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大幹一場

1 20 日上午九點半,凜冽的寒風如同一頭咆哮的巨獸,在華盛頓的大街小巷肆虐。
美國國會大廈的圓形大廳內,卻燈光璀璨,暖意融融,一場權力交接的盛大儀式,正在進行。
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監誓下,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47任總統。
長達半個小時的就職演說,充斥著“偉大”“黃金時代”“再次繁榮”“再次獲得尊重”等辭藻,為全體美國人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壯麗的未來畫卷。
2017年就職演說中苦大仇深地說要“排幹沼澤”、與“深層政府”開戰不同,這次特朗普的就職演說相對輕鬆,重點放在了操作細節方面介紹自己施政的重點方向(而且大都是差不多能搞定的方向)。
顯然,經過四年“閉關修煉”,特朗普更成熟了。
沒法不成熟啊,畢竟都是死過一次的人了。
看來,特朗普這次王者歸來,一定會大幹一場。
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到底說了什麼?
概括來說,特朗普欲揚先抑,描繪了“一個激進且腐敗的體制從我們的公民手中攫取權力和財富,而我們社會的支柱卻破碎不堪,似乎完全失修”的悲慘場景,然後又宣佈自己會採取多項相關措施,讓“美國的黃金時代從現在開始”。
什麼措施呢?大概可以歸納為7條。
1.南部邊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並派遣軍隊抵禦所謂非法移民“災難性入侵”;
2.進入國家能源緊急狀態,加大傳統能源開採,結束拜登政府“綠色新政”,撤銷電動車優惠政策以拯救美國傳統汽車工業;
3.建立對外稅務局,對外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
4.美國政府將只承認男女兩個性別;
5.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
6.將擴張美國領土,把美國國旗插上新的地平線;
7.將把美國宇航員送往火星。
看起來,這些措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但如果我們仔細琢磨,就會發現有三條主線貫穿其中:
搞錢、搞地、搞意識形態。
搞錢,這個不用說,畢竟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資料,2025財年(從2024101日起算)迄今,赤字已經達到了7110億美元,也就是說,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背上了7000億美元的債。
老拜登,你可真狠啊!
所以,搞錢,自然是特朗普的首要大事。
那麼問題來了,錢從哪來?
別忘了,特朗普還指望減稅來刺激經濟呢。
根據特朗普此前公佈的“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計劃”,美國企業所得稅將從21%降到15%,個人所得稅也有一系列調整,每個家庭可以獲得900美元-61090美元不等的稅收減免,給老百姓減壓。
企業的錢多了,就有更多資金可以用於研發、擴張、給員工漲工資,甚至吸引海外的企業把總部遷回美國,增加美國就業崗位。而工作的人多了,個人的錢多了,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消費、願意投資,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然而,任何政策都有代價,稅是減了,政府的錢不就少了麼?現在財政赤字本來就大,再減稅,那政府還運轉不運轉了?
所以,特朗普就必須從別處搞錢。
而現在以美國的現狀,能在超級短的投資週期內實現超成本回報的,可能也就只有傳統能源產業了。
所以特朗普宣佈,“鑽吧,寶貝,鑽吧”(drillbabydrill),表達自己將“大力發展石油鑽探”的決心。
“鑽吧,寶貝,鑽吧”雖然有點黃段子的意思,但卻是特朗普一直掛在嘴上的口號,因為拜登的環保政策,美國有相當多的地區被拜登下達行政法令,禁止在美國沿海水域進行新的海上石油和天然氣鑽探專案。
也就是說,美國的石油產業,其實是被壓制的。
而特朗普上臺之後,必然要徹底開放美國陸地和海域的石油鑽探,一方面透過石油增產來降低油價,進而降低通脹,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石油貿易中獲取更多的財政資金。
