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趙曉曉
編輯丨關雎
圖源丨姚娜供圖
43 歲這一年,姚娜決定再次創業。
這已經是她第三次創業,並且是去美國。這次她選擇跟隨趨勢,做個AI公司。她跟還在觀望的投資人說,“這就是生產力革命。”
籌備過程很快,她在ChatGpt上學習了三個月的英語,簽證下來後,她帶著兒子,每人拉兩個行李箱,在去年 7 月落地美國波士頓。

姚娜拍的波士頓
姚娜用 9 個月的時間,找到合夥人、確定公司創業方向。今年 5 月,姚娜的新公司成立——EvoSmart,圍繞中小企業線上市場和銷售的業務場景做AI Agent。
姚娜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之後去了美國的巴布森學院留學,攻讀了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方向 MBA。畢業後入職谷歌中國,是當時首批全球僱員之一。也曾任職豆瓣、寶寶樹,以初創團隊成員的身份參與了公司的早期建設。
2013 年姚娜第一創業,創辦了海外民宿預訂平臺“大魚自助遊”,後被途家收購。2018 年又和梁建章一起創辦了社群共享育兒平臺“摩爾媽媽”,拿過晨興基金、真格基金等機構的投資。
2022 年ChatGpt橫空出世後,姚娜覺得“我的機會來了。”過往的工作經驗都像是為這次創業做準備,她已成為一個“綜合型”人才,懂運營、懂業務、懂管理、BD能力強。
從關掉上一家公司,到這次AI創業,姚娜等了三年,中間也空白了三年。姚娜是80 後這批創始人的典型代表,喜歡折騰,善於把握時機,不怕苦,眼裡永遠有光。

誤打誤撞的職業經歷
姚娜在研一的時候入職谷歌,那是 2004年,谷歌剛上市,也在籌備進入中國。
加入谷歌算一次意外。當時姚娜在看實習機會,投給幾家公司的簡歷裡並沒有谷歌,電話是谷歌打給姚娜的,問她“谷歌在中國建office,有沒有興趣加入”。姚娜的第一反應是,“什麼谷歌?谷歌什麼公司?”
姚娜回憶,谷歌當時的CEO是埃裡克·施密特,他招人的策略是“用最貴的工資請全世界最好的人”。在中國,谷歌只從北大、清華、復旦、人大、浙大等最好的大學裡選人,成績背調到小學。接到面試通知的,一天內要應付10 輪面試。

創始人姚娜
姚娜符合谷歌的招聘條件,她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後來又去美國巴布森學院讀攻讀了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方向的MBA。
太多頂尖人才在這個階段加入谷歌,比如拼多多黃錚、小米集團聯合創始人林斌、小米集團聯合創始人洪鋒、蘭亭集勢創始人郭去疾、阿里合夥人蔣凡等。
再早一點加入的是創新工場李開復、光速中國宓群、百世物流創始人周韶寧、寶寶樹王懷南等,當時對應的職位分別是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投資總監、聯合總裁、市場公關。他們組成了 20 幾人的谷歌中國小團隊。
後來姚娜才知道被錄用的原因:眼裡沒有權威,雖然什麼都不懂,但敢於挑戰;思路活躍,不太像一般中國學生;英文不怎麼好,但敢說。“他們覺得我很‘谷歌’,雖然沒有技術背景,還是招我進去了。”姚娜說。
進入中國的谷歌以“趕超百度”為目標,重心放在廣告上,姚娜一組兩人負責谷歌關鍵詞廣告(AdWords)的商業化落地,黃錚在谷歌時也曾負責過一段時間該業務。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業務給谷歌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姚娜記得,有一次開會,時任CEO施密特讓他們閉上眼睛再睜開,然後說“你們知道公司賺了多少錢嗎?”2006年,Google的廣告收入約為106億美元,“相當於廣告系統每秒有336美元進賬。”
感覺谷歌的工作沒有挑戰後,姚娜在朋友戴欽(戴後來成為豆瓣閱讀CEO)的介紹下去了豆瓣。2008 年,成立三年的豆瓣陷入財務危機,背後有經濟環境的原因,也有豆瓣自身問題,使用者已經 200 萬,豆瓣還處在燒錢、沒產品、沒營收的階段,也沒能再拿到融資。
創始人阿北想商業化,找了姚娜三次。在一個下雨天,清華科技園一家咖啡店裡,和阿北最後一次聊完後,姚娜加入了豆瓣,成為10 位員工的其中一員。
姚娜重新設計了豆瓣的商業模式、營銷策略、成本和銷售結構,一個月簽下了兩個大單,幫公司度過了經濟危機,獲得盈利能力。這是豆瓣第一次商業化。
阿北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大的決策會更多聽從自己的內心,不符合他價值觀的事情會被立馬叫停。他是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但有點不食人間煙火,很多人對阿北的評價是“很驕傲、很清高”“擰巴,很難信任誰。”這也註定了別人很難與其相處。
一年後,姚娜從豆瓣辭職,谷歌的同事跟她說,“王懷南創業做了寶寶樹,你可以去看看。”
2006 年,剛從谷歌辭職的王懷南和易趣網創始人邵亦波一起創辦了母嬰社群網站寶寶樹。姚娜是在2009 年加入的。
和阿北的“反商業社會”不同,走過雅虎、谷歌的王懷南,思維很活躍,有好想法都會去試一遍,資源整合能力很強,想去哪個領域就快速進入,失敗了就哈哈一笑,再換下一個方向。
姚娜跟著王懷南參與建立了公司的生態系統,包括廣告營銷、早期教育線下商店、團購流程、早教包等。姚娜評價王懷南是個天馬行空的藝術家,精力旺盛,經常拽著姚娜在早上 6 點開會。
姚娜跟著三家公司走過了搜尋時代、UGC時代,到後來的共享經濟時代,但都不是事先計劃好的,就像武俠世界裡,在山裡修煉的大俠,出山後碰到很熱情的城主,就加入了,“沒想那麼多。”

