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產高階醫療裝置的攻堅圖譜上,內窺鏡領域呈現鮮明的“雙軌分化”格局:硬鏡賽道國產化率突破51%[1],而軟鏡國產化率仍不足29%[2]——這片技術壁壘高築的“深水區”,折射出軟鏡國產化的四重挑戰:
一是產業化的代差,國產軟鏡起步較日本晚40年,需跨越長期技術積累的斷層;二是產品端的微型化極限,狹窄腔體內需整合複雜光學系統,對精密製造與微組裝技術提出超常要求,無異於螺獅殼裡做道場;三是需求端的臨床耦合度,軟鏡兼具診療與治療屬性,其功能開發、效能提升等需與術者深度磨合實現迭代;四是軟鏡應用場景、功能、結構的複雜度均高於硬鏡,且對可靠性和操作性要求頗高。
當CMOS替代CCD的技術紅利逐漸消退,面對國際巨頭以百年生態構築的專利高牆,國產品牌如何在系統架構層實現原創突破?……成立僅兩年的青藍集創,以全球首個軟硬鏡同步成像平臺Cindigo Ori®及核心鏡種給出破局方案——其創新價值不僅在於4K軟硬雙鏡同步成像的突破,更直擊臨床協同痛點,重構多鏡種聯合手術的空間與效率邏輯。

醫生正在使用Cindigo Ori®觀察動物活體
01
多鏡同步平臺、高位深原生4K、電子助力技術,打造高效能智慧內鏡標杆
談及多鏡同步平臺的研發初衷,青藍集創創始人陳雲亮表示,隨著雙鏡聯合術式臨床普及,傳統模式需配置兩套獨立裝置,存在空間佔用大、成本高昂等問題。尤其內鏡中心常面臨消化、外科、呼吸、泌尿等多科室輪轉場景,裝置調配效率低下且運維壓力突出。
對此,青藍集創創新研發多鏡同步平臺,透過主機共享機制實現各科室僅需配置適配鏡體即可靈活呼叫,顯著提升裝置利用率,降低醫院採購及運維成本,最終達成臨床技術創新與運營效益提升的協同最佳化。

多鏡同步平臺Cindigo Ori®
2025年4月,青藍集創自主研發的全鏈路4K通用內窺鏡系統Cindigo Ori®正式獲批上市(川械注準20252060047)。為行業首創的多鏡同步平臺,該產品支援適配消化鏡、超聲內鏡、十二指腸鏡、支氣管鏡、鼻咽喉鏡、電子腹腔鏡等全系內鏡,既滿足國內大型公立醫院多鏡聯合手術的需求,又契合基層醫院對高效、多功能裝置的需求。其核心優勢體現在三大技術創新:
多鏡同步成像平臺:Ori主機平臺支援4K軟鏡和4K硬鏡同時成像,最高支援4晶片3D4K熒光腹腔鏡,滿足雙鏡聯合的臨床需求。透過主機共享機制,各科室僅需配置適配鏡體即可靈活呼叫,實現一機多用,節省空間並提升裝置利用率,助力醫院精細化管理。

高位深原生4K技術:青藍集創從感測器採集、內部處理到輸出均為原生4K,且畫素深度達4K 12位元,相較其他2K 8位元或4K 8位元方案,資料量達到其1.5倍-6倍,影像質量達到PQ(Perceptual Quantizer)HDR 標準。其臨床意義在於,傳統內鏡多為32寸顯示器放在兩米左右觀察,Cindigo Ori系統推薦採用55寸顯示器在1.5米距離清晰觀察,在解析度較傳統內鏡提升20%以上的同時,提供了2倍以上的視角放大率,進而顯著提高了病灶識別特異性與敏感性,為精準診療提供可靠支援。

智慧化系統:青藍集創所推出的內鏡系統已經具備狀態感知技術及線上學習(OTA 升級),並在下一步進一步支援具有主動操控技術的鏡體。其中,主動操控技術突破傳統軟鏡純機械手輪操作模式,在保留原有結構基礎上,整合電機助力與力反饋系統,基於影像及狀態感知自主完成彎曲動作,減輕醫生長時間精細操作負擔;狀態和場景感知技術則能即時反饋內鏡狀態與環境資訊,提升手術安全性;線上學習(OTA升級)透過遠端升級持續最佳化功能,實現不斷進化的內鏡系統。更有可能透過狀態感知結合OTA功能,變被動響應式服務為主動支援式服務,極大提高客戶的體驗感。

此外,Cindigo Ori®的也有頗多充滿巧思的設計。例如傳統內鏡介面存在鬆緊不適配、易訊號中斷的問題,青藍集創借鑑汽車電吸門概念,經三次迭代,實現輕觸自動咬合、按鍵彈出的穩定連線。同時,傳統訊號傳輸方案在耐受性方面存在缺陷,如電介面易腐蝕、光介面易碎等。青藍集創引入毫米波近場無線通訊技術,實現無接觸、高耐受性傳輸,解決洗消耐受性難題。
02
從裝置銷售到主動式服務轉型
除裝置外,青藍集創也十分重視高質量服務的持續輸出。陳雲亮認為:“內鏡市場與汽車行業類似,核心價值不僅在於裝置銷售,更在於提供高質量的持續服務。”
他指出,當前醫院裝置維護普遍處於被動響應模式,僅在故障發生後才聯絡維修。為此,青藍集創依託裝置搭載的狀態感知、主動補償及聯網學習能力,使得構建主動支援式服務體系成為可能。裝置透過內建感測器提前感知潛在問題,並在使用者許可時上報維護預警,促使服務團隊提前主動介入保養,從而變被動響應維護為主動支援維護,有效降低裝置故障率並延長使用壽命。
在產品線佈局上,青藍集創已形成外科、消化科、呼吸科三大核心管線,同時規劃向泌尿、骨科、耳鼻喉科等領域拓展,致力於構建覆蓋多科室的全場景高效能智慧內鏡解決方案體系。縱向技術延伸方面,公司正在推進可同時實現 3D、4K 和熒光成像的 4 晶片三合一產品動物臨床驗證,並在開展數字超聲技術在體內超聲成像等前沿領域應用研究。
談及是否會面對國際大廠也做多鏡同步平臺的壓力,陳雲亮認為,奧林巴斯與Karl Storz的技術路徑差異恰恰印證了跨體系整合的難度。作為軟鏡領域全球霸主,奧林巴斯的硬鏡技術依賴跨國併購的商業行為,但跨體系整合存在較高壁壘,導致開發效率受限;Karl Storz公司深耕硬鏡領域半個世紀,雖也有拓展軟鏡產品線,但市場滲透率不及奧林巴斯。
反觀中國市場,儘管國產內鏡起步較晚,基礎材料與裝配工藝積累薄弱,但臨床需求迭代速度遠超歐美,倒逼企業必須建立“研發-臨床-迭代”的快速響應機制。青藍集創透過高位深原生4K技術、原生4K光學放大成像技術、數字超聲技術、光纖衰減和主動補償、彎曲疲勞感知及主動補償、電子助力及力反饋技術等系列技術的創新,既保證與現有的主流軟硬鏡體相容,又支援未來技術升級。
儘管國際巨頭們擁有技術沉澱和強大的開發能力,但其體制慣性使得裝置介面改造可能引發相容性問題,甚至導致新舊鏡體無法通用。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的技術敏捷性正成為破局關鍵。青藍集創已經證明:國產高階內窺鏡的星辰大海,始於自主定義技術標準。

參考資料:
[1]《中國硬鏡市場分析及全球專利技術發展圖譜報告(2024)》,醫知橋、醫裝數勝
[2]《2025-2031年中國軟式內窺鏡行業市場全景監測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