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如果改成啞劇就太好看了

文 | 餘亮
雖然票房和口碑不及預期,但《封神》系列我是一定要去看的,因為“好看”。
我是說,我喜歡烏爾善那種鏡頭感,人臉與構圖極其飽滿,張力十足,讓人很有觀看慾望。張藝謀的畫面很美,但我不覺得“好看”,哪怕《英雄》裡用了多少片樹葉子做精緻景象,我也覺得無聊。而封神的鏡頭讓我感到滿足。(別誤會,此片沒有情色鏡頭,也非指戰鬥畫面,就是構圖,尤其室內人物對話鏡頭,有裸眼3D效果。不過網上找不到合適的劇照。)

《封神2·戰火西岐》“好看”,特效其實也不錯,只是不穩定。被人吐槽的殷郊三頭六臂法相,確實要扣分,但是那三個腦袋的表演很不錯。
問題是,這部電影不“好聽”,文字太弱了,尤其臺詞像過家家。
第一部讓人很有期待,第二部劇本和人物塑造卻降級了。第一部裡,紂王一反原著一味昏庸荒淫形象,自己很有野心和心機,像個馬基雅維利式的君王。結果到了第二部,給安排了一個出戲的“原生家庭”創傷——原來他是因為幼年得不到父王的愛,在危急關頭被父王和太子拋棄,所有人都對不起他,他才發狠要掌握命運啊。
他這還對妲己哭上了,說“我怎麼就是掌控不了我的命運?”我滴個媽呀,一個讓千萬人頭落地的主,居然在這扮演唧唧歪歪的“東亞小孩”,這編劇是被武志紅pua了多少噸幼稚創傷啊。以為這就是人性複雜性麼?早點走出1990年代的文學人性論吧。
還有不少臺詞都生硬得讓人聽不下去,讓我很想捂住耳朵。我覺得這部劇要是改成啞劇就好了。你看魔家四將就全程沒說話,不挺好麼。乾脆都別說話,就讓觀眾看著那些精彩的畫面,自己腦補人物在說什麼,很可能就顱內高潮了。
但是三部曲還是讓人有期待,需要解決一些問題才能起飛。它不像一般的爛片很容易吐槽,給它找槽點是個很有啟發的活。出了影院,我和家人們就開啟了“一人吐槽一個點”的遊戲模式——
娃先說:這個姬發毫無決斷能力,一點不像個大周君主,就算實際上週武王年紀不大,也不能像他這樣幼稚。全城百姓要死了,你還在那猶豫要不要插聞仲的天眼!(所以於適這個角色是被初中生說幼稚呀。)
我家領導說:神和人的關係沒處理好。神將那麼厲害,要人做什麼?神一會兒發作,一會兒嗝屁,有的神太厲害,有的神小打小鬧。人全是廢物,沒一個能幹的,就鄧嬋玉演員選得好,可惜她的故事不行。
我就想,小時候看封神原著,為什麼沒有覺得人和神的關係違和呢?原因好像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節奏控制得好,沒有實力絕對碾壓,而是一步步鬥法升級。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原著世界觀價值觀是穩定的,道義、忠奸各安其分。而封神2作為當代劇,就像這個大時代一樣還沒穩定下來,價值觀的格局不夠,政治正確有點多,還要搞點感情曖昧。
姬發從頭到尾猶豫,說:“我不願意這麼多人為我而死,我要把自己交出去。”太小清新了。考古發現,因為大周克商,才創造出“天下”和“中國”觀念,奠基三千年文明厚重底色,豈是這般小兒過家家。演員那個#封神訓練營# 裡上不上文化課的?
今日世界就是又一個周武翦商時代。做這個劇的編劇,得修煉歷史,哪怕讀一下流行大叔許倬雲的《西周》,或者去聽“人造天堂”的私塾課。否則,抓不住時代精神。
看劇之前,我聽汪海林說這部劇在新加坡上演,全場爆滿,觀眾熱情,他旁邊一個摳腳大漢為鄧嬋玉之死哭的稀里嘩啦的。在我的想象中,鄧嬋玉雖然不滿紂王無道,但身負殷商家國責任,不得不為本朝戰死沙場,成為悲劇英雄。沒想到電影裡鄧嬋玉是為反對屠殺西岐百姓而最終選擇了“反戰”……

我在想,新加坡大漢為什麼會哭。可能,新加坡的身份感就是一個城邦,城邦人沒有大國或者天下觀念,誰保護城邦,就感謝誰。這麼想來,電影裡的西岐也就只是個城邦。“宅茲中國”的觀念還沒有出來。不過世界各國有中國這種“天下觀”的也不多,我覺得這個片子向外輸出應該會大賣。

這一部我倒沒注意有什麼被坊間吐槽的精蒙元素。至於一半演員外籍,我覺得體現了“大唐”雄心——用天下人才,集各族文化,不受國籍限制。只是還沒到味。要做影視界的湯武周公,還得修煉很久。
我是年初五晚上進的影院,發現上座率超過一半。我覺得封神3還可以搶救一下。
另外小時候看《征戰西岐》連環畫,很喜歡那種簡筆山水國畫飄逸風,別有一番不帶慾望的靈動妖氣,這種中國風怎麼找回來?殘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