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夫妻10年沒上班,每天打鼓、跳舞:賺得不多但快樂

▲ 點選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一間“對”的居所和“對”的人一樣重要。
一條探訪了三對年輕夫妻,
在用心築建的空間裡,
愛意滿盈的生活得以安放。

蓬蓬和小黃打通loft上下兩層,各忙各的也能有陪伴感
85後的蓬蓬和小黃是一對“J人”夫妻,
長期做著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
想擁有一個有“休閒感”的家,釋放壓力。
他們買下北京市區一套57m²的頂層Loft公寓,
拆掉天花板、打通上下兩層,
空間變得通透開闊,坐擁北京最酷窗景。
復古格調的家中,兩人和7只小動物
“一家九口”共同生活,各得其所。

郭一峰、郭嵐馨夫妻在“第二居所”中一起創作
90後夫妻郭一峰和郭嵐馨
是中國美院的本科同學。
去年,郭一峰在美院邊上
盤下一套330㎡的平層作為“第二居所”,
平時一半時間在家,
一半時間就在這裡畫畫、創作。
太太郭嵐馨對此十分支援:
“寶寶出生後對我們生活秩序衝擊很大,
他不在家,矛盾反而減少很多,
分開一下再合體感情更好。”
在新家客廳外的平臺上,kiki打鼓、小昱跳舞
福建夫妻小昱和kiki,
一個是會計學碩士,一個大學學油畫,
現在則是一對非洲曼丁音樂樂手。
去年,他們在福州附近的永泰縣
租下一棟400㎡的三層廢舊銃樓,
作為居所和工作室。
家門外就是稻田,
兩人每天在山野間演奏、舞蹈。
畢業10年,從未上過班的夫妻倆覺得, 
他們自己把自己“養活得還不錯”。

編輯:鄧涵竹


責編:魯雨涵
蓬蓬和小黃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分隔兩地。多年後,小黃恰好到蓬蓬所在的城市拍戲,兩人重新聯絡上,逐漸發展為戀人,不久便步入婚姻。
小黃是一名影視工作者,蓬蓬曾從事廣告行業,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兩人的工作都是快節奏、高強度。“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很‘卷’,但以前的‘卷’還是有喘息的時候,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覺得喘不過來氣了。” 他們希望有一個符合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審美喜好的家,可以在舒適的空間裡充分放鬆。
2022年,夫妻倆買下朝陽區中心的這套57m²Loft作為婚房,進行了一場大改造。
公寓改造前
改造後
房子原本的格局是兩層,樓梯在玄關處,整體顯得擁擠、不通透。發現所有的承重牆都分佈在四周後,兩人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把一樓客廳的天花板(即原二樓地板)拆除,樓梯挪到側牆,騰出一整個挑高4.8米的開放空間,和一整面巨大的落地窗,視野十分開闊,窗外就是北京標誌性的“大褲衩”。
白天,陽光充足,光影在整個家中緩慢流淌;傍晚,落日浸染整片CBD,坐擁北京最酷窗景。“我們倆不太在乎房型、朝向,選這個房子就是看上了風景。” 蓬蓬告訴我們。“擁有一扇可以看到全城景觀的窗,會覺得跟這個城市既是一體的,又可以有一點距離。”

蓬蓬在家中拍的落日窗景
小黃拍過多部年代戲,曾在《繁花》劇組工作長達兩三年,又是王家衛導演的粉絲,深受復古美學薰陶。
整個家有著濃郁的復古質感,各種經典元素隨處可見:海棠花玻璃、格紋拼貼瓷磚地板、木質屏風、深綠牆壁上掛著的《花樣年華》大紅色海報……精緻典雅,又恰到好處,不會顯得繁瑣。蓬蓬告訴我們,裝修的時候小黃剛好還在拍攝中,“所以也不想加入太多元素,不然回家了還像在片場。”
傢俱則以木質材料為主,櫥櫃、桌椅、地板,保持統一的美拉德色系,其間點綴黑色沙發、白色吊燈、暗紅紋地毯。
蓬蓬和小黃都是“J人”,兩人按照生活習慣仔細規劃了空間的動線和細節。
從玄關到客廳,以一個圓柱形的書架作為隔斷;客廳上方則安了一臺木質吊扇,讓整個空間擁有了兩人渴望的“休閒感”。下班回到家,“沙發上一癱,電扇一轉,有種南洋風的那種度假的感覺。” 小黃說。
臥室開了兩道門,動線流暢
來到二樓,一條不寬不窄的走廊串連起臥室、衛生間和書房。
臥室開了兩道門,既有私密性,又可以保證動線流通。正門對著朝西的落地窗,到了下午會有充足的光線,對習慣晚睡晚起的夫妻倆來說十分愜意。
從側門,則可以“絲滑”進入衛生間和書房。
衛生間依然是黑白相間的復古色調,設有一個圓形的浴缸。小黃是東北人,喜歡泡澡,同時作為影視工作者,“也會透過泡澡去找靈感,在浴缸裡寫東西。”
連著儲物櫃的小狗屋,臥室門上的“貓門”
陽臺上的“小寵公寓”
兩人沒有孩子,但家中有7只小動物同住。兩人為小動物們分別設計了專屬空間,“一家九口”各得其所。
一樓儲物櫃下帶柵欄門的“小房間”是柴犬nunu的,它的各種用品就收在“樓上”的櫃子裡;臥室門上開了一個小貓門,“方便它們隨時騷擾”;鬃獅蜥、荷蘭豬等四隻小寵,“連著島臺打了一個四層樓的’小寵公寓’,在廚房做飯的時候,時不時還能順便扔幾片菜葉給裡面的’房客’。”
和小動物們一起生活在這樣一個符合自己的需求、審美,可以讓人放鬆充電的小空間,是夫妻倆能想到最幸福的生活圖景。

