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鄧小可
朋友問:“那些連朋友圈都不發的,一定過的不好吧?"
其實選擇不發朋友圈的人,並不是過的不好,只是換了種生活方式。
發朋友圈,是一件很中立的事,因為每個人的目的不同,大家也對此褒貶不一。
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希望我們的朋友圈,只是我們認真生活的一部分。

閒來無事,便去翻看老朋友大喜的朋友圈,發現她的朋友圈寥寥無幾。
有些好奇,便給她發了條微信:你怎麼都不發朋友圈了,不會是遮蔽我們了吧?
沒過一會兒,就收到了回覆:沒有的事兒,只是現在不喜歡發朋友圈了。
記得以前,幾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刷到她的生活狀態,現在卻變得如此安分。
原來事情的導火線是這樣的。
她27歲,未婚,工作穩定,自己很享受發朋友圈這種狀態,卻常惹來非議。
每次發旅行照,七大姑八大姨開始評論:你都這麼大了,就知道玩,還不趕緊結婚?
發點生活日記,朋友們就說:不要那麼矯情,芝麻點的事也發出來;
分享個綜藝節目,會被同事說:怪不得經常要加班,原來是無心工作;
最可怕的是,分享了些糗事,居然被客戶說:看來你不夠成熟穩重,對接下來的合作有點擔憂。
總之,不管她發什麼,大家都能扯到別的地方去,而且那些評論彷彿全在告訴她:她發這些就是用來批判的。
久而久之,大喜發朋友圈次數逐漸少,吃過經常發朋