遇見創業時代
姚娜第一次意識到創業時代來臨,是在2007 年,她在五道口的報刊亭買了一本《創業邦》雜誌。她心中驀然一動,明白一個新時代到來了。
2012 年,姚娜創業,沒做搜尋、沒做UGC,她看到了境外自助遊的趨勢,做了民宿預定平臺——大魚自助遊,想開啟年輕人喜好的非標、碎片化旅行市場。

大魚團隊
和大多數境外民宿平臺不一樣,大魚自助遊選擇臺灣作為切入點,是當時所有的民宿預定網站裡唯一一家做臺灣市場的,網站上線一年後,臺灣自由行對大陸全面開放。
姚娜印象很深刻,上線第一天的第一個小時,就有528塊錢進賬。後來的新增使用者裡,還有新浪網的副總裁,“他一邊用一邊打電話罵產品做的還不好。”愛彼迎的創始人還從美國飛過來,想收購大魚,拓展亞洲的民宿市場。
跟著當時的境外遊趨勢,大魚先後上線日本、泰國、越南等國家。那個時候,中國出境遊 70% 在亞洲,這裡面又有50%在港澳臺。大魚的使用者和供應商增長很快,到 2015 年,大魚基本覆蓋了亞洲的所有國家和地區,使用者破百萬,民宿供應商有 25 萬,期間還拿到經緯創投和斯道資本、攜程的兩筆投資。
2017 年,攜程撮合大魚和途家的併購,一年後途家收購了大魚,這也是途家首次整合海外民宿行業。在這之前,途家已經完成了境內短租交易平臺的整合,包括收購攜程和去哪兒的公寓民宿業務、收購螞蟻短租等。
收購大魚後,途家的計劃是在 2020 年上市,後來趕上了疫情,上市程序擱淺。
收購完成後,梁建章找到姚娜,問她想繼續創業還是就做個高管,姚娜選擇了創業。當時姚娜剛生產完,她自己調侃,“同一個月內,賣了一家公司,生了一個孩子。”

姚娜剛休完產假
梁建章提供了方向,他一直困惑於如何更好地解決生與養這個問題,姚娜結合在寶寶樹的經驗,提出了社群共享育兒的概念,育兒和給全職媽媽找點有價值感的事情做,兩件事可以一起實現。
2018 年年初,在大魚原來的辦公室樓裡,姚娜買了一個蛋糕,幾個老員工聚在一起,摩爾媽媽成立了,從決定創業到公司成立,只用了三天時間。

摩爾媽媽創業團隊
摩爾媽媽是國內首個社群共享育兒平臺,業務模式是,在一個社群內,有空餘精力和時間的媽媽們可以“共享”自己的育兒時間,有託管需求的媽媽則可以預訂育兒時間,以此來平衡育兒成本和女性事業之間的矛盾。
到 2020 年,摩爾媽媽平臺有 3000 多名早幼教老師,線下站點 10000 多個,覆蓋的城市有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也有再偏遠一點地方,比如佛山。姚娜的思路是,哪裡有需求就去哪裡。
途家上市止於疫情,摩爾媽媽起於疫情前期,還在疫情期間穩定擴張過,但後來也止於疫情。

第三次創業
摩爾媽媽關閉後,姚娜經歷了一個月的低谷期,為了擺脫這種狀態,姚娜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自駕遊計劃,邊玩邊去了解一個城市的業態,用另一種忙碌的方式放空自己。
2021 年 8 月,姚娜從北京出發,往山東方向走,然後再調轉方向往南走,江浙滬、廣東深圳,每路過一個收費站就停下歇一腳,在這個城市住上幾天。最後一站是海南,然後再從海南返回北京,時間是 2022 年的 6 月。
在這期間,姚娜接觸到了很多中小企業,他們分佈在傢俱、燈具、紡織等製造領域,為應對疫情轉型跨境、調整產品線、縮減訂單,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活著。
2022 年10 月,ChatGpt出來後,姚娜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感,她連著兩個月用ChatGpt去解決各種問題。當時很多投資人還在觀望,姚娜就跟他們說,“這就是生產力革命。”