蓬蓬告訴我們,小黃會經常到外地拍戲,最長的一次異地大概有半年時間。小黃把夫妻倆感情穩定歸功於蓬蓬的理解,但蓬蓬覺得不能用“包容”去形容這個狀態:
“他在追尋他的夢想,我做我自己的事情,又彼此陪伴,更像是兩個人一起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種相處模式延續到了空間的設計上:樓上樓下所有空間都是開放、連通,又可以選擇封閉的,無論在哪個角落,各自在忙什麼事,都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存在,不用對話也能擁有陪伴感。

夫妻倆覺得,搬到這個家以後,才真正開始過日子。以前兩人白天忙事業,回到家就睡覺,“房子只是一個晚上休息的地方”。現在不但鬆弛下來,也會意識到人生不只有工作,生活開始變得豐富飽滿起來。
蓬蓬說,現在自己更有對生活的掌控感,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卷”了。“我想,人還是要保持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卷’的同時善待一下自己,才可能有更大的空間去努力。”
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在讀的郭一峰,在美院已有13年,既是學生又是外聘老師。2023年,他在美院旁買下一間330㎡的平層作為“第二居所”,只做了一室一廳:300用來創作,30㎡用來生活。
郭一峰和太太郭嵐馨是大學同學,愛情長跑10年,2022年“修成正果”,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兩人平時各自留有獨立空間,互不干擾:郭一峰平時基本一半的時間在家,另一半的時間在自己的空間創作。
郭嵐馨的話說,“分開一下再合體反而感情更好,距離產生美”。
郭嵐馨之前是平面設計師,孩子出生後,暫時在家做全職太太。“他是一個很摳細節的人。剛生完寶寶的這一年,對他來說,打破生活規律的衝擊會更大。反而他不在家,我覺得是一件好事,矛盾會減少很多。”
這座房子三面環山,一邊有小溪。因為從事繪畫行業,郭一峰十分注重自然景觀。改造歷經了8個月:房子原本是隻有6根柱子的普通大平層,郭一峰把乳膠漆都剷掉,使原始建築牆體全部裸露出來,鋼筋鏽跡斑駁,“每一面牆都相當於一張畫”。
空間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木飾面的柚木色和混凝土牆搭配,如同一幅畫中的冷暖對比。
入戶後向裡走便是榻榻米茶室
室內佈局如同中國園林層層遞進。幾扇中軸門使空間貫通,從大門進入後可以看到茶室的一盞燈光——從一個寬闊空間過渡到一個小空間,“很聚”。
臨窗的工作區域
走到這裡,突然又出現兩扇門,東南面的整片樹林一下子映入眼簾,滿眼的綠意就“撲”進眼睛裡。這裡是郭一峰的工作區域,放置了一面畫布牆。
隔斷之後是郭一峰的會客區,這裡也擺放著他的一部分收藏,比如24臺打字機,擺滿了一整面牆。“打字機雖然是機械,可我們以前所有的文明是透過它來傳輸的。” 郭一峰告訴我們,自己喜歡上打字機是因為太太。當時剛好郭嵐馨做畢業設計,在為一家古董傢俱店做標識。被太太帶去參觀後,郭一峰逐漸喜歡上了老物件。現在如果出國旅行,他一定要去跳蚤市場淘一淘。
郭一峰的打字機牆
談起當初,郭一峰十分感慨:剛來到杭州考美院研究生時,兩人租的房子只有十七八平,僅放得下一張桌子一張床。冬天非常冷,兩人相依為命,“抱團取暖”。後來慢慢地,夫妻倆租的房子越來越大,但即使現在擁有了自己的房子,還是很懷念從前。
夫妻倆的大學畢業照
兩人剛在一起生活時,有點強迫症的郭一峰會不習慣太太會把房間弄得凌亂。但郭嵐馨說,如果全部都弄得很規整,冷冰冰的沒有人情味。於是郭一峰慢慢習慣凌亂帶來的生活氣息,而郭嵐馨也逐漸變得更加愛整潔,兩個人相處愈加和諧。
