,這本書是一本可以引領他們進入想象中奇幻世界的書。”
  ——喬治·惠特曼
END
編輯 | 葉火大
作者 | 右扯
文章參考 
The Literature Archive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關注我們


一個有思想、有內涵,有深度的自媒體平臺

管理員長駐倫敦


英國金融監管局註冊金融專家
英國內政部移民事務署註冊專家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