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確實頭疼,但中國外貿人最擅長“絕境求生”

美國對華關稅,在過去1個月中,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伏。
關稅先被增加到84%,接著又被提高到145%,還沒完,有的商品總關稅甚至能達到245%。
最近,特朗普政府,似乎又鬆口了,這145%的關稅,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不管關稅在特朗普口中怎麼像過山車一樣,一天一個數。
中國的商家終究是要面對現實問題,他們現在怎麼樣了,到底被加了多少關稅,生意還做得下去嗎?
我找到了兩位身處風暴眼中心的從業者。一位是咖啡機(烘焙裝置)製造商董純,一位是移動餐車製造商王乃墩。
他們的反饋,讓人意外。
影響,似乎不太大?
這是怎麼回事兒?
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關稅透過貨代,被暗中消化了。第二,不同市場多元佈局,美國市場不再重要。
下面,我們就一個一個來看。

貨代操作

董純是做咖啡烘焙裝置的。他的產品,撞上了145%的關稅。
什麼概念?一臺價格本來是100美元的機器,成本憑空多出145美元。
他也慌,這美國的生意還怎麼做?
結果,他的銷售直接懟他:老闆,別天天瞎操心,沒啥影響。
沒啥影響?145%的關稅啊!
實際衝擊到底有多大?
董純瞭解到,對他的產品,就是每公斤海運運費增加了1到2美金。
他的一臺商業烘焙裝置,最輕的有150公斤,在美國市場售價大約2700美金。算下來,一臺機器的運費成本增加了大約150美元。“有些時候港口堵塞造成的運費浮動都差不多這個數字了。”
憑藉過去幾年積累的品牌影響和服務口碑,客戶願意承擔這部分增加的成本。
不僅如此,兩週前,董純的團隊在美國參加展會,基本都沒有客戶反饋關於關稅的問題。甚至,同事凌晨給他打電話,催著訂明年的展會位置。
那消失的鉅額關稅,去哪兒了?
被貨運代理們悄悄隱藏了。
能怎麼操作?
第一,將貨物價格報低。
拿董純的烘焙裝置來說,2700美金,按145%的關稅,需要繳將近4000的稅。那把貨價報成200美元呢,只需要繳290,這個稅額,不過就是真實價格的10%多一點兒。原來的高關稅,不就相當於白加了。
第二,“拼櫃”運輸,低稅率帶高稅率。
董純的貨是“拼櫃”出去的。就是一個大集裝箱裡,塞了好多不同賣家的貨,五花八門的。不同的貨,自然稅率有高有低,比如一半的貨物稅率只有25%,另一半貨的則高達125%。那就當裡面裝的全是這個稅率低的貨,或者佔了80%,整體關稅是不是就降低了。相比之下,整櫃貨物資訊清晰,操作空間小得多。
第三,將貨物拆分成小零件報關。
對有的商品,拆成不同零件的綜合稅率,可能低於現有的整體關稅。比如,烘焙裝置稅率145%,會不會零件要低得多,比如,電機10%、外殼5%、控制面板7%,七七八八算下來,可能就40%。
總之,董純將報關和稅務處理交給貨代解決,一套操作下來,依然能給客戶提供接近原價的報價。
甚至,董純認為,這次加稅對那些擁有渠道和操作能力的物流貨代公司來說,反而可能是一個攫取“紅利”的機會。
貨代公司,要是有能力用各種方式“消滅”關稅,讓賣方按原價提供商品,那它完全可以抽5%、10%的費用,相比動輒145%的關稅,這筆費用,不值一提。
海關不管嗎?美國海關當然不傻,但他不可能每個集裝箱都挨個檢查。
這片“灰色地帶”,成了關稅高壓下的一道縫隙。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指望這條路,就能萬事大吉了呢?

