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大衛·德克萊默(David De Cremer)和馬克·埃斯波西託(Mark Esposito)
-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摘編自《AI領導課:企業數智化轉型的9項關鍵行動》(人民郵電出版社),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最新調查顯示,96%的企業高管期待人工智慧提升員工效率。這個資料背後,折射出商業世界把人看作“AI加持的資源”的刻板思維。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和把勞動力視為生產要素的傳統觀念一脈相承——用最低成本創造最大產出。AI的引入確實能帶來萬億級GDP增長,但硬幣的另一面是:財富可能更多流向資本方,加劇貧富分化。更緊迫的是,AI的快速普及可能導致短期失業潮,需要鉅額的再培訓投入才能維持經濟穩定。這種變革影響的不僅僅是企業個體,更會重塑全球產業鏈格局。
當AI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領導者們將面臨三重挑戰:既要推動經濟增長,又要確保公平分配,還要維繫社會凝聚力。這之間的矛盾讓越來越多人開始爭論:在機器主導的未來世界裡,人的價值究竟何在?問題的核心,其實並不在於技術的邊界,而在於人的潛能有多大。
儘管AI常被塑造成人類智慧的對手,但我們需要清楚地意識到:這反倒是一個人類重新認識自我的絕佳契機。但實現這個願景需要根本性的思維轉變——不再把人看作效率至上的“完成任務的工具人”,而是具備成長性、創造力和深層情感聯結的生命體。我們甚至認為,如果企業拒絕這種思維轉變,濫用AI反而會降低員工效能,因為人的成長的空間被剝奪了。
突破效率
至上的思維陷阱
歷史上,技術進步總被框在“效率提升”的標尺裡。單位時間產出、錯誤率下降這些指標固然重要,但長期的效率至上論卻讓我們對人類潛能的認知越來越狹隘。在這種思維框架下,人越來越像精準執行指令的機器部件。隨著AI能力突飛猛進,那些難以量化的人類特質(創造力、同理心、適應力等)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
所以,有必要建立起一個包含人性特質在內的新評價體系,但這談何容易!AI擅長處理重複性工作,反而加劇了人機對比的焦慮。但關鍵在於:AI不該是競爭對手,而應是人類官能的延伸。這需要從根本上轉變思維方式,不能僅僅用機械的、片面的方式來衡量人的價值。
借AI之機
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事實上,AI非但不會削弱人的價值,反而能助力人類新的躍進。企業需要思考的不該是“用AI替代什麼”,而是“用AI放大什麼”。這種轉變要求重構組織架構和評價標準:除了效率指標,更要建立衡量員工幸福感、人際互動質量、創造性解決問題深度的體系。
重點培育人類獨有的優勢:情商、道德判斷力、適應力。這樣做可以創造AI與員工之間的共生關係,雙方相互補充。這種方法不僅最大化了AI的潛力,還營造了一個更令人滿意、更可持續的工作環境。就像醫療AI讓醫生從繁重的資料收集中解放,專注於建立醫患信任、提供情感支援、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這不是簡單的效率提升,而是讓“醫者仁心”真正落地——醫生能培養更深厚的共情力與直覺,把患者當作有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來理解。AI在此不是取代醫生的工作,而是放大醫者的慈悲能量。同理,教育AI能根據學生特點調整教學方案,讓教師專注啟迪智慧、培養學習熱情7。這些例子所暢想的未來圖景中,AI將成為深化人際聯結的催化劑。
長遠佈局:
構建人機共生生態
想實現這個願景需要超越短期利益,需要我們重點考慮並佈局三大方向:
1. 以人為中心的AI設計:開發增強而非限制人類價值的智慧工具。就像直覺化的設計介面,應該放大而非替代人的優勢。當AI設計以人為中心,就能釋放前所未有的創新勢能。
2. 終身學習機制:建立與AI共同進化的培養體系。企業要支援員工持續成長,把AI當作學習夥伴而非競爭對手。這種共生關係能深化人類的適應智慧。
3. 革新領導文化:領導者要倡導“AI是助力人類提升潛能工具”的願景。培育重視創造力、抗挫力、情商的組織文化——這些特質AI可以增強卻無法複製。當領導層把AI視為人類潛能拓展的催化劑時,就能營造讓人全面綻放的新生態。
讓AI 照亮人類進化之路
未來屬於那些把AI視為“人類繁榮盟友”的組織。我們需要超越“被替代”的恐懼,重新理解技術的本質。當戰略性地將AI融入人類體驗,我們不會變得更像機器,反而能深化人性特質——更善解人意,更具創造力,更懂得生命的意義。在這種正規化下,AI將成為照見人性光輝的明鏡,幫助我們探索潛能的邊界。
這條進化之路註定充滿挑戰,需要長期主義視野、人性化設計的堅持、重視多維成長的文化培育。但回報也將超乎想象——在AI增強的世界裡,關鍵不在於機器能否超越人類思維,而在於人類如何重新認知自我。若能智慧地推進這場融合,我們或許正在為人類文明書寫新的篇章。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