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西野》上影首映,聯想AIPC開啟創作者經濟新時代

作者|付夢珍
在剛剛閉幕的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AI話題幾乎無處不在。電影人們回顧了今年2月初見Sora的震撼時,也掀起了AI對影視行業的影響大討論: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指出,AI的應用可能會讓電影,尤其是動畫電影的製作效率至少提高30%。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王紅衛說,AI正在催生一些全新的敘事藝術、敘事體驗、場景體驗的藝術,潛力無限。
阿里影業在國內投入了7個虛擬拍攝的影棚,探索AI在拍攝端的應用;
博納影業和抖音聯合推出了AIGC科幻短劇集《三星堆:未來啟示錄》;
馮小剛導演表示,其新片《抓特務》計劃用AI技術來實現年代風貌的復原;
成龍主演的電影《傳說》中,AI深度參與了數字資產的生成;
聯想集團攜手著名導演陸川,推出了AI PC助力下的紀錄片《西野》……
無須贅言,電影人正在用AI推動一部部作品的誕生,影視行業也在因為AI發生著鉅變。恰逢AI時代的到來,影視人的生產力工具,又重新聚焦到了PC之上,它成為創作者的橋樑和抓手,而新型創作模式正蓄勢待發。
 AI PC發力下,西野打了個樣
“蒼翠的草原上,工作人員開啟籠門的那一刻,矯健敏捷的雪豹一躍而出,如風般奔向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中。”
6月21日,聯想集團攜手著名導演陸川,舉辦了紀錄片《西野》首映釋出暨AI PC賦能創作者經濟研討會。這部紀錄片是繼4月18日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陸川導演與聯想集團宣佈建立聯想猿創AI影像實驗室後,雙方合作推出的首部作品。
《西野》講述了西寧野生動物園,即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裡,一個個充滿著守護、堅韌與奇蹟的故事。這裡堅持以救助野生動物為核心,盡力保持每一個野生動物的自然行為。影片能有如此上佳的呈現效果,與聯想集團的AI技術息息相關。
一方面,聯想集團和西野一起建設了全國首個AI高原科技動物園樣板工程,從雪豹行為AI識別分析系統、AI互動科普系統,智慧救助系統、智慧繁育系統等多維度入手,助力西野開拓升級。
另一方面,《西野》紀錄片是聯想AI PC讓人工智慧真正助力內容創作的一次積極嘗試。聯想集團為紀錄片的製作提供了AI PC等最新AI產品及解決方案。陸川團隊以此完成了《西野》紀錄片的部分後期製作,提升了創意的視覺化速度,讓導演心中對於影片的設想在AI的助力下變為現實。
“AI可以提升創意的視覺化速度,讓創作者簡單直接地呈現出頭腦中那部偉大的電影。”回憶起用AI的感受時,陸川用“沾沾自喜”形容,“我第一次請AI設計思維導圖時被驚詫了。秒出,非常有層次,突然意識到人生不再是一個孤獨探索的過程了,你有一個巨大的、強大的、超級的一個導師。”
影視行業亟需AI
會上,陸川分享了AI PC對電影創作、人文行業有著顛覆性意義。
“AI PC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要討論的話題,因為它已經要全面進入創意中。AI PC也是一個知識平權的過程,能夠讓年輕創作者跨越門檻,快速讓創意視覺化。同時,在未來的實踐過程中,又透過AI能夠快速地把創作鏈條縮短並深化、強化,整個workflow (工作流程)會隨之徹底地改變。”
當我們談AI如何賦能影視行業時,應該先看看行業面臨哪些痛點。
軟體使用門檻高,需要多部門配合生產、製作成本居高不下……一直以來,影視行業的創作者們有苦難言,或傾家蕩產拍片、或望而卻步者不勝其數。
舉例而言,一位創作者要想完成一部動畫片,需要經過故事創作、概念設計、角色建模、後期製作等多個環節。1500人的團隊耗時7年打造一部動畫電影的案例,不少人仍歷歷在目。