郭一峰覺得,互補的感情會更長久。“我太太平時在家裡比較吵,我就屬於看著她笑的那種。” 自己從事的職業本質是孤單的,需要一個人創作才能專注,但是回到家,“耳朵會變得很熱鬧”,能感受到家的溫馨感。
一家三口和小狗玩耍
有了寶寶以後,夫妻倆生活的秩序、節奏完全被打破。郭一峰非常戀物,當孩子去玩自己收藏的物件,他會有些抓狂。但當寶寶開始叫“爸爸媽媽”的時候,他發現其實這些都不太重要了,“會想著去包容一些東西”。
現在,夫妻倆會每個月固定抽出一天,隨意逛逛,或去露個營,“保留二人世界”“空間是在成長,” 郭一峰說,“我們也在成長。”
小昱和kiki的新家是一間廢棄20多年的銃樓改造而成,上下三層,總共400多平米的空間,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窗子。他們都喜歡這些窗子,因為“像天然的取景框”,能看到不同角度的稻田、遠山和大樹。
這個寬敞的空間的租金低廉,“比起在城市裡好了太多”。山間生活樸素,除了食物水電,幾乎再沒有什麼其他成本。
舊工作室位於福州市區的一個地下室
過去十年,他們工作室一直在福州二環內的一個地下室,大概70多平米,所有樂器堆在裡面,抽溼機常年在轟隆隆地執行。
通向工作室的走廊陰暗又潮溼,掛著很多空調外機。為了維護室內的空間,kiki和小昱經常就在那個走廊做一些樂器維修製作的工作。
“如果能夠在一個看得見天和地的地方來做這些事,那就太好了吧。”小昱那時候總和kiki這麼說。
kiki的夢想則是能把自己的畫給掛起來。九年裡,kiki的畫都擠在他們用廁所改成的儲藏間裡,塞滿了馬桶之外的每一絲縫隙。
樂器儲藏室(左)、小昱和kiki各居一角,分別做縫紉與畫畫(右)
搬家後,kiki藏了九年的畫作終於“重見天日”
搬來白雲鄉之後,他們的夢想一下子都實現了。現在的房子有了很多明確的分割槽,足夠多的牆壁可以掛上kiki的作品。他們有了專門的樂器儲藏室、kiki做木工的地方、小昱做裁縫的地方、做大漆的地方、畫畫的地方、臥室、客房……
還有專門的排練房,kiki和小昱專門做了隔音處理。“一開始我們還很擔心鼓聲會擾民,但似乎在山裡演奏,鼓聲也不會刺耳,而是融進大自然的感覺,鄰居阿姨們也都說好聽。”
夫妻倆在排練室一起練習
有了明確功能分割槽後,他們各自有了足夠多的獨立時間,可以專注做自己的事情,這讓他們感覺特別好。
客廳的樓頂是一個平臺,院子裡有兩棵大楓樹,不遠處的稻田裡是水稻和芋頭輪種。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在戶外跳舞。
“田裡有一個臺子,可以坐在那裡欣賞四季的風景。春天播種,夏天整個稻田就變綠,從青綠變成深綠,然後再變成金黃色。去年我們來這裡的時候,特別愛在那個臺子上喝咖啡。”小昱說。
夫妻倆在田野和山間“尋寶”
兩人還定期會去田間和山裡“尋寶”。最近已經發掘了紫雲英、鼠麴草、野薺菜種種能下肚的野菜,還發現了新鮮的蕨類。蕨類苦澀,不太好下嚥,他們也不浪費,搜尋學習了傳統的中國編織技法,就地取材,把蕨類編織成了小小的樂器。
挖野菜(左)、用蕨類編織而成的樂器(右)
和大多數山村一樣,白雲鄉鮮見年輕人,這對年輕的情侶引起了阿姨叔叔們友善的好奇。阿姨們常常站在他們的院子裡,圍觀兩人演奏,有時還會留下地裡新鮮的蔬菜給他們。
在村裡自己拾柴、燒火、煮火鍋
有時候想念城市的火鍋,夫妻倆也會想出辦法來。村裡可以燒柴,他們就研究用炭盆燒柴,吊起銅爐涮火鍋。利用柴火最後的餘溫,小昱還能煮出一杯奶茶。
夫妻倆都是“自己能和自己玩好久”的人,住在城裡時就不常出門、從不逛街,專注於自己的事情,對城市的依賴性很低。搬到山裡後,各類成本又少了許多,他們更覺得輕鬆。所以,“孤獨感幾乎是完全不會有的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