姚娜拍的波士頓
去年 5 月,姚娜帶著孩子前往美國,想看看那裡已經發生了什麼,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
創業要先找好合夥人。姚娜找到了一位谷歌老同事,他在谷歌工作了近 10 年。從谷歌辭職後,曾在美國最大的家裝設計平臺Houzz、美國社交分享網站Pinterest任職,參與並領導過推薦系統、廣告排名系統的開發。現在除了是姚娜的合夥人之外,他還是TikTok商業誠信客戶體驗部門的負責人。
找到共鳴、決定一起創業後,倆人開始找創業方向,他們也想過做個大語言模型,但覺得不是終極產品;做個工具產品,又覺得格局太小,很容易被替代。
直到去年 3 月,一個叫AutoGPT框架的釋出——利用大型語言模型,能自動把一個大任務拆分成小任務,再用工具完成任務。由此開始,AI Agent被更多人關注。
比如,微軟隨後開發了AutoGen,OpenAI開發了GPTs、GPT-4Turbo和可定製AI Agent,兩家公司的產品分別代表了一個更先進階段的智慧體。百度、阿里、位元組也都開始切入這個方向。
基於當前的大語言模型,AI Agent是一種能夠自主理解、規劃決策、執行復雜任務的智慧體。它與大語言模型的區別是,更像人,能主動去解決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而不是問一句答一句。
關於其想象力,一個高贊回答是:“大語言模型只能編個貪吃蛇,AI Agent可以整出一個王者榮耀。”
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提出AI Agent的四種主流設計模式是,“反饋+工具呼叫+規劃+多智慧體協作。”
到這裡,姚娜之前接觸到的零零散散的資訊,一下子就串聯起來了。
“太適合中小製造企業了。”姚娜說。她在谷歌維護廣告搜尋時,更多服務就是江浙滬的中小企業,2021 年的那次自駕遊,也讓她更進一步接觸了這些群體,他們要處理大量資料、業務流程複雜、效率低。
去年 5 月,EvoSmart成立,圍繞中小企業線上市場和銷售的業務場景做AI Agent,透過將AI Agent整合到線上營銷和銷售的整個工作流程中,為全球的中小型企業賦能。
“一端是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與個性化,另一端是中小企業的包容度與靈活度。”其合夥人說。

這是一個確定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Agent將是AI下一個爆發點,並且這個爆發點已經到來。
它能帶來一系列好處:大幅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效率,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策略,規避風險等。它能被應用到各種場景:協同辦公、醫藥、零售、房地產、旅遊、金融、製造業等。
吳恩達說,AI Agent工作流將在今年推動人工智慧取得巨大進步——甚至可能超過下一代基礎模型。比爾·蓋茨認為,“誰能主宰個人助理Agent,那才是大事。”
姚娜訓練的AI Agent不只是一個自動化工具,服務的另一端是,透過對工作流的梳理,重新定義線上銷售和客戶服務的角色;分析來自社交媒體的即時資料,預測市場趨勢,指導供應鏈生產。監控生產、製造和運輸全過程,收集資料,輸出更好的銷售方案。
在姚娜的接觸中,製造企業的廠二代們都在學AI,關於Agent的各種名詞和訓練流程,他們張口就來。
Agent不是新概念。上述合夥人最早接觸Agent是早年在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強化學習)時,他認為,現在流行的AI Agent,或多或少借用了強化學習中Agent的概念,背後的技術推手是基礎模型能力的提高。
隨著能力邊界擴大,Agent會逐步被應用到企業和渠道里的多個環節裡。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理解,姚娜和合夥人對當前趨勢的預判是,“這些不會一夜發生,但會快速演化。”
在 43 歲這個年紀,姚娜最大的收穫是重新迴歸戰時狀態,她曾空白了三年,又有用了9 個月的時間再次把自己填滿。
空白的那三年裡,姚娜被拉著參與了各種可能成為創業方向的話題,各行各業的人不分時段出現在姚娜家裡,聊當下的熱點,論證一下做成專案的可能性,聊過之後就散,過一段時間又聚在一起。這個活動也有了名字,叫“娜姐的客廳。”
姚娜參與討論過很多專案,五花八門,有提議開職業學校的、也有提議做家庭教育指導師、教育博主、開養老院的,或者去開個MCN機構,大模型火了之後被邀請搞大模型。但姚娜總覺得點不對。
她覺得現在是很好的創業機會,每個細分賽道都可以用Agent重新做一遍,“大家不要再兩眼無光了。”她拿自己舉例子,43歲,一個人帶著孩子在美國,從零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