生成式的AI對電腦效能的要求很高,生圖、生文功能都需要很好的算力。很多人現在使用的電腦,在本地安裝執行大模型,很容易遇到安裝繁瑣、雲頂卡頓等情況。因此,很多AI廠商會引導使用者使用雲端載入功能。但該功能會帶來隱私洩漏等安全問題。多數開發商在資料收集、儲存和跨境傳輸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能力有限。此外,雲AI應用的訪問者過多時會因為算力不足等原因執行卡頓。
AI PC成為創作者更迫切的需求,本地化成為AI PC的重要功能。
“只有先明確了個人權益,才能談發展好創作者經濟。”未盡研究創辦人周健工強調,“現在創作者權益保護和技術都在同步發展著,AI PC的本地化部署給了創作者更好的作品價值控制權,能有效地保護好自己的版權。”
AI PC,一場全行業的託舉和奔赴
21世紀初,多媒體PC開始向網際網路PC發展,PC銷量在2011年達到頂峰,之後不斷下滑。2019年到2022年期間,疫情居家上課辦公的需求又增加了PC的銷量,但勢頭並不持久。在手機的衝擊下,這些年PC整體發展不暢。
終端裝置手機的發展,催生了蓬勃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於新一代影視人(自媒體)而言,手機甚至成為生產力工具,剪映、快影、美圖,一切的工具和模板都被移動端化,B站充斥著大量的《0基礎教學!10分鐘教會新手用手機剪輯!》之類的教程。如果僅僅如此也就罷了,但其中的內容又因為APP的封閉而孤島化,“一份內容分渠道多次運營”“粉絲遷移成本高流轉度低”“資訊繭房”等都成為現在影視創作者的困局……
AI的出現,無疑在改變這一切:AI算力時代,PC將會成為最關鍵的抓手。從產業發展上下游的發展態勢來看,AI PC行業的諸多廠商已經摩拳擦掌,躬身入局。
晶片廠商方面,高通、英特爾都已經早有佈局。
2023年4季度,高通釋出的驍龍X Elite處理器,搭載的Hexagon NPU有45TOPS算力,能支援裝置本地執行130億引數的AI大模型。同時間段,英特爾在Meteor Lake系列上內建了NPU,支援200億引數大模型執行。
近日,微軟的下一代AI PC產品,在Windows系統中加入了AI助手Copilot,並和英特爾、聯想等廠商合作打造Copilot+PCs。聯想AI PC在硬體方面搭載了執行極快的NPU,處理速度滿足45 TOPS的指標,軟體方面在產品裡內建了上百款AI應用,全方位開啟了AI PC元年,以賦能創作者。
5月21日,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預測,AI PC的市場滲透率將從今年的2%迅速增長至2028年的65%,成為市場主流。
聯想智慧裝置集團消費業務產品規劃總經理何川指出,“AI會讓PC迎來新時代。這會是一個代際的開始,這會重構智慧終端產業鏈,形成全新的產業生態。”
聯想AI PC是怎麼賦能創作者經濟的?
“一是執行壓縮的大型模型;二是使用智慧體,這需要包含大模型以及自然語言互動的能力。另外,NPU外,需要能夠處理異構計算,即CPU、GPU、NPU的組合,以及如何將工作負載分配到不同晶片上以提高效率。此外,還需要有能夠幫助個人建立個人資訊知識庫的能力,以及豐富的AI應用,就像手機時代的APP一樣。最後,還需要對個人資訊資料進行保護的機制。”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曾講述了聯想對AI PC的定義。
簡單來說,AI PC是指,能透過AI工具,主動、高效地為使用者生成更個性化的創作內容,並能在本地執行的PC樣態。
過去十年裡,移動網際網路誕生了諸多使用度極高的社交、閱讀、美圖類產品。總體來說,手機使用還是更偏於生活便利向的消費場景。
而PC一直是生產力工具,AI也會更多的普通人可以掌握PC這一生產資料。
聯想AI PC產品的核心,便是降低創作門檻的同時,降本增效,為創作者打造一站式的工作流。
何川指出,“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超級個體,可以基於強智慧AI PC裝置進行各種各樣的創新、創造、創作活動。”
