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訪華?這可不是捕風捉影!

導語:7月11日,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期間,外交部長王毅會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雙方就中美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一致認為會晤是積極、務實、建設性的”。國際媒體普遍表示,這是新一屆美國政府上臺以來,兩國高層會談之一,雙方的積極對話將增加兩國元首舉行峰會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緩和美中緊張關係。

今天,國際輿論場突然被一個詞刷屏——特朗普將訪華。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更非捕風捉影。弦外之音,就藏在7月11日中美外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那場“及時雨”般的會晤裡。
這場王毅外長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首次“面對面”,雙方罕見地用上了“積極、務實、建設性”的定調。這調子彈得,讓緊繃已久的中美關係琴絃,似乎終於沒“繃”斷,反而透出點鬆動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這調子,莫非是在給某個更重量級的“訪華交響曲”試音、鋪路?
一、吉隆坡過招:穩住舵盤的關鍵一步
王毅外長與魯比奧國務卿的這場“吉隆坡談”,意義非同小可。這是美國新政府上臺半年多來,中美高層首次坐下來“掰手腕”兼“交朋友”。雙方都明白,再任由關係像脫韁野馬般下滑,對誰都沒好處。
王毅外長顯然是有備而來,開宗明義:元首共識的漂亮話不能光停在嘴上,得變成真金白銀的“政策”和“行動”!核心訴求就兩點:請美方摘下“有色眼鏡”,用平常心看中國;目標定高點——咱得“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魯比奧呢?這位以強硬著稱的國務卿,這次倒也擺出了“撲克臉”下藏不住的務實姿態,連稱會晤“非常具有建設性和積極”,甚至還“期待兩國元首未來可能的會晤”。嘖,這話遞的,臺階鋪得挺明顯。
要知道,這場會晤的背景,是4月份美國那幾記加徵關稅的重拳砸出硝煙後,雙方好不容易才讓貿易戰這頭“灰犀牛”暫時收住了狂奔的蹄子。日內瓦、倫敦的談判桌還在吱呀作響,吉隆坡這把“外交琴”就在關鍵時刻補上了一曲。穩,是當務之急。。
二、"特朗普訪華"?美媒的"風聲"吹得有點意思
吉隆坡的琴音剛落,大洋彼岸的"風聲"就來了。彭博社"適時"放出訊息:白宮已經在悄悄摸底,問那些企業大亨們——想不想搭上特朗普總統"可能"的訪華專機? 這操作,熟悉不?典型的"特朗普風格"——先放氣球探風向。
更有意思的是北卡羅來納大學那位克勞斯·拉雷斯教授的分析,直接給劃了重點:特朗普不僅可能在"金秋九月"踏上北京的紅毯,更可能在10月底到11月初的韓國APEC峰會上,再來一場"習特會"! APEC是什麼地方?那可是中美領導人過去"談笑風生"、定調雙邊關係的老舞臺。若真能成行,這無疑是給跌跌撞撞的中美關係打了一針強心劑。
外交學院的李海東教授看得透:高層互動這"潤滑劑",能解區域和全球難題的"鏽"。言下之意?美方可能正慢慢咂摸出中方處理大國關係的"太極"智慧,知道蠻力不是辦法,得學著"負責任"地出招了。

三、魯比奧的"印太"算盤與中美棋局
魯比奧這趟亞洲行,口號喊得震天響——"自由、開放、安全的印太"!在東盟外長會上,他更是高調宣稱"未來50年的故事將在亞洲書寫",擺明了要拉攏小夥伴,鞏固美國的存在感。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邊廂拉人入夥、鼓吹安全合作,那邊廂卻揮著關稅大棒,還一個勁兒催盟友多掏"保護費"……這"既要又要"的吃相,難免讓亞洲夥伴們心裡犯嘀咕。魯比奧的"印太藍圖"畫得再美,也蓋不住一個核心事實:沒有穩定健康的中美關係做壓艙石,印太這艘大船,誰都開不穩當!
四、特朗普的北京行,幾分成色?
看來,特朗普訪華這出"大戲",劇本已經翻開了一角,雙方似乎也在熱身。吉隆坡的"前奏曲"釋放的訊號足夠清晰,白宮"摸底"的動作也非空穴來風。是9月北京?還是10月APEC? 無論哪個舞臺,只要特朗普的專機真落在北京或首爾,都將是中美關係一次重要的"止損"與"修復"。
當然,別指望一場訪問就能讓所有的"琴瑟和鳴"。中美的博弈是場"持久戰",摩擦是常態。但至少,雙方現在都在努力找那個"調"——避免徹底"跑調"甚至"斷絃"。
就像王毅外長說的,得"共同找到一條新時期中美正確相處之道"。特朗普這位美國政府"首席演奏家",會按下那個讓世界屏息的"訪華鍵"嗎?這懸念,夠全球觀眾喝一壺的了!
北京的紅地毯已備好,白宮的算盤打得噼啪響——這次,但願按下的是和平的按鈕,而不是啟動未來戰爭的扳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