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教一位媽媽如何愛孩子

作者 | 天雅

不要越過一位媽媽
去愛她的孩子

成為一名母親後,我有一個體驗:
經常會有“好心人”教我怎麼帶孩子,但我卻對此感到很抗拒。
比如帶孩子上街——
經常會有老人提醒我“孩子穿少了,多穿點”;
亦或有路人將孩子的手從嘴裡拿出來,並教育我“不能讓孩子吮吸手指”;
有時候,他們還會指導我如何處理孩子臉上的溼疹、推薦我買某款藥膏……
不管他們提的建議是否正確/有用,單純從出發點來看,我知道他們是善意的,且都是為了我和孩子好;
但我卻時常對他們很反感,也很排斥,不願與他們進行更多的交流。
一開始,我以為是自己邊界感太強,不善於交際,才會有這樣的心理反應,
但跟社群的新晉寶媽們交流過後,我發現:這不是我獨有的感覺;
很多寶媽在育兒過程中,都不喜歡“好心人”教自己怎麼帶孩子。
“我自己懷胎十月生下孩子,熬了幾百個日夜將孩子拉扯長大;
他們並沒有參與這個過程,一上來指導我應該要如何如何做,有時還會埋汰我‘你怎麼當媽的’,
我實在無法接受。”
一位寶媽如是說。
聽了這位寶媽的話,我突然理解了自己內在不舒服的源頭:
自從孩子出生以後,我查閱了無數次小月齡寶寶的養育指南,
從中瞭解孩子的穿衣準則、口欲期表現以及溼疹的產生緣由和處理方式,
並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根據孩子的狀態與需求,不斷調整最佳化自己的養育模式。
當一個人過來滔滔不絕地給我提建議時,我感受到的不是支援與理解,而是質疑與忽視
Ta不相信我是一名好母親,也不相信我能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Ta透過提供建議的方式指導我應該如何做,卻忽視了我真正在為孩子做的事情,遠比Ta想象的要多得多。
有時候,過多的建議還會擠壓我自主成長的空間,破壞我自主成長的體驗,
所以我對此很抗拒。

越過媽媽去愛一個孩子
是對媽媽存在的剝奪

感受最強烈的,是我坐月子期間,請了一位有多年育兒經驗的月嫂。
她非常勤勞,能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且把我和寶寶照顧得很好。
每當寶寶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長熱痱、紅屁股等),她都能第一時間察覺並干預,避免情況惡化。
作為一個沒有經驗的新手媽媽,月嫂的專業性確實給了我很大幫助,陪伴我度過了艱難的產後初期。
但與此同時,這位月嫂非常強勢,要求我每一件事都要按她說的做。
在她面前,我的存在是被忽視的,我的母親身份是被剝奪的。
比如有時寶寶哭鬧,我會忍不住過去抱他,月嫂會立刻將寶寶從我懷裡抱走,讓我去臥床休息;
又比如有時我播放宮崎駿的音樂給寶寶聽,月嫂會以“寶寶聽不懂”為由,改成播放寶寶兒歌。

其中最典型的,是“給孩子餵奶”這件事——
我前期母乳不足,月嫂擔心孩子會餓著,不停地新增奶粉;
我不認同她的做法,提出想讓寶寶多吮吸母乳,刺激產奶。
月嫂以“你不懂”為由,依舊我行我素。
直到後來,寶寶頻繁吐奶,徹夜哭鬧,出現了腸脹氣。
我讓月嫂減少寶寶的奶粉攝入量,
月嫂卻抱著孩子到我婆婆面前告狀,連同婆婆一起過來向我施壓,要求我給寶寶新增奶粉。
在這個氛圍下,我失去了與孩子建立聯結的機會,也失去了身為孩子母親的話語權。
這對一個母親而言,是一件極為殘酷的事情。
後來因為一些不可協調的矛盾,我讓月嫂提前下戶,獨自承擔起了照顧寶寶的重擔,
期間我不僅瞭解了不同月齡寶寶的作息規律、成長需求和情感需求,還學會了如何解決孩子在成長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寶寶逐漸緩解了與月嫂分離後的緊張不安,與我建立新的情感聯結。
同時這個經歷讓我確認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作為一名母親——
當他人強勢干涉/指責我們,並將我們定性為一個“不合格媽媽”時,
我們需要拿回自我評價權:儘管我不是一個專業/完美的媽媽,但我是一個會不斷成長的媽媽。
當我們帶著覺知與覺察去成長——
與生俱來的母性本能會指引著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媽媽,並指引著我們如何去愛我們的孩子。