對於影視行業成本存在的降本增效等問題,聯想集團提出了1+N+S的戰略部署。即聯想集團會在N個細分市場做軟體開發,推出Creator Zone等生成式AI產品,並在多個領域與不同的AI軟體進行優化合作,賦能創作者生產。
其AI產品能夠實現影片、音樂、圖文生成立體賦能,助力使用者將想象力更容易地轉變成現實。
例如,當用戶在聯想AI PC上執行剪映、CAD等軟體時,由於有了算力定製最佳化等原因,會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根據去年10月聯想、英特爾、剪映的合作成果,搭載了酷睿Ultra處理器的筆記型電腦,得以充分最佳化剪映專業版的智慧摳像功能。
AI PC擁有更大的螢幕和更精細的顯示技術,使用在處理影像、影片等多媒體內容時能有更好的視覺體驗。
聯想AI PC在終端本地嵌入了個性化的AI Agent智慧體——聯想小天,本地執行“個人大模型”。它可以理解使用者的自然語言和意圖,有超人的記憶力,會學習反思,懂職責邊界,能推理思考,可以分解規劃任務。
此外,聯想AI PC整合混合AI算力以及開放的AI應用平臺,能充分保護資料安全和個人隱私,成為使用者如同雙胞胎般的個人AI助理的下一代PC。
簡單而言,以前是使用者用電腦進行學習、工作,以後在AI的加持下,PC會進化成使用者的智慧體,能主動給使用者生成可用的內容。
本地化也可以更好地打造個人的知識庫,讓PC更瞭解創作者的個人風格,減少重複性內容輸出,定製化生成內容,增加使用者對生成內容的可控度。值得一提的是,企業也可以構建智慧知識體。
愛範兒首席內容官何宗丞指出,“AI PC為內容創作領域帶來最大的變化,是一個人可以完成過去需要多人協作的工作。PC也會從大眾化的工具箱演變為更私人的外腦,它本地算力會偏向解決作者的文筆、思維邏輯、審美偏好、價值觀等個性化內容。”
河豚君的朋友李白是一位媒體人,熱衷於使用各類AI工具。最近他的煩惱是經常需要登入多個不同的AI工具軟體,不斷地匯入匯出,他期待能有一站式的解決方案。而聯想AI PC正在做這方面的探索。
現在,聯想集團現在已經和全球上百家企業建立了不同的合作關係,也在“歸納整理”不同的AI軟體,以打通其壁壘,爭取以“全家桶”的形式提供給使用者,為創作者提供一站式的工作流產品,解決“李白類”創作者的痛點。
屆時,也許使用者只需要登入聯想ID後,便可以在PC上批次使用不同的AI軟體。此外,聯想集團也將逐步從AI PC擴充套件到AI手機、AI平板等裝置,打造不同裝置間的無縫協作。
此外,研發之外,聯想集團增加了很多客戶運營的崗位,會進行定期的使用者回訪交流。也在不斷收集行業資訊,進行產品操作、Prompt最佳化等方面的迭代升級。
陸川在採訪中說到,“我有幸在聯想AI PC還沒有公之於眾時,提前看到了它的強大效能和安全性,比如隨身攜帶、能在本地部署、保障資料資產的保密性等。”
未來,聯想集團與陸川導演合力打造的聯想猿創AI影像實驗室,會從系統性的培訓、交流等方面,持續探索AI賦能影視的新方向。
何宗丞從創作者的角度切身談到,“在把算力轉換成生產力上,中國的創作者非常敏捷和激進”。
事實上,國內出現了一批被稱為“智客”(intelligenter)的人,他們致力於將算力變成生產力,透過AI進行藝術創作。
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AI PC驅動的創作者經濟會成為科技、文化、經濟上的熱點,這是一場涉及數千萬人、上萬億產值的新增長極。
“這是一個讓人既焦慮不安,又充滿了期待的時代,是最好的技術時代。我很幸運,能站在變革的時代節點上感受衝擊,是觀察者,也是親歷者、思考者。”活動中,陸川如此形容與AI交手的感受。
聯想集團CEO楊元慶,也曾在TechWorld 2024大會上表示,“AI將會讓人類的想象力更容易轉變成現實 ,AI PC等智慧裝置,是對人的增強,對創作的加持,對創意的深度賦能。聯想集團很高興能與陸川導演以及更多的內容創作者合作,讓人工智慧更好地賦能創作者經濟。”
AI for all,讓世界充滿AI,實質是AI對人的幫助、增強。人依然是核心,創作者經濟尤其如此。
下一個十年,是AI PC的,更是每一位創作者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