價格拆分
王乃墩是造移動餐車的,就是下圖這種,對他來說,至少物理拆分這條路行不通。
他的餐車拆開後,底盤、輪胎等屬於汽車零配件,本身關稅就不低,組合起來的稅率,可能比現在的更高。移動餐車這個類別,目前收50%的關稅。
好在,“拆分”還有另一種方式:價格拆分。這種玩兒法,是將一部分交易價值歸入“服務”項下。
例如,一份總價10萬美元的餐車訂單,可能餐車本身的價格,就是那輪子、玻璃、底盤。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只值3萬,剩下7萬是什麼呢,是定製設計費、專利技術使用費、安裝費等等。
報關時,只有3萬美元的部分收50%關稅,那7萬美元的設計費、專利費,作為服務貿易或智慧財產權,不用繳納高關稅。
這樣一來,關稅基數就被大大降低了。
能行得通嗎?要真有這種好事兒,以前為什麼不幹?
當然,以上這些方法,真要實施,還得當地有關部門“配合”。
你以為特朗普這關稅大棒一揮,美國那邊就鐵板一塊,全都叫好嗎?還真不是。
美國內部自己先“打”起來了。加州帶頭。
加州的能量可不小,全美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4月16日,他們州長直接站出來,要起訴特朗普政府,說這麼加關稅是“違法”,是“濫用權力”。
為什麼加州反應這麼大?因為加州太依賴全球貿易了,全美國最大的進口州,第二大出口州,墨西哥、加拿大、還有中國,都是他們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這關稅一加,美媒稱,能對當地企業和農業生產者造成數億到數十億美元不等的經濟損失。
這不是往自家米缸裡扔炸彈,加州能不急嗎。
而且,不止加州。之後,又有10多個州,提起了訴訟,試圖阻止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實施。
王乃墩說,像加州這樣倚重貿易的州,他們也不想加關稅,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內部分裂,給高關稅撕開了一道裂口。
而外部,似乎也有人在幫忙“拆臺”。

“曲線救國”
王乃墩的英國代理商主動聯絡他,說今天特朗普的所有政策,幾乎都是針對中國。
這事兒,他能幫忙。
對方提出了一個“曲線救國”的方案。利用英美之間的關稅協定——餐車從英國出口美國僅需10%關稅——建議王乃墩先把貨運到英國港口費利克斯託,由他接手處理手續,再轉運美國。
代價是代理商收取約5%的佣金,並且整體運輸週期延長了一個月左右。
總成本15%(10%關稅+5%佣金),相比50%關稅,是一個可以考慮的辦法。
這操作,堪比諜戰片。
那大洋彼岸的美國客戶,他們又是什麼態度?真的就眼睜睜看著價格上漲,或者乾脆不買了?

共克時艱
有客戶覺得,加了50%關稅,那還能有多少利潤,退貨,預付款也不要了。
但也有人覺得,這又不是第一次貿易戰了,先彆著急,觀望一下,讓王乃墩暫時先不要生產,暫停在那裡。
有這樣想法的人還不少。王乃墩發現,沒有出現像特朗普第一次上臺時那種大規模的“退貨潮”。經歷了之前的貿易戰,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了,美國客戶這次相對理性。
對於一些金額較大、定製化的訂單,客戶退了,王乃墩也賣不出去,他們退貨也會損失預付款和利潤,誰也不願意輕易放棄。
客戶跟王乃墩感慨說,就他生活來說,未來成本一定更高,生活品質會下降,對他的生意來說,關稅加了50%,還挺慶幸。
因為如果真的加到100%、200%,那基本上可以說“脫鉤”了。
50%,還能溝通。
溝通,接下來怎麼辦?
實在不行,共同分擔關稅,各承擔25%。他認為可以這麼幹,與客戶共進退。
當然,焦慮依然瀰漫。王乃墩提到,客戶擔心,他正有一批貨在運往美國的途中,大約三週後抵達,到港清關時如果被加徵那50%的關稅,就沒利潤了。
比起沒利潤,部分美國中小企業更怕沒貨賣。阿里國際站採訪了一些外貿人,有做房車遮陽棚的商家說,美國客戶頂著145%的關稅,都要加訂單。他都疑惑,這麼貴還要?但對方說,現在貴點沒關係,他最怕的是貨架上沒貨,沒貨的話,零售的生意說丟就丟。雖然支付了關稅,貨貴了,等別人沒貨的時候,他有貨,那就是一種成功。
在溝通中我能感受到,儘管不確定性始終存在,但王乃墩他們,卻都還能保持著一份淡定和從容。
這種“底氣”,來自哪裡?

