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直播👇每週分享全球資產行情
大家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說法,人民幣早晚要取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畢竟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這種觀點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甚廣,甚至某些專家學者也會在公開場合附和幾句。
但如果我們拋開民族情緒和宏大敘事,單純從國際貿易的基本規則切入,就會發現這個命題背後存在一個無法迴避的邏輯死結。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時,美元與黃金脫鉤反而成就了其霸主地位。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藏著貨幣國際化的底層邏輯——全球貿易體系需要一種能夠自由流動的硬通貨。
美國透過長期維持貿易逆差,讓美元像血液一樣滲透到世界經濟每個毛細血管。
與之相反的是中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特殊身份,本質上是個巨大的貨幣黑洞,換回的不是等值的人民幣而是美元外匯。
這種單向的貨幣流動模式,導致人民幣始終被困在境內金融系統裡。
2024年中國貿易順差達到9921億美元,相當於每天有27億美元淨流入,這種結構性特徵註定人民幣難以突破地理邊界。
這就像讓一個天天在賭場贏錢的賭神當荷官,你左手收走賭客的籌碼,右手還想讓人家用你印的塑膠片繼續下注,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貿易順差越大,國際化程序就越緩慢。
有人提出可以透過對外貸款輸出人民幣,這樣對方就可以用人民幣和我們交易了,相當於人民幣國際化。
這個設想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確有實踐。
截止到2024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簽訂的本幣互換協議規模超過6.5萬億元。
但這種操作本質上是在製造新的特里芬難題:如果債務國最終無法償還,豁免債務等於變相補貼;如果嚴格追討債務,又可能引發地緣政治危機。
斯里蘭卡漢班託塔港的債務陷阱爭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還款延期,都是這種困境的現實註腳。
更關鍵的是,貸款形成的人民幣存量遠不足以支撐全球貿易需求,就像試圖用消防水管給太平洋注水。
看看美元怎麼上位的,那叫一個陽謀。
二戰後的歐洲窮得揭不開鍋,美國直接把130億美元(現在值1500億美元)拍在桌上:“拿去花,記得用美元。”
這就好比你在燒烤攤猛請全場喝酒,喝嗨了大家自然用你的代金券。
反觀咱們,儲蓄率卡在45%下不來,老百姓存錢防老的焦慮刻在基因裡,國庫裡攢著3萬億美元外匯捨不得花。
這種戰略需要本國承受長期資本賬戶逆差,對於儲蓄率高達45%的中國經濟結構而言,無異於讓沙漠主動蒸發自己的水分。
現在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維持在27%左右,這種實體經濟優勢反而成為貨幣國際化的枷鎖。
咱們的製造業越牛,人民幣越出不去。國內外貿公司賺了外匯,轉頭就去銀行換成人民幣發工資。
這場景就像個死迴圈:造的商品把美元吸進來,人民幣被牢牢鎖在國境線裡。
更棘手的是,國內金融市場開放度與貨幣國際化要求存在天然衝突,資本賬戶管制就像防洪堤壩,既擋住了外部風險,也阻斷了人民幣外溢的通道。
所以說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阻礙並不是什麼美國的霸權主義,或者說人民幣國際化還沒到需要美國動用霸權的力量來干涉,單世界工廠的臺子,就已經給自己設定了足夠的限制。
想當初歐元上臺,試圖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這麼多年了,歐元的地位總比人民幣高一點吧,歐元美元依然和平共處,並沒有出現激烈的矛盾。
因此很多事情並沒有那麼多陰謀論,也沒什麼太複雜的原因,就看你到底需要哪個,既要還要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你看,之前牛肉貿易逆差,然後一些官媒就在那邊嚷嚷“對我國牛肉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這種就很無語。
那麼這局怎麼破?
也不難,要麼學美國當散財童子,要麼繼續悶聲發財。
要我說,咱不如把功夫花在人民幣能自由兌換上,先讓老百姓能方便買港股、炒美股。
什麼時候東京的居酒屋能用支付寶給山西礦老闆放貸,曼哈頓中介拿著人民幣賣豪宅,那才叫真國際化。
當然了,如果自由兌換了,又會引申出資金跑路的問題,反正各種矛盾糾纏在一起,真的挺難。
⬇️歡迎新增我的工作微信,粉絲群限時免費進,獲取全球最新資訊分析。

S叔,十年全球資產投資人,定居香港;預約直播,每週分享全球資產;關注我,開啟全球投資視野;
預約直播👇每週分享全球資產行情
關注我👇開啟全球投資視野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設為星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