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
只有不斷成長的父母

這個月初,我先生正式從公司離職,成為了一名全職寶爸。
一開始,我存在諸多擔憂,
因為先生是一個在母愛包圍圈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婆婆習慣大事小事替他包辦。
甚至在他成為人父以後,婆婆依然不願意放手,習慣性干涉他育兒的方方面面。
我擔心先生無法拒絕婆婆過度的幫扶,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父親並照顧好寶寶。
於是我對著他千叮萬囑,將自己這大半年積累下來的育兒心得一股腦灌輸給他。
先生不耐煩地回了一句:“你要對我有信心,我沒那麼弱!”
隨後經過大半個月的觀察,我發現:
在帶娃過程中,先生雖然不具備像我一樣強的統籌能力,但他卻具有很強的鬆弛感。
比如訓練寶寶自主進食這件事——
寶寶已經具備一定的抓握能力,能夠扶著奶瓶自己喝奶,
但他有時會一邊喝奶一邊玩奶瓶,或喝到一半就扔下奶瓶去玩玩具。
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忍不住將奶瓶重新塞進寶寶嘴裡,讓他儘快喝完;
但先生就很不一樣,他會將奶瓶放在寶寶旁邊,等寶寶玩膩了或想喝奶了,再自己拿起奶瓶繼續喝。
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反映了我與先生在育兒過程中的側重點是完全不同的:
我追求的是效率,他追求的是給予孩子完整的自主體驗。
且不可否認的是,在訓練寶寶自主進食這件事上,他的做法其實是更恰當的。
同時透過這件事,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儘管我翻閱了無數育兒資料,學習了很多育兒理論,努力讓自己的媽媽這個角色上做到更好;
但我依然無法越過爸爸這個位置去教育先生如何帶孩子,並替他決定用什麼方式跟孩子互動。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對先生放手,將父親的身份歸還給他。
事實上,成為一名全職寶爸以後,先生也一直在用他的方式不斷成長著。
比如他會在閒暇之餘翻看一些育兒書籍/影片,帶寶寶去上早教課,學習正確的育兒理念來指導孩子成長。
同時他也會有意識地脫離父母的幫扶,努力在寶寶面前樹立榜樣,努力成長為一個更加獨立、完整的父親。
他不完美,但他願意持續學習、成長與改變,這就可以了。

愛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
是看見Ta父母的真實存在

兒童教育學家孫瑞雪老師,在《在愛中成長》裡講述她在幼兒園工作時了一個經歷:
有一天,一名瘦弱的5歲小男孩,邀請她去他家做客。
她能感覺到小男孩在向她求助。
於是她找到小男孩的媽媽,詢問得知:小男孩的爸爸在家裡出現了一些暴力舉動。
她頓時產生了危機感,以為小男孩想讓她幫忙去解決問題。
徵得小男孩媽媽的同意後她去了小男孩家裡,跟小男孩父親愉快地聊了一個多小時,
他們聊了彼此的工作,也聊了彼此的興趣,但沒有談及暴力相關的話題。
起身告別的時候,小男孩默默站起身,將孫瑞雪老師送到了電梯門口。
在孫瑞雪老師轉身擁抱他的時候,他在孫瑞雪老師懷裡悄聲說了一句:“謝謝你。”
那一刻,孫瑞雪老師一下子就理解了小男孩請她去他家裡的意思:
他在用他所有的能量保護著他的家庭,他想讓父母和好,家庭不破裂。
事後,她問小男孩媽媽:“爸爸打孩子嗎?”
小男孩媽媽說:“爸爸經常火冒三丈,會砸東西,但他從來都忍著不打孩子。”
小男孩媽媽還說:“孩子希望我們不要離婚,他說,爸爸也是可以成長的。”
一開始以局外人的視角讀這個故事時,我其實不太理解:
孫瑞雪老師作為一名資深的兒童教育學家,她為什麼不直接教育小男孩父親,向他強調暴力對孩子成長的傷害呢?
如今站在父母的視角回顧這個故事,我突然就理解了:
那位父親並不需要別人向他重申暴力的危害性,因為他自己已經意識到了(他控制不住情緒,但他從來不打孩子);
他真正需要的是有人看見他在父親這個角色上所做的努力:儘管控制不住情緒,但他努力控制住了打孩子的衝動。
事實上,他的這份努力,妻子看見了,兒子也看見了,並相信爸爸是可以成長的。
孫瑞雪老師則不僅看見了小男孩爸爸的努力,也看見了小男孩為促進家庭和諧所做的努力,並相信孩子、父母是可以共同成長的。
這份帶著愛與尊重的看見和信任,本身就是一種支援與療愈

節選孫瑞雪《在愛中成長》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的成長,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它需要經驗的累積、自我的覺察和持續的學習,並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錯和反思、破碎與重建,孩子才會逐漸長大,父母才會走向成熟。
面對一個年少的孩子和不成熟的父母——
我們無法越過界線去教育他們,指引他們具體應該如何做;
因為一旦我們做得/說得過多了,反而會打斷他們的自我覺察與體驗,挫敗他們自我成長的積極性。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帶著足夠的愛與尊重,看見他們成長的努力,相信他們成長的決心;
並在他們提出需求的前提下,盡我們能力為他們提供幫助,陪伴他們跨越成長路上的障礙,
繼而把自我成長的權利歸還給他們,見證他們持續的成長。
如此,便已足夠了。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週日晚7點 直播分享🌟
為愛拼命付出,卻換來理所當然?
總被同一類人吸引,又重複受傷?
明明想靠近,卻把愛人越推越遠?
💘如何擁有健康親密關係?
⏰主播童童直播分享:

缺愛的人,如何構建滋養型親密關係💕

❗直播無回放❗點選立即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