美國不再重要
王乃墩坦言,如果這次關稅衝擊發生在一兩年前,他的公司可能難以承受。
那時,美國市場佔他銷售額的75%,設定了3家展廳,美西兩家,美東一家。
但現在,美國市場銷售額的佔比已降至23%。
美國市場可不是萎縮了,它的銷售額還在增加。只是不再是業務重心,公司主動調整了戰略。
過去的貿易戰讓他們認識到,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風險巨大,多元化勢在必行。“特朗普上臺他不會打仗,但是一定會打貿易戰。”
因此,從前年末開始,他們便毅然調轉船頭,從“重倉美國”轉向“重倉歐洲”,並將未來三年的發展重心放在歐洲市場。
英國、義大利、愛爾蘭、西班牙、法國……這些國家,以及增速迅猛的東南亞市場,如馬來西亞、菲律賓,共同構成了新的產品目的地。
董純的情況也類似。作為眾多To B中小賣家的一員,美國市場在其整體業務中佔比不大,通常規模在兩三千萬人民幣以下。
中小企業的優勢在於靈活。美國進不去?那就去別的國家。
董純也在其他國家進行了佈局,如果美國做不下去,他們就把跨境貿易平臺上的廣告和營銷投入,分給其他國家。
這種多元化佈局,不僅分散了風險,也對公司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畢竟,每個國家的產品標準、客戶偏好,不會和美國一摸一樣。
比如,法國移動餐車的需求,可能不像美國喜歡那種寬大的車體、鮮豔的塗裝,當地街道狹窄,就需要設計得小巧玲瓏,顏色也要與周圍建築風格更匹配。還有電路系統、插座標準、營銷策略等等,也都要因地制宜。
那麼,當他們把目光投向歐洲、東南亞時,那些國家的客戶,又怎麼看待這場關稅風波呢?

討厭特朗普,支援中國
董純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海外的客戶,好像更喜歡中國的產品了。他能明顯感覺到,歐洲客戶的支援。
不久前在深圳,董純見了一個在法國還算有點名氣的“富二代”,20多歲,在最近兩年頻繁往返於中法,去溫州、杭州、上海,跑各種供應鏈。
說起關稅這事兒,他情緒非常激烈,說美國怎麼不好,中國怎麼好,歐洲怎麼對中國好。
特別是,法國小夥在當地開了一個展廳,說一定要放一箇中國的品牌,因為本地人喜歡。
一部分歐洲人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感到反感,這種情緒可能轉化為對中國企業的同情乃至支援。
這種微妙的地緣政治情緒,為中國品牌在非美地區的拓展,帶來了一絲意想不到的機遇。
但,要是上面這些路,貨代操作、價格拆分、曲線救國、共同分擔、市場轉向… 都走不通呢?
對那些被關稅徹底“鎖喉”的行業,他們又該怎麼辦?

讓子彈飛一會兒
比如,中國光伏行業,已經長期受美國關稅限制,即使轉從東南亞出口,也會受到美國關稅影響。
這不,美國商務部4月21日宣佈,擬對從東南亞四國進口的太陽能板產品,徵收最高達3521%的反補貼關稅,就是針對中國透過這些國家間接對美出口、並提供跨國補貼的行為。
之前,董純和一個做能源的朋友交流過,對他們影響非常大,可能都不太想公開談這些糟心事兒。
關稅砸下,客戶懵了,他們自己也懵了。
解決方案?沒有。
轉口貿易?目前也不現實。
降價?也不可能。
用他們的話說,解決方案就是:讓子彈飛一會兒。
董純還了解到,一些體量大的企業,目前都是在等。

風暴中的韌性
關稅大棒落下,貿易之路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轟然斷裂。
我們看到這些中小企業,在冷靜地尋找求生的方法。有透過物流渠道的有限空間,規避高關稅,也有共同進退的守望相助,還有“曲線救國”的迂迴策略。
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美國的貿易戰,已有防範。此路不通,就湧向歐洲、東南亞。
他們在壓力下被迫轉型,在絕境中尋找生機。市場多元化、產品國別化、品牌出海,這些原本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的進化,在外部重壓下,被驟然加速了。
正如董純和王乃墩所展現的,中國的生意人,總能在看似無路可走的地方,找到縫隙,然後,生根發芽。
風暴仍在繼續。
但只要還在想辦法,還在行動,還在尋找下一個出口。
那就有希望。
P.S.
哦,對了。
我有一個商業社群“劉潤·進化島”。每天,我都會在島上更新“劉潤日課”,分享我當天最新鮮熱乎的商業收穫。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形式感興趣。歡迎你加入,和我們一起學習。
更多資訊,歡迎你點選下方圖片進行了解。加入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全款。
我在島上,等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彼德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94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