用特朗普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將再次成為一個富有的國家,而腳下的液態黃金將幫助實現這一目標。”
除此之外,關稅也是特朗普彌補財政虧空的重要一環。
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提到:“我們將把偉大總統威廉·麥金利的名字重新掛在麥金利山上,它應該在那裡,也屬於那裡。麥金利總統透過關稅和才幹使我們的國家變得非常富有。”
麥金利是何許人也?他是美國第25任總統,也是特朗普的偶像。
1896年麥金利上臺的時候,美國經濟蕭條,為了擺脫困境,麥金利揮舞《麥金利關稅法案》,將關稅稅率平均提高50%,尤其對英國主要出口物資,如上等毛織品、棉花、麻布、呢絨、鋼鐵、玻璃等,規定了特別高的關稅。
同時,麥金利對美國企業大規模減稅,鼓勵企業主擴大再生產,吸引各種產業流向美國。
最終,《麥金利關稅法案》實施的23年中,美國經濟有如脫胎換骨,迎來全面的復甦繁榮,美國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工業品生產佔到了全世界的36%,而過去的世界工廠英國的佔比則從32%下降至14%
所以,特朗普對麥金利推崇備至,特朗普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一直附和說:“在一戰前,也即125年前,那時我們沒有所得稅(收入稅),就靠關稅來維持政府運營。但是,政府來自關稅的錢,多到無法計算,不得不召集最偉大的商人商議怎麼花掉這些錢。”
特朗普認為只要學習麥金利,就能輕鬆實現MAGA,所以這次要成立“對外稅務局”,還要對加拿大、墨西哥徵收關稅,來保證自己減稅計劃的實施。
對此,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說得很直白:“徵收所有的關稅、稅金和收入。這將使來源於外國的大量資金流入我們的財政庫。”
有意思的是,雖然在就任前特朗普一會說對中國加徵60%的關稅,一會說對中國加徵200%的關稅,但無論是就職演說時還是就任後簽署行政令時,都沒有提中國關稅的事,而只是說就貿易慣例和貨幣政策對中國展開調查。
為什麼?因為美國社會離不開中國製造。
過去幾十年,中國企業用無比痛苦的內卷式競爭,生產出了一件件物美價廉的商品,不僅成為全球消費市場的“價格穩定器”,也造就了美國人的舒適生活,讓美國人拿著匯率折算後遠超中國人工資的薪水,卻享受著和中國價格差不多或者略高的商品,生活樂無邊。
但如果特朗普增加了關稅,在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度並沒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下,關稅成本就會直接轉嫁到普通美國消費者身上,推高美國通脹。
而這,是和特朗普降通脹的大目標背道而馳的。
現在特朗普就是處於這樣的一個走鋼絲狀態,壓通脹就不能加太多關稅,但這樣製造業就難以迴流。而加關稅的話通脹又會爆表,老百姓日子更難過,特別是支援特朗普的底層。
特朗普之所以選擇對加拿大、墨西哥商品馬上加關稅,因為加拿大和墨西哥產品不足以影響美國消費品格局。而中國不一樣,貿然加關稅,影響面實在是太大了。
而對中國先不加關稅,先調查,顯然是想和中國討價還價一陣,撈點好處再說。
那麼問題來了,從加拿大、墨西哥收的關稅,彌補財政虧空也不夠啊!
那就只能使出第二招:拿地。
不愧是幹房地產出身的總統啊,拿地都成了本能了。
我們可以看一下,特朗普想要的格陵蘭、加拿大,以及墨西哥灣,都有一個特點:
都是資源型土地。
格陵蘭雖然苦寒,但總面積卻達到216.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分之一個美國。
地方大了就是好,格陵蘭島礦產資源異常豐富,島內和相關海域有高達900億桶原油儲量,以及1600多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
這是啥概念呢?美國這麼發達的石油產業,石油儲量也不過688億桶,天然氣(含頁岩氣)儲量482萬億立方英尺。一個格陵蘭,相當於差不多倆美國!
更不要說格陵蘭還有儲量很高的銅、鎳、鈦、鐵、金等金屬礦石資源以及佔世界四分之一的稀土資源。
加拿大的情況也差不多,各種自然稟賦相當於“老天爺追著餵飯吃”,鎳、鋅、鉑、石棉的產量居世界首位。鈾、金、鎘、鉍、石膏居世界第二位。銅、鐵、鉛、鉀、硫黃、鈷、鉻、鉬等產量豐富。
至於特朗普最喜歡的石油和天然氣,加拿大更是不缺,已探明石油儲量達1630億桶,位列世界第四,天然氣儲量是1093萬億立方英尺,也比美國要多。
還有墨西哥灣,這地方更是石油聚寶盆,其儲量之巨遠超陸地油田,佔全球深水油氣儲量的四分之一,光一個坎塔雷爾油田,儲油量就在150億到200億桶之間!
目前,雖然墨西哥灣一部分油田是美國在開採,但墨西哥也佔了不小份額,特朗普說要把墨西哥灣改成美國灣,絕不是改個名字那麼簡單,很可能是要吞併整個墨西哥灣的石油資源。
有人可能要問了,特朗普要那麼多石油資源,能開採得過來嗎?
其實吧,重點不在於開採,而是在於政府拍賣開採權。透過拍賣的收益,來作為財政的新財源,這可能算是美國特色的土地財政了。
更關鍵的是,這些資源獲得的成本幾乎為零,特朗普動動嘴皮子就能要得到,這相當於老天送給特朗普一個“固定資產包”,有了這個資產包,別說支援財政運轉了,就連解決越來越多的美國國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最後,看看特朗普的意識形態大旗。
相比搞錢和拿地,特朗普還宣佈或透過行政令明確了很多事情。
比如退出《巴黎協定》。
比如讓軍隊驅逐非法移民。
比如終止“出生公民權”(非法移民生的孩子不再擁有美國國籍)。
比如大開殺戒,死刑不再是禁忌。
比如只承認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別。
比如,美國宇航員在火星上插上星條旗。
等等。
透過這些措施的表象我們就會發現,本質上,特朗普是在將自己的權力,轉變為一種“意識形態革命”,用保守主義、傳統主義、種族主義,來取代左翼、自由派、進步主義、“白左”思潮。
為啥特朗普要搞這一套?
一方面是“撥亂反正”。
過去這些年,以民主黨為首的進步派,透過一系列“多樣性、公平和包容”(DEI)政策,身份政治已經將愛國主義解構了,讓美國陷入了嚴重的內部撕裂,除了反華問題,已經沒有什麼法案能順順利利通過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美國很難聚集足夠的政治力量,獲得政治支援來透過政策來發展國家。
很簡單的道理,當美國人為要不要給黑人零元購免罪爭吵,為墮胎權爭吵,為LGBT能不能上女廁所爭吵的時候,中國在幹嘛?在發展啊!
所以特朗普一錘定音:都特麼別吵了!要以保守主義作為美國統一意識形態,統一思想,發展才是硬道理,全力應對中國的競爭!
另一方面是穩固自己的統治。
無論反移民,還是減稅,再或是反LGBT,說白了,都是在努力討好構成美國國本的——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群體,這個群體是美國締造者,也是美國保守主義的天然票倉。
特朗普執行的一系列施政措施,毫無疑問都是得罪人的,也必然會面臨很多掣肘,如果特朗普不想身死政消,那就必須死死抓住自己的基本盤,並用“美國再次偉大”來畫餅,不斷擴大自己的支持者群體,幫助自己坐穩總統寶座,保證自己政策的順利實施。
這麼來看,特朗普似乎是在玩真的,他搞錢、搞地、搞意識形態,最終目的,就是徹底改造美國,改變美國的政治,改變美國的社會,改變美國的外交,最終讓美國再次偉大。
如果他真的能搞定一切的話。
那麼,特朗普2.0時代,會給世界帶來什麼呢?
首先,大家關心的自然是俄烏停戰問題。
特朗對烏克蘭的態度不是秘密,他一直主張俄烏雙方將能夠走到一起,透過談判達成停戰協議。
但是,這並不是特朗普的真實意圖。
或者說,俄烏停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歐洲。
為什麼特朗普希望烏克蘭停戰?說白了,特朗普認為俄烏戰爭對美國來說是一個賠本的買賣,三年俄烏戰爭已經證明,透過現在這種泥潭式的戰爭,難以削弱俄羅斯,也沒法取得決定性勝利,反而需要不斷消耗美國的資源。
但是,停戰哪有那麼容易?
一方面的阻礙在俄羅斯,東烏四州已經公投入俄了,就算停戰,俄羅斯也不會把佔領的土地讓出來。而這一點,烏克蘭絕不會接受。
另一方面的阻礙在歐洲。打了三年,給了這麼多援助,支付了那麼多昂貴的能源,跑掉了那麼多工業,現在停火了,等於是歐洲為烏克蘭的戰爭買單卻一無所獲,自然不答應。
那麼特朗普就可以利用這種矛盾,來做文章。
202412月舉行的北約外長會議上,部分北約歐洲成員國考慮將各自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目前規定的2%提高至3%,顯然是準備提前討好特朗普。
然而,特朗普對此並不滿意,而是要求北約成員國將現有標準提高足足一倍以上,達到GDP5%
如果北約成員國不答應,美國就退出北約,留下北約獨扛俄羅斯。“他們不掏錢的話,美國不保衛他們。普京要對他們幹什麼的話,隨意。”
以歐洲各國軍備廢弛的狀態,自然是不願獨自面對俄羅斯鋒芒的,屆時特朗普就可以施壓歐洲:
漲軍費和停戰,你們選哪個?
所以,俄烏戰爭不會在24小時內結束,甚至難以在短期內結束,最終情況,可能要看特朗普和歐洲各國的撕扯情況了。
除了停戰,特朗普還有很多事情可以拿捏歐洲。
比如特朗普追求製造業迴流,收割中國難度太大,轉過頭來看看,似乎歐洲也是個不錯的目標?反正歐洲工業已經外逃到美國不少了。
再比如,特朗普想增產石油和天然氣創收,但市場從何而來?還是歐洲。
上個月,特朗普就宣佈:“我告訴歐盟,他們必須透過大規模購買我們的石油和天然氣來彌補他們對美國的巨大赤字。否則,就是關稅!!!”
再聯絡到烏克蘭關停了從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歐洲徹底告別了“俄羅斯天然氣時代”,那麼未來,一些改頭換面的俄油可能也無法運到歐洲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石油和美國天然氣。
不要小看歐洲,歐洲再怎麼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每年能源消耗價值5000億美元,特朗普顯然已經盯上了這一塊蛋糕了。
也許歐洲之前認為自己可以和美國共進午餐,可現實是,歐洲,只是特朗普餐桌上的一道菜罷了。
目前,德國反對黨基民盟主席梅爾茨正在串聯,號召不想被美國欺壓的,現在就要團結起來。
所以,特朗普的強硬,可能反而是歐洲團結的一次機遇也說不定。
再看看中東。
按照很多人的判斷(特別是以色列右翼),鐵桿“猶太之友”特朗普上臺後,一定不會像拜登那樣對以色列約束那麼多,以色列就可以放開手腳,犁庭掃穴,徹底把哈馬斯消滅,甚至幫忙消滅伊朗這個哈馬斯金主,一仗打出百年和平。
然而萬萬沒想到,119日,特朗普就職前一天,巴以雙方停火了!
停火協議的達成,特朗普任命的中東問題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功不可沒,他111日飛到以色列,115日停火協議就達成了。
為啥以色列和哈馬斯撕逼了幾個月也沒搞定談判,威特科夫一去就搞定了?
就因為他是商人出身,他不扯那些是非曲直的彎彎繞繞,直接對內塔尼亞胡說,“如果以色列不聽話拒絕停戰協議,特朗普上任後將用對付哈馬斯的辦法對付以色列。”
於是,停戰協議就通過了。美國的阿裔美國人,真的沒白投特朗普的票啊!
為啥猶太之友特朗普,這次沒幫以色列呢?
其實主要還是特朗普的中東戰略佈局在起作用。
上一任期,特朗普促成阿聯酋和以色列建交,並簽署了《亞伯拉罕協議》,還想推動小薩勒曼承認以色列,目標顯然是想推動一個海合會國家和以色列組成的聯盟,共抗伊朗的“抵抗之弧”,實現中東平衡。
但問題在於,現在呢?
哈馬斯橫切一刀,打亂了特朗普的戰略佈局,以色列趁此機會把周邊的敘利亞、黎巴嫩都打了,把抵抗之弧拆了個七零八落,雖然解氣了,但並不符合美國利益。
咱們試想一下,如果以色列徹底打垮了抵抗之弧,那沙特在中東也就沒了威脅,沙特還會聽美國的麼?
當以色列瘋狂的時候,特朗普就要按一下。
所以在特朗普的這一任期內,中東問題的重點,已經不是伊朗了,反正伊朗已經慫了,打不打,都區別不大。
相反,特朗普的中東戰略重點,會從伊朗轉到敘利亞,畢竟土耳其支援的HTS和國民軍正和美國人支援的庫爾德人大打出手,考慮到上個月底土耳其剛剛和以色列斷交,恐怕未來中東這盤棋,是美國和土耳其當棋手了。
最後,就是東亞了。
東亞其實乏善可陳,因為在特朗普的外交戰略中,日美、日韓關係從來都不是最高優先順序。
這一點,從特朗普邀請觀禮的物件,就能看得出來。
對中國,邀請的是“國字”領導人。
對日韓呢?邀請的只是外長級官員。
為啥?因為特朗普的外交風格,頗有“圈子文化”的特色,無論是安倍還是文在寅,都算是他認為與自己有深厚聯絡的盟友。
比如安倍,安倍和特朗普的私下關係非常不錯,雖然安倍是個心眼子很多的人,但的的確確非常細緻,天天都要寫日記。根據安倍出版的回憶錄,裡面說,特朗普很喜歡經常給他打電話,一打就是一個小時。
聊什麼呢?大概聊幾分鐘國家大事,剩下的時間都在扯淡,比如哪裡的高爾夫球場好啊,比如特蕾莎梅哭了啊,比如默克爾怎麼老是去找普京,倆人是不是有私情啊之類的。
所以,安倍可能是和特朗普私人關係最好的一個外國領導人。
可是石破茂呢?特朗普當選後,石破茂眼巴巴地爭取到了給特朗普通電話的機會,但說了五分鐘特朗普就把電話給掛了,比尹錫悅的12分鐘還短,搞得石破茂很傷心。
在特朗普看來,無論是牢房裡的尹錫悅,還是石破茂,都不具備足夠的交情。再加上日韓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並未發生根本變化,所以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日韓怎麼辦呢?從最近的一系列跡象就能看得出來。
石破茂邀請解放軍東部戰區代表團訪問日本,這是中日武裝力量交流凍結數年後的首次訪問,對華緩和的姿態做得非常足。
韓國方面,20241230日,新任駐韓國大使戴兵向韓國外交部儀典長金泰珍遞交國書副本,並會見韓國外交部第一次官金烘均。
要知道,中國駐韓大使已經空缺半年,突然續上,你品,你細品?
顯然,日韓都在找退路了。
當然,中國人最關心的,還是特朗普的對華態度。
此前,特朗普邀請中國領導人參加就職典禮,沒有第一時間加中國的關稅,與中國領導人通電話,還表示自己要在100天內訪華等等,都讓很多中國人覺得,特朗普也許“成熟”了,不會與中國為敵了。
但事實是如此嗎?
並不是。
115日,美國國會搞了一個聽證會,主要是對特朗普提名的多名政府高官進行確認。
這個聽證會國內報道的比較少,但考慮到聽證要求不能撒謊,所以倒是一個觀察特朗普內閣成員對華態度的好機會。
比如國務卿盧比奧,在聽證會上提出:“中國是美國有史以來面對的最強大、最危險、和我們能力近乎相當的對手,是透過欺騙獲得了超級大國的地位,這犧牲了美國的利益。”
還有國防部長海格賽斯,他的言辭更為直接:中國不僅是美國的“頭號敵人”,而且美國的軍事部署必須重心向中國轉移。臺灣問題將是美國防務的關鍵,他將毫不猶豫地捍衛臺灣,以確保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不受挑戰。
財長貝森特倒是溫和一些,但他也強調,美國應該確保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不受影響,顯然是對人民幣國際化非常警惕。
就連萬斯也在咄咄逼人:“美國必須更加聚焦於東亞。這將是美國未來40年的外交政策方向,歐洲必須看清這個事實。”
顯然,不論誰上臺,對華戰略競爭及其對華戰略定位已形成共識,區別,也只是“長期博弈”和“速勝論”的區別而已。
有這樣一個內閣在,中美關係怎麼可能好?
就算特朗普有時候說了幾句軟話,但特朗普本身就是個“不靠譜”“善變”的人設,態度180度大轉彎,太正常了!
君不見2017年特朗普訪華,兩邊談得好好的,2018年貿易戰就開打了?
所以,對特朗普,沒必要抱有幻想。
其實,中美博弈到眼前這個階段,特朗普對華態度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經歷了特朗普1.0時代和拜登時代,中國對美國,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應對經驗,有了更高超的應對藝術,也積累了足夠的實力。
在這7年裡,中國造出了2艘航母,5艘兩棲攻擊艦,兩款六代機,數以百萬計的無人機,數以千萬計的汽車,還有數以億計的晶片……
美國想要“基於實力的國際秩序”,那就會得到“基於實力的國際秩序”。
2018年的中國都不曾怕得特朗普,2025年的中國又豈會怕得?
在特朗普就職這個大喜的日子,我們送他一首咱們老祖宗的詩作為賀禮吧!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
↓點選購買《盧克文作品二〇二一》,年底優惠進行中↓
——————————————–
為什麼推薦大家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0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