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開浪費生命的會了

2025年,你們公司,還聊“降本增效”嗎?

是的。“降本增效”這個詞,已經從2020年,說到了2025年。也有不少的企業,把這個詞當成了自己最近幾年的主旋律。在經歷降本增效之後,有的企業,確實變得更好了。
但是,你會發現,也有一些企業,反而變得更掙扎了。甚至,已經把成本砍到了腳踝,也還是挽救不了癱瘓的業務。以至於,再提到“降本增效”這個詞的時候,很多人都已經麻木了。
為什麼會這樣?到底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就在昨天(2月25日),小鵬汽車面向全體員工,釋出了一封主題為“簡單高效”的內部信。在這封信裡,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對夥伴們發出了倡議,也分享了不少關於“降本增效”的具體做法。比如,大幅壓縮PPT的使用率,僅在新車釋出會中保留。比如,踐行會議提效6步法,不開長會、大會、沒結論的會。
而在看完這封信之後,我有了一種隱隱約約的感覺:
減少浪費,尤其是減少隱形浪費,可能會是2025年降本增效的一個重要思路。
為什麼這麼說?
與你分享一點思考。

減少浪費

在製造業裡,有這麼一個神奇的存在。
豐田精益管理法。
之所以說它神奇,是因為幾十年來,大量的製造企業,都至少曾經將豐田的“精益管理”作為過管理標杆。甚至,還掀起過“向豐田學習”的熱潮。
但說來慚愧。我做了十幾年的商業諮詢,也參訪過不少採用豐田模式的企業,瞭解過像JIT、5S這樣的因豐田而生出的概念。但是,我卻很少有機會,能從系統的層面,來學習豐田精益管理法。
所以,當我去年有幸將國內研究精益管理的實戰專家,胡光書老師請到辦公室的時候,我認認真真地請教了一個晚上。
我問胡老師,到底什麼是精益管理?胡老師說,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解釋的話,這句話大機率會是:透過降低成本中不產生實際價值的浪費,最終提升利潤。
有點抽象。什麼叫“不產生實際價值的浪費”?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工程師,在工廠裡擰螺絲。請問,你覺得下面的四個動作,哪一個是浪費?
A)找螺絲;B)拿螺絲;C)放螺絲;D)擰螺絲
哪一個?
答案是:有可能全是浪費。看不見的浪費。
找螺絲,拿螺絲,放螺絲,我都能理解。現在機器都能做。可是,最後那一下擰緊的感覺,應該是必要的吧?為什麼“擰螺絲”也是浪費呢?
因為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並不是“擰螺絲”這個動作,而是“緊固的那個效果”。
緊固,為什麼一定要用螺絲?榫卯結構怎麼樣?或者來點膠水?這樣一來,擰來擰去的這個動作,是不是有可能就省了?
精益管理,本質上就是要發現,並減少這樣的浪費。因為在豐田精益管理法看來,成本只有兩個組成部分。一個組成部分,是實際創造價值的成本。除此之外的部分,都叫“浪費”。減少浪費,就降低了總成本,進而提升利潤。當然,這個浪費永遠不可能減少到0,但卻可以透過持續最佳化,讓其不斷減少。畢竟,每減少一點浪費,就意味著提升了一點利潤。
所以,當說到“降本增效”的時候,我們要“降”的,到底是什麼?
也許不是成本。尤其不能是實際創造價值的成本。因為這大機率是要以降低品質為代價的。
我們真正要降的,是浪費。
這一點,對於今天的新能源車企來說,尤其重要。
在昨天的內部信裡,何小鵬用了這麼一個詞:競爭態勢白熱化。是的。今天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很多企業,都在大幅度降價。而那些利潤空間不夠的企業,一旦落下,就很難追回。甚至,直接出局。這個時候,大家拼的就是管理能力。
換句話說,你的管理能力越是強,減少的浪費越是多,你留在場上的可能性就越是大。
而且,不僅僅是像螺絲這樣的,生產中的浪費。
還有像PPT這樣的,溝通中的浪費。

用時間換結論
什麼是溝通中的浪費?
溝通的本質,是傳送、接收、反饋、共識。一個人發表觀點,另一個人接收意見,彼此之間還有互動反饋,最終形成共識。
舉個例子。開會。
開會,就是一種特別常見的“同步溝通”。所有人,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地方。不管是線上下,還是在線上。一個人“說”的同一秒鐘,另一個人在“聽”。這種說和聽同時發生,傳送和接收同步的溝通,就是:同步溝通。
所以,開會,本質上是在用時間換取共識和結論。
不過,雖然開會這種“同步溝通”的方式很有效,但缺點也很明顯。1)大家必須“同時”到場。但是,越大規模的會議,所有人“同時”都有空,能“同時”到場的可能性,就越小;2)你說的時候我必須聽。但是,資訊的重要性,對不同人是不一樣的。很可能你說的東西,對一些人很有價值,但另一些人早已知道;3)會議時間有限,但必須產出結論。這樣,會議結論的質量未必高。而會後的好主意,可能就被忽略了,無人聆聽。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開會的成本里,也有大量“不產生實際價值的浪費”。
是的。溝通、開會,也是有成本的。參會人員的時間,就是最直接的成本。你可能很清楚自己的人工成本,可能很清楚自己的原材料成本。但是,你有沒有算過,開一次會的成本,是多少?
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
假如,公司員工的時間成本,是每小時100元。20個人,開一次90分鐘的會,那這次會議的成本就是100元x20人x1.5小時=3000元。
要知道,很多公司是報銷200元以上,就需要相關部門簽字的。但隨隨便便開個會,3000元就花出去了。
這還沒算上因此損失的勞動產值,和失去的工作時間。要是再考慮上差旅的成本,製作PPT的成本,整理會議紀要的成本……計算的結果,還會更加誇張。
2023年,小鵬汽車的一封內部信裡就寫道,光是7月份,全公司就開掉了344場成本高達27000元的會議。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光開個會,就開掉了超過34臺的G6頂配。
這就難怪會有這麼多的企業,在反對華麗複雜的PPT,和超長的低效會議了。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減少溝通中的隱形浪費?
既要有高效的工具,也要有高效的方法論。

既要有工具,也要有方法論
什麼工具?什麼方法論?
比如,透過雲文件,實現非同步溝通。
前面我們說,同步溝通,是“所有人,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地方”。非同步溝通,就是“不同時間,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參與溝通的人,不要圍著別人轉,也不要圍著會議室轉。圍著雲文件轉。這就是:非同步溝通。
何小鵬本人,據說就是雲文件的重度使用者。2023年,他就曾在小鵬全員信中,倡導夥伴們使用雲文件,少用PPT。
我希望所有同學都擁抱短且樸實的雲文件,拒絕長且精美的PPT。資訊的獲取、變更和同步多透過雲文件溝通,拒絕反覆、重複的會議。
現在,小鵬汽車用飛書雲文件,幾乎完全替代掉了PPT。過去一年裡,共新建了450萬份雲文件。平均每天都要超過一萬份。一個“同步”開的會議,只能開1-2小時。但透過在飛書雲文件裡進行批註、評論、提問、答覆的一個“非同步”開的會議,可以開好幾天,充分使用大家突發的靈感,和碎片的時間。這樣的非同步會議,也取代掉了超過30%的、非必要的線下會議。
2024年,在新入職5000人,又在第二、三季度先後釋出MONA和P7,溝通需求隨之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小鵬汽車的全年平均單月會議總時長,還同比下降了超過15%。
再比如,讓AI的能力,幫助高頻的業務場景。
前面我們說,開會,本質上是在用時間換取共識和結論。所以,伴隨會議結束,“快速整理出一份高質量的會議紀要”這件事,就特別重要。
去年8月,飛書也正式上線了智慧會議紀要。沒想到,光是2024年,小鵬汽車就智慧生成了16萬場會議的紀要。其中的80%以上,還自動生成並關聯了待辦,提升了人效與決策效率。
同時,2025年1月,小鵬給全員配備的數字員工,Iron,正式“入職”。Github Copilot,也100%覆蓋了研發人員。
這就是工具,和方法論的價值。更少的浪費,更高的效率。
這樣,企業就只需要緊緊聚焦在事情本身。
所以,你會發現,不僅僅是小鵬汽車,還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關注這些“看不見的浪費”,並選擇了飛書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而這種數字化能力和協同槓桿放大到實際的業務場景中,可能還會撬動更多的東西。

比如,透過飛書,蔚來汽車的換電站建設週期大幅縮短,換電團隊每年節約21600小時的工時;比如,茶百道透過飛書,將新店的籌備週期縮短了40%;比如,藉助飛書,泡泡瑪特實現了全球協作、門店巡檢、直播管理等多個環節的效率飛躍 ……

現在,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我的感覺是,減少浪費,尤其是減少隱形浪費,可能會是2025年降本增效的一個重要思路。
因為說到“降本增效”的時候,我們要“降”的,也許不是成本。
我們真正要降的,是那些不產生實際價值的隱形浪費。
而這樣的浪費,還有太多太多。
可能是一份看似精美的PPT。可能是一次沒有結論的會議。可能是辦公室裡從來不關的一盞燈。可能是任何一件,我們習以為常的事。
祝你,擁有一雙,發現它們的洞察之眼。也祝你,善用高效的工具與方法論。不斷消滅。不斷迭代。
至少,別再開浪費生命的會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主筆/ 二蔓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22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