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花花小萌主
“冰糖葫蘆甜又甜,紅紅山楂圓又圓”,你聽過這首童謠嗎?你吃過糖葫蘆嗎?如今,插在草垛上的糖葫蘆變成了大街小巷的拍照景觀。許多年輕人,舉著“1米糖葫蘆”,分享著自己甜蜜的心情。
一米糖葫蘆最早在東北街頭被發現,現在已經擴充套件到全國多個城市和景點,成為網紅小吃。哈爾濱的中央大街、北京的南鑼鼓巷、西安的鐘鼓樓、濟南的芙蓉街,以及上海、浙江等地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據悉,“1米糖葫蘆”製作過程複雜,串著各種各樣的水果,草莓、菠蘿、楊桃、柚子、青提等,大約費時半小時左右,因此,一般都需要提前1小時預定。濟南一家糖葫蘆連鎖品牌店半個月以來,已在線上售出各類“1米糖葫蘆”超15萬單,單價在28.9元到108元不等。
“一米糖葫蘆”開始硬控年輕人,社交媒體上,“一米現象”也頻上熱搜,這股風,是怎麼吹起來的?

圖片來源:網路

除了一米糖葫蘆,還有哪些一米好物?
“一米糖葫蘆”爆火之後,各種一米好物也在商家的奇思妙想下誕生,鮮花、年糕、烤腸,甚至是金條,掀起“一米好物”的消費熱潮。網友們紛紛曬出與“1米好物”的合影,分享購買攻略。
“一米玫瑰”是由十幾朵玫瑰環繞而成,形成一米長的長條狀,然後配以各種蝴蝶結、珍珠等裝飾,單價在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成為年輕人的浪漫寶劍。“一生一世”的寓意,更成為情人表達愛意的熱門選擇。
年糕你吃過,那一米長的年糕呢?將長條年糕一塊一塊的剪下來,澆上紅糖,蘸一蘸黃豆粉,Q彈緊緻,推出以來席捲上海大眾點評榜首,好評無數。
除了以上這些,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烤澱粉腸,也開始了“一米”熱潮;還有用多張小型金鈔或金箔拼接成一米的金條;以及一米超長薯條、一米麵包等,都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美食。
“一米”概念出圈以來,各大商家花樣百出,萬物皆可串。“一米好物”可以說,是在原先物品上的plus版,迎合社交媒體的流量風潮,成為年輕人喜愛的“顯眼包”。

圖片來源:小紅書拼圖

“一米”系列:流量密碼的實踐者
一位研究融媒體發展的專業人士表示,“‘1米好物’爆紅,其實是網際網路經濟與青年文化耦合的產物。”的確,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新奇有趣的事物透過網際網路傳播,往往容易引起現象級的反應。那麼,“1米系列”把握了哪些流量密碼呢?
1.體驗感:超出消費者正常認知的五感體驗
當代年輕人傾向於體驗式消費,即透過參與各種活動、體驗各種產品或服務來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過程的悅己性變得越來越重要。
美國品牌營銷大師馬丁·林斯特龍在《Brand Sense》一書中曾經提出“品牌五感”理論。這個理論主張透過具體的色彩、聲音、氣息、味道和質感來刺激消費者的感官,從而激發他們的購買慾望,甚至影響他們的潛意識購買行為。
在“一米系列”好物中,就有相當豐富的五感體驗:
視覺:主要是色彩、圖形等元素,以一米糖葫蘆為例,其不僅在長度上進行了突破,更在外觀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帶來強烈的視覺體驗。
聽覺:一般是透過廣告語、背景音樂等調動情緒,在“一米系列”中,並沒有很明顯的體現,但糖葫蘆的嘎嘣脆聲音,以及童謠帶來的記憶,還是有一絲聽覺體驗的。
嗅覺:透過香味增強記憶,糖葫蘆聞起來酸甜的感覺,玫瑰花亦有濃郁的香味,心理學之父特里格·恩特曾提出“氣味聯結學習”的理論——在體驗一種氣味之前,氣味本身對我們沒有意義,但當體驗後再結合當時的地點、情境和人、事、物,加上情緒感受依附在其上面,氣味便擁有了內涵。
觸覺:透過產品的質地和重量強化好感,相比於正常的認知,“一米”的觸感成為年輕人買單的關鍵所在。
味覺:是透過產品的口感和味道留住消費者心智,“一米系列”中,一米糖葫蘆、一米年糕、一米烤腸、一米麵包等,之所以食物類的產品居多,也是因為味道能帶來長久的體驗。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一米系列”正是藉助了五感體驗營銷,從視覺的衝擊,到觸感的震撼,再配以嗅覺、味覺、聽覺等的延伸,從而給消費者帶來沉浸式的體驗感。
2.參與感:社交氛圍下的情感互動體驗
年輕人購買了一米糖葫蘆後,第一件事不吃享受美食,而是拿出手機拍照打卡,分享到各大平臺。“一米系列”能夠風靡,還得益於社交媒體的傳播,尤其是年輕人聚集的小紅書,在平臺上,關於“1米糖葫蘆”“1米玫瑰花”“1米金條”的筆記均超1萬篇。還有話題中心微博,#一米長糖葫蘆成情侶秀恩愛頂流#“愛的象徵”走紅社交媒體……
可以說,產品是否有打卡分享的點或者梗,是否能夠成為年輕人的情感表達,決定了年輕人的參與度。就像瑞士捲的出圈,就是能讓廣大網友參與其中,引起二次傳播。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經就夜市經濟對1333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6%的受訪青年在夜間消費中更注重互動性和體驗感,59.0%的受訪青年在進行“夜經濟”消費時,會拍照、拍攝影片並發表至社交媒體平臺來增加參與感。
夜市經濟如此,網紅經濟也是如此,產品能夠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參與的視窗,能讓消費者透過輕鬆互動的方式來滿足好奇心,能透過各大平臺參與討論和分享,才能帶來流量和購買慾。

圖片來源:網路
3.儀式感:捕捉生活中的消費微體驗
儀式感是什麼?是小確幸、是小驚喜,是一切生活中微妙的波瀾。出門手機要充滿電,睡覺前要看一眼手機,秋天要喝第一杯奶茶……儀式感能賦予生活的價值意義,也增強體驗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儀式感能夠刺激年輕人的幸福感,足以讓平凡的日子散發出光芒。
“一米糖葫蘆”橫空出世之時,就成為冬日甜蜜儀式感的首選道具,引得年輕人趨之若鶩。2020年開始流行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2021年的10根烤腸、2022年興起了草莓蛋糕、2023年變成了草莓塔……這其中,都因為賦予了儀式感,而給了年輕人一個消費的“藉口”。
再比如,近年興起的“主題生活月”,年輕人將某個月的空餘時間定為“某某月”,比如“電影月”、“健身月”、“旅遊月”等,不但賦予了節日般的儀式,也成為了新的消費形式。安踏、耐克、阿迪達斯等頭部運動品牌就捕捉到了這種主題儀式感,在“跑步月”中,幫助品牌上半年營收達到337.35億元,同比增長13.8%。

圖片來源:小紅書圖片拼接
4.原生感:文化傳承中的創新故事體驗
近年來,傳統服飾苗繡、蜀錦,透過與時尚設計的結合,煥發出新的潮流魅力,這些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在年輕群體裡破圈而出,是因為它喚醒了年輕人血脈中熟悉的文化元素。同樣的,“一米糖葫蘆”的火爆,不僅是一種商業現象,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它體現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與創新的結合有著濃厚的興趣。
糖葫蘆起源於南宋時期,作為中國傳統小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它製作工藝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糖藝術和手工技藝。“一米糖葫蘆”的出現,讓年輕人能隔空與歷史對話,使得糖葫蘆這種傳統小吃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另外,文化參與的產品,往往有更多的故事性,故事,是消費者精神的引領者和陪伴者。在2021年的時候,淘寶甚至出現過專門賣故事的店鋪。大塚英志的《故事消費論》指出,商品背後的“大敘事”或秩序是商品價值的關鍵。故事消費不僅讓消費者對單個商品或節目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透過重複消費小故事或物品,消費者能夠逐漸理解和參與到整體的大敘事中。這種消費模式不僅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塑造了消費者的身份認同和社會聯絡。

圖片來源:小紅書

把握流量密碼,“一米”好物能否網紅變長紅?
“一米”好物爆紅,是把握了流量密碼,那麼,能否“網紅”變“長紅”呢?未必,目前來說,商家自己也認為,一米糖葫蘆只是個現象級營銷,風吹過就散了。
在網紅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算得上是長紅的,要想讓產品獲得長久的流量,除了體驗感、參與感、儀式感、原生感之外,還需要有精準的定位和情感共鳴,挖掘現象背後的情感元素,將其融入到產品中,比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蘊含了人們對秋天的期待和情感寄託;其次,也需要持續的運營與傳承,將產品儀式固化成一種文化或者情感符號,形成消費者的集體記憶和認同感,一米糖葫蘆的符號可替代性還太強,容易淹沒於競爭洪流之中;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使用者體驗與口碑傳播,要有好的機制來刺激消費者的分享和傳播,比如奶茶界就喜歡用聯名的方式,來刺激消費。

圖片來源:小紅書
“一米好物”用視覺帶領五感體驗,引起消費者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接著憑藉著參與感、儀式感和原生感,刺激消費者分享欲和情感認同,從而硬控年輕人。但“一米好物”想要持續走紅,還需要在產品定位和情感挖掘、持續運營的符號標籤、體驗的口碑傳播等方面下功夫。尤其是,情感表達的獨特性和文化符號的唯一性等,都是決定網紅變長紅的重要因素。
網紅的風易吹也易散,“一米好物”的風能吹多久,市場和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