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不是在日常生活裡,有一些人就是要比另外一些人與惡的距離更近呢?
你身邊的反社會人格
摘自 王芳主講 一席·永珍課「我們與惡的距離」
番外篇 暗黑人格: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

在前面五講中,我們著重強調了社會情境對個體行為的強大塑造力,它可能會引發我們做出一些背離日常態度的行為,甚至是導向作惡。
但這並不是說,個體在其中的作用不重要。當情境壓力沒有那麼大,或者是在比較日常的時候,個體差異就會更清楚地表現出來。
這就像著名心理學家勒溫所說,一個人的行為是他的人格和他當時所處情境的函式。在最後的番外篇裡,我們將聚焦於一個反社會人格特質群:是不是在日常生活裡,有一些人就是要比另外一些人與惡的距離更近呢?
反英雄的「暗黑人格」
我們先來說兩個大家都認識的角色,他們分別處於兩個宇宙,一個是漫威的鋼鐵俠,一個是DC的蝙蝠俠,就是託尼斯塔克和布魯斯韋恩。

這兩個人其實有非常相似的身世和背景。比如說都是父母雙亡,五行缺愛;都是富二代、霸道總裁。他們的超能力都是超有錢,都是高科技工科男,一身技能全靠裝備。
而且他們身邊都有另外一個超級英雄,跟他們亦敵亦友,分別是美隊和超人。但是和美隊、超人的根正苗紅、一身正氣不同,這兩位身上都是毛病一大堆。
比如Stark是一個自我中心的花花公子,他自私自大、傲慢傲嬌,特別喜歡標新立異和萬眾矚目的感覺,無組織、無紀律。他們家是賣軍火發家的,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根本談不上什麼社會責任感。
而韋恩呢,自從他目睹父母被殺,有了精神創傷之後,就一直偏執陰暗,又傲慢又冷漠,他崇尚私刑,工於心計,最擅長偽裝、恐嚇以及威逼利誘。
總之這倆人都不是什麼高大全的人物,但他們似乎要比那些偉光正的傳統英雄更受歡迎。
再比如說007系列電影詹姆斯·邦德,他每集主要就幹兩件事,秀豪車和換女友。古龍筆下的經典人物楚留香,優雅地偷盜又偷心,四處留情。還有《英雄本色》裡的小馬哥,行事很辣,同時有情有義。V字仇殺隊裡的V天生反骨,腳踩正義之路卻不擇手段。

這些亦正亦邪、深受人們喜愛的人物被稱為所謂的反英雄,Anti-hero。
人們當然還是愛他們的英雄,而心理學家們則注意到他們在盛大的英雄光環之下掩蔽著的共同點:
那些超越常人的良好自我感覺、擅長控制和利用他人的心機,以及冷酷無情的鐵石心腸。
這類流行文化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果我們把他們身上正義主角的光環去掉,以及把他們的那張帥臉蛋也去掉的話,如果單純提取其中共通的陰暗面,就可以對應描述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某些人的樣子。
心理學家把他們歸納為所謂的暗黑人格。暗黑人格包含三個方面,分別是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以及精神病態。這三個方面各自獨立又相互交織。

自戀:一戳即破,膨脹脆弱
先來說其中最常見的自戀。這裡有幾道我們用來測量自戀的典型題目:
我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
很多團體活動,如果少了我,那就沒意思了。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有人給我寫傳記。
我們發現自戀程度越高的人,就越傾向於認同這幾句話。
自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奧維德的《變形記》裡,就是那個著名的沉醉於自己的絕世容顏,最後落水成為水仙花的故事。這個古老故事中的自戀意味著過多的自愛。
慢慢地,這個詞就演變成了對一整套心理與行為模式的描述,而它的核心就是優越感、特權感、表現欲以及虛榮心。

▲ 納西索斯(圖源網路)
如果你不確定什麼是自戀,開啟手機刷一刷朋友圈,你應該就懂了。我們到處都能看到自拍和自我炫耀,曬這個曬那個。這種自我中心式的暴露和展示已經越來越普遍、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
高自戀的人有一種上帝情結,就是「我什麼都可以」的無所不能感。而且他們認為「我」就是比別人優秀。如果問他說,你優秀在哪兒,有什麼證據?他們會說,我的優秀不需要世俗的成功來證明,只因為「我」是「我」。
在聊天的時候,自戀的人特別熱愛談論我認識什麼樣的名人,或者是我去過什麼高階的地方。而且不管當下大家在聊什麼,他們都有辦法把話題轉移到他們自己身上,似乎整個世界都是以他為中心運轉的。
他們特別享受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不出意料,演員、名人和政治人物有著較高的平均自戀水平。他們對自身的感覺良好,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別人沒有的特權。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特別對待,他們就可能懷恨在心、變得刻薄。
我們常常覺得這些人浮誇、賣弄,因為他們習慣於自我推銷和吹噓自己的優越感。不單是自我吹噓,他們還希望獲得別人的追捧。他們需要持續的讚美,無窮無盡的讚美,並且不知疲倦地搜尋這些讚美。然而研究發現,他們的觀眾並不喜歡給他們點贊。
不過如果你身邊有個自戀的朋友,你可能還是會覺得他挺有趣的,因為儘管他自我中心,他能說會道,很有吸引力。
有一點請大家注意,這裡的高自戀並不等於高自尊。
高自戀的人認為自己優於其他人,並且因此相信自己應該得到特殊對待。而高自尊的人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重要的,因而接納自己、喜歡自己。
簡單來說,自戀的人是「我」比「你」好,所以我是有價值的。而自尊的人則是我本身就是有價值和重要的,我不需要跟別人來比。
換言之,那些高自戀的人,他們對自己的高評價建立在跟別人比較的優越感之上。我們可以想象,這種優越感其實是相當脆弱的。
這種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認識,會導致高自戀的人無法接受自己只是一介凡夫俗子的事實。於是他們會特別玻璃心,經不起一點批評,一旦遭到否認或者是經歷失敗,他們就會暴怒,甚至透過攻擊別人的方式來補償自己被打擊的脆弱心靈。
生活中那種一戳就跳腳的,大部分都不是真的自信,可能只是自戀而已。
馬基雅維利主義:工具理性,權術遊戲
第二個表現叫作馬基雅維利主義。
這個特質得名於義大利政治家、哲學家馬基雅維利,他的代表作《君主論》就談到如何去操縱他人。

▲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這裡還有一些話:
第一,為了達到我的目的,用什麼手段都可以。
第二,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想辦法讓那些重要的人物站在你這一邊。
第三,最好不要跟別人發生正面衝突,因為保不齊什麼時候,你就會用得上他們。
那些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就是信奉這一套的人,他們堅信結果可以為手段辯護;為了達成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算計,是需要講策略的遊戲或者是生意。
跟人交往的時候,他們在意的並不是這個人跟我合不合得來、相處起來舒不舒服,而是這個人有沒有利用價值,能不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別人只是他們達成目標的工具而已。他們不僅透過操縱別人來獲得成功,而且對此感到心安理得。
做一個本土化的遷移,馬基雅維利主義很像我們中國的厚黑學,就是所謂臉皮要厚、心要黑。

▲ 李宗吾《厚黑學》
這些人都是很狡猾的,很擅長玩弄權術甚至表裡不一,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可以隨意地說謊、欺騙和背叛。在他們的字典裡寫滿了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
他們並不是沒有道德和倫理,只不過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都是為弱者服務的,而有權勢的人根本不需要受這些東西的約束。
如果身邊有一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你未必能很快地發現。因為他們可能隱藏得很好,甚至給人留下沉穩和足智多謀的印象。可能要經過一段相對長時間的交往,才能暴露出操縱和剝削的本質。
精神病態:行事衝動,情感淡漠
最後一個方面是精神病態。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誤解跟精神病有一定的關係,或者是一種精神上的很嚴重的問題,事實上並不是。我們講的所有暗黑人格的表現都沒有達到臨床診斷的標準,他們的社會功能是完全正常的。
我們每個人身上可能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只不過表現出來的程度有所差異。一個典型的高精神病態者可能會認同以下觀點:
我不需要覺得因為傷害了誰而感到內疚。
我為了讓事情有最好的結果,就必須要狠一點。
為了得到想要的,惹一些麻煩也沒有什麼關係。
精神病態的核心特徵就是缺乏同情心,對別人的痛苦難以產生共情。他們的情感也比較膚淺,比如說“我愛你”這種看似很深情的話,可能對他們來說就跟“今天天氣不錯”沒有什麼兩樣。說了也就說了,但僅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而缺乏深厚的內在情感的參與。
高精神病態人可能會過上一種不計後果、不負責任的生活。他們通常缺乏自我控制,容易衝動行事,很難設立或者實現長期的目標,會讓人感覺他們好像沒有規劃未來的能力。他們總是渴望刺激和冒險。並且表現出一定的暴力傾向,會讓人覺得是有一點危險的人物。
暗黑之核:有口無心
為什麼要把這三個特徵放在一起呢?因為它們雖然各有各的黑,但最後是黑到一塊去了。它們具有共同的暗黑核心,也就是冷酷和操縱。
先來看冷酷這方面,這三者都不在意他人,對他人缺乏必要的共情。
共情是一種能夠對他人的遭遇和情感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能力。對別人產生共情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要識別出他人的情緒,比如說他現在是高興還是悲傷;然後要能夠對這種情緒產生共鳴,你也一樣高興或者一樣悲傷。
暗黑人格在哪裡出了問題呢?
研究發現,他們具有識別情緒的能力,看得出別人到底是高興還是難過。但是他們不能感同身受,甚至還可能出現相反的反應。看到別人開心,他覺得挺不開心;或者看到別人不開心,他挺開心。
一般人只有在跟對方競爭的情況下,或者面對敵人甚至仇人的時候,才會表現出這樣的「反情緒反應」。而暗黑人格的人,他們在中性情況下就是這樣的。
代入到生活中,如果他們讓誰不開心了,他們是知道的,他們也知道自己傷害到了誰,並且知道這是錯的,但是對他們來講,這些就是樂趣的一部分。
這當中三者也存在細微的差異:自戀的人不共情,可能是因為他自我感覺太好了,別人都是讓他感覺更好的工具;另外兩個不那麼強調優越感,馬基雅維利主義是透過剝削他人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精神病態的人本身情感就比較膚淺,所以共情能力會更差。
三者的另外一個共同點是擅長操縱,傾向於利用他人來獲得自我的利益。
但是三者慣常使用的策略可能不太一樣。相對來講,自戀的人會比較溫和一點,比如使用炫耀或者利益引誘的方式,讓你特別崇拜他,或者讓別人臣服於他。精神病態者則相對簡單粗暴,比較強硬、狠辣,容易仗勢欺人或者用暴力來威脅別人。
最厲害的就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他們的操縱策略可以非常迂迴和靈活,甚至可以為他想要操縱的那個物件精心設計一套策略,軟硬兼施。就好像他有一個豪華套餐,你可以隨便點,想讓他痴情他可以痴情,想讓他現實可以現實。所以在這三者當中,最厲害的操縱者就是馬基雅維利主義。
總結而言,三者都信奉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利價值觀和不講規則、沒有底線、欺軟怕硬、不擇手段的流氓精神。

▲ 電視劇《潛伏》片段
黑暗價值:無痛滅霸、道德功利
更具體地,暗黑人格的這些特徵會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現呢?他們具體黑在哪兒呢?
在道德和價值觀層面上,暗黑人格者信奉所謂的黑暗價值體系。相比享樂、成就和權力,他們不那麼重視他人福祉和社會責任。他們比較忽視道德,或者是會表現出非常明顯的「道德功利主義」。
比如說經典的電車難題,有一輛電車駛來,即將軋死被綁在前方軌道上的五個人。你剛巧看到了這一幕,並且有機會讓電車改道,駛向另外一條軌道,但是那條軌道上不巧也綁著一個人。這個時候你面臨一個抉擇,是死一個還是死五個?還是什麼都不做?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兩難情境,大家都會很糾結。研究發現,還是會有更多人做出改道的決定。雖然有功利的嫌疑,但是好歹救了五個人的生命。
如果換一種情況,還是這輛電車,它又即將碾軋前方軌道上的五個人。而你剛好站在上方的一座橋上,在你的面前還有一個胖子,如果你在千鈞一髮之際用力地把胖子推下橋,那麼就剛好可以用他的身軀阻擋住行進的電車,讓它受力停下來,前方的那五個人就可以得救。你會怎麼做呢?

研究發現,這種情況會讓人們更加難以抉擇,因為你要親手做這件事情。它會強烈地衝擊我們的情感,讓我們覺得很痛苦,需要掙扎。
但是暗黑人格的人卻可以毫不猶豫、乾脆利落地做出決定。他們甚至會說,那個被自己推下去的胖子會名垂千史、功德無量,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功利主義道德判斷。
這個邏輯跟復仇者聯盟中“彈指間灰飛煙滅”的滅霸邏輯高度相似。也是很多大野心家所鼓吹的,透過犧牲或者清除少數人來拯救大多數人的邏輯。
職場政治
在職場上,暗黑人格的人可能是難搞的下屬、狡猾的領導。
如果是員工,他們很可能做出「反生產」的行為,比如說辦公室霸凌,比如說無故曠工或者濫用職權等等這種越軌的行為。而如果他們處於管理層,就可能成為所謂的辱虐型領導,對下屬充滿敵意。
但是研究發現,這些人在應聘面試的場合經常會表現出優勢。
比如說自戀者,他們特別有激情,還挺幽默。他們重視自我表現和自我吹噓,往往會給面試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惜這樣的第一印象並不預示他日後一定有良好的工作表現。
再比如,在一些營利性組織中,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似乎能獲得更高的績效,因為他們擅長操縱別人。
這是否意味著企業可以專門僱傭這些人來獲利呢?研究發現也並非如此。
因為這些人的高績效其實是有條件的,比如說必須要有跟別人面對面直接交往的機會,否則他們就沒有辦法施展操控大法;組織結構鬆散、規則不明,他們才可能找到鑽空子和耍手段的機會。另外,這個工作的完成還不需要情緒捲入,給這些人的冷血無情以用武之地。
社會獵手
在人際交往上,高暗黑人格者通常是那種麻煩的朋友、善變的戀人。他們是社會獵手,對他們來講別人都是獵物。他們可以真摯地騙人,真摯地道歉,真摯地利用你,然後跟你說我也是迫不得已。
特別是在親密關係裡,因為那些高暗黑人格的人善於自我推銷,他們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功,又挺有魅力的,在初期交往的時候很容易就讓人神魂顛倒地陷進去。
然而在他們的花言巧語之下,那個情感其實是膚淺的,他們也不太負責任,常用的策略就是廣撒網多積糧。他們是處理短期配偶關係和規避承諾的好手,同時又能夠維持親密的性關係。特別是其中的精神病態特質,表現出了更高的性侵、劈腿和家暴可能性。
除此之外,在網路社會中,高暗黑人格的人也沒閒著。他們更可能成為所謂的「網路噴子」。網路的匿名環境本身就會促進越軌行為的表達,這對暗黑人格者簡直是如魚得水。
尤其是其中的高精神病態者,他們會專門選擇一些人作為取樂的物件,比如說那些弱勢的、低自尊的人。此外,他們也會對那些高社會地位、受歡迎的個體感興趣,透過故意攻擊他們來取樂。

© nytimes
暗黑面相學?
既然如此之黑,我們能不能夠儘早識別出這些人呢?
有一個探索性的研究找到大量的被試,讓他們完成暗黑人格的測驗。接著把他們區分為高得分和低得分的兩個群體,採集他們的面部資料,然後用電腦進行合成,最後得到所謂的高低暗黑人格的原型臉。
之後又把高低暗黑人格的原型臉放在一起,去問一些新的被試,看他們能否憑直覺就識別出哪些是高暗黑人格者的典型臉。結果發現人們是可以做到的。
大家可以來嘗試看看,在女性和男性的兩列中,你們覺得是左邊的臉看著比較暗黑呢,還是右邊的臉呢?

我們來揭曉一下答案。左邊的都會相對暗黑程度低一些,右邊的是更高一點的。然後從上到下分別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戀還有精神病態。
整體來說,高暗黑者的面部似乎要更尖一點,也就是說他們會有更加清晰的面部稜角。低暗黑者的面部則好像更平緩一些、更圓潤、更柔和一點。而且相比男性暗黑者,女性暗黑者的臉似乎識別起來要更容易一些。男性暗黑者的面部凸顯性沒有那麼強,所以他們更隱蔽。

當然這個研究還比較初步,因為你在現實生活中絕不可能有兩張那麼典型的臉放在一起讓你來分辨。而且我們也絕不可以反過來說,所有臉尖的人都是暗黑的人,這不科學。
惡魔培養皿
這樣的研究是不是暗示了暗黑人格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遺傳性?目前的研究表明,暗黑人格的三個特質的確有基因的基礎。
但是相對而言,相比先天的影響,後天的影響更大。也就是說,暗黑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學校、社會以及特殊的成長經歷當中養成和習得的。
有研究發現,如果父母是高馬基雅維利主義者,那麼他的子女可能也會更善於在遊戲中欺騙他人,就是父母高、子女也會高。但是也有可能相反,就是說如果父母是特別低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他們的孩子有可能變成一個高馬基雅維利主義者。
因此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直接學習模仿了父母的高馬基雅維利主義。第二種,如果父母過於良善,無底線地退讓和妥協,那麼他們在親子關係當中,反而有可能處在一個被孩子操縱的地位,就是這個孩子可能會培養出善於操縱他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品質。
還有自戀。現在人人都是小仙女、小公主、小王子,父母會把孩子當偶像養,然後給予他們過度的權力。
在現代教育當中我們會特別強調說,你一定要去培養孩子的高自尊,於是很多父母就會直覺式地以為,想要培養孩子的高自尊,就是要去誇獎他,所以就會不停地告訴孩子說你是最棒的、你是全天下最美最特別的孩子,以期能夠增強孩子的自尊。
然而請注意,誇獎並不代表著愛。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價值,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愛、支援和尊重。而單純的誇獎,甚至是空洞、不切實際的讚美,只是對孩子的一種膨脹式的評估。他們可能會內化這些信念,最後提高的只是自戀,而不是自尊。
我們當然會去鼓勵大家愛自己,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愛別人,這沒有錯。但是如果愛自己愛到極度瘋狂,愛到不可自拔,顯然你就不可能再去分一丁點愛給別人了。
我們覺得自己獨特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獨特到值得區別對待,甚至別人頂禮膜拜,就真心不那麼可愛了。
聚光燈效應
除了家庭教養的影響以外,大眾媒體的影響也很大,特別是對自戀。
比如說媒體會提供很多關於名譽和榮耀的自戀夢的素材,並且會強化這種夢。所以明星的自戀程度可能顯著高,尤其是真人秀的明星。
曾經有人去問英國的孩子們說,你們覺得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是什麼?孩子們的回答是成為明星、長得好看、變得富有。
大眾媒體首先提供了這些示範的榜樣,接著又去鼓勵普通人把自己等同於明星。
現在有大量的直播和短影片,裡頭會強調說:你每一個細節都值得被記錄。於是很多人會把自己暴露在聚光燈之下,以時刻引發別人的注意為己任。
那些狂買奢侈品的消費者、好大喜功的領導、光鮮的朋友圈、一夜成名的網路紅人、那些毒舌和所謂的“真性情”都被大家所追捧。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之後,我們很容易開始憎恨芸芸眾生,越來越難以接受聚光燈外的、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地雞毛。
此外還有資訊圈層帶來的群體極化。演算法會分析你的瀏覽記錄,得出你的喜好,為你奉上你最感興趣的內容。你就像活在一個氣泡裡,那些你不感興趣的東西會被擋在外面,於是你的世界越來越小,也越來越自我中心和自戀。

黑化加速
近些年很多研究者認為,暗黑人格在全社會整體都呈現出瘋狂蔓延的趨勢。
以美國為例,美國大學生的自戀水平在1980年代到2000年的短短20年間上升了30%,而與此同時一個鮮明的對比是,共情的水平下降了40%。
對於1980年到2007年美國最流行歌曲的語言分析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自我關注和反社會行為相關的詞彙,比如說像恨、殺戮這樣的詞使用量在逐步增加。而跟他人關注、社互動動和積極情緒相關的詞,比如說愛、甜蜜、我們這樣的詞在逐漸減少。

而一個東西越蔓延,當它普遍到了一定程度,人們就會覺得它越正常,你就越不覺得它有什麼。
是不是我們當下的這種社會文化和評價方式會在其中推波助瀾呢?現在很多主流的價值觀裡頭會強調成王敗寇、結果導向、急功近利等等。
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就要被教育說你一定要力爭上游,絕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為什麼一定要爭上游?而不是平和地跟別人在一起遊呢?
如果社會文化就是在崇尚競爭、崇尚物質和自我形象,那麼暗黑人格其實是它符合邏輯發展的一種極端表現。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孕育和鼓勵暗黑人格這件事情上,全社會都難辭其咎。
黑者生存?
還有一個新興的視角,是從遠端的因素來理解人格。就是人格的形成,不僅受到遺傳基因、家庭教養、個人經驗等等近端因素的影響,還會和我們更廣闊的環境因素有關。
比如從進化的視角來看,特定的社會生態環境界定了人類在其中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適應性任務,而人格可能就是應對和解決這些適應性任務的一系列行為的集合。
於是就可能出現一個現象:特定的社會環境會孕育出特定的人格,或者是人格趨勢。
有一個進化取向的理論叫作生命史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有機體所擁有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根據環境的狀況來進行權衡和分配。換言之,你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哪裡,我們是需要思考的,這樣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生命策略。
我們設想,一種情況是你所處的環境高度不確定,你過的日子是有今天沒明天,而且充滿著危險,指不定哪天你就掛掉了。這個時候你會用什麼樣的策略呢?
你沒有未來,你就想我要短平快對吧?我要早點成熟,早點生孩子,多生一點,但是每一個都不要那麼投入,數量取勝,最後你的基因總是能夠留存下來。
能享受就享受,能拿趕緊拿,急切地想要獲得一個結果,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這就是一種所謂的快策略。持這種快策略的人,他們尋求的是一種即時滿足,他們是短期機會主義者。

▲ 電視劇《潛伏》片段
相反,如果你所處的環境是很確定的、很安全的,你是不是就不用著急?你活得可以比較久,你的預期壽命會更長,你就可以走慢一點,從容一點。你就不著急繁殖,可以推後一點,生少一點,但是在每個身上投入大一點。
把目光放在成長和發展上,這就是相對的所謂的慢策略。慢策略的人,他們可以延遲滿足,他們會做長期規劃。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就可以看到,越窮的時期和地方其實是生孩子生得越多的;而越穩定的地方生育率反而是越低的。
現在研究也發現,如果兒時的生活比較困苦,而且是一個不太穩定的環境,那麼個體在長大以後,他會更傾向於採用一種快策略,也就是說他們會認為環境的威脅是外在的、不可控的、沒有辦法避免的。
我們看到暗黑人格這種講求實惠、精明利己、重利輕義、機會主義的特徵,就跟這樣短期的、剝削式的快策略是顯著正相關的。也就是說當世界反覆無常,未來不可預測,你投資給長遠發展就不划算,於是暗黑人格也許是對於此種人生挑戰的一種解決方案。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它可能是對於環境的一種主動適應,幫助人們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環境當中生存。
從漫長的人類進化史來看,穩定安全的時期實屬罕見,多數時期是艱難、不可預測的,所以有這樣的人留存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我自己也在做相關的研究。比如當下中國社會正在激烈地轉型當中,一個突出的代表就是人口流動性急劇升高,我們傳統的熟人社會正在轉變為一個現代的陌生人社會。
陌生人社會的特點就是短期交往很多,一錘子買賣。於是似乎在這樣的社會里,那種短期取向的、極力攫取的快策略和暗黑人格是一個更加適應的手段。
這些年非常規的突發事件也不斷,比如說經濟學家就頻頻宣稱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所謂的VUCA時代,也就是高不穩定性(volatile)、不確定性(uncertain)、複雜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的時代。
如果照此推測,暗黑人格的進一步凸顯也並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趁早拉黑
說回來,如果你身邊就有一個典型的暗黑人格者,你要怎麼跟他相處呢?
我的建議是,不要相處。
事實上,你很難確切地知道一個人是不是一個暗黑人格者,除非你帶他去做正式的評估,暗黑人格其實不容易識別出來。
但是,那些反覆說謊、明顯表現出缺乏同理心,或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反覆利用他人的人,很可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暗黑的特性。
所以如果你已經感覺到,直覺地認為跟一個人在一起時總是有點不舒服,但又找不到他真正做錯的地方,你大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該友盡就友盡。
請注意,當你想友盡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暗示,是你的感覺和判斷出了問題,反而讓你覺得內疚,錯怪了他。這個時候你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堅持自己的判斷,做好決定後就快速行動。
換言之,你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這可能超出了你的能力範圍。
透亮的黑
到這裡我們說了很多暗黑人格的“黑”。但是也有人,他們覺得你就這麼武斷地為暗黑人格貼上黑的標籤,好像也不一定對。
比如說,當我們把這些討人厭的特徵放回他們的主角光環裡,如果變換一下說法,似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我們之前講到那些反英雄們,他們也可以被描述為理性專注、冷靜堅毅、自信決斷、魅力非凡、無所畏懼、活在當下。
你也會看到那些“黑”背後的自信、精明、堅定、強勢、掌控一切、遊走於道德和法律邊緣,能夠充分利用周圍的人和環境來獲得最大利益,完全就是霸道總裁標配。事實上,商業高管和政治領袖身上的暗黑人格水平確實遠高於其他人。
那麼是不是也就意味著,暗黑人格所展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其實並非一團漆黑、毫無亮色。相反,有一些特徵可能還會受到社會的讚許。
比如他們富於魅力的第一印象,可能會對他人產生致命吸引力。再比如他們心理素質很好,就可以鎮定地背水一戰。他們身上那種敢於打破常規、大膽冒險、處變不驚的特點,可以幫助他們取得成功。
你就想一想,誰能在劇烈波動的股市當中忍住激烈的心跳從容地殺跌追高?反正我做不到,所以也成不了巴菲特。
在一個缺乏公正的社會當中,精神病態者我行我素、挑戰傳統的道德和行為風格,可能會對大眾產生一種心理補償作用。
還有比如像我們這種東亞社會,會要求每個人都考慮他人的感受。在這種大環境底下,那些完全不在乎別人看法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可以不顧一切的人,看起來就會顯得特別酷。
如果這個時候他們身上還有盛大的成功光環的話,人們就會更愛他們,對他們暗黑的一面相當包容。
換言之,有時即便最黑暗的人格也會閃光。這似乎又回到了我們在正篇最後講到的那個話題,就是我們無法簡單地來判定善惡,也難以脫離一個具體的情境來定義人性。
榮格說:“對待他人黑暗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洞悉自身的黑暗。”為此我們在最後的番外篇裡一起凝視黑暗、辨識黑暗、談論黑暗,其實並不是為了要咒罵黑暗,而是想要燃起一支明燭,讓光明有機會去照亮黑暗。

本課程錄製於2021年
編輯|馬路

永珍影片課程《我們與惡的距離》共6節,聚焦為什麼會犯錯、什麼是“替罪羊”、個體不作惡的可能、災難為何會發生、直麵人性惡、反社會人格六大主題,以社會心理學的思維方式認識自我、理解他人、洞察身處的時代和社會。
▼ 如何觀看
掃描如下二維碼直達課程頁面👇

下載“一席”App(用安卓、蘋果手機或iPad下載,支援投屏、音訊播放、文稿、快取等功能)或登入一席網站(yixi.tv),在“永珍”欄目頁面觀看。
*購買和觀看中如遇任何問題,請聯絡課代表微信:yixikedaibiao(一席課代表全拼) 或 yixixiaobian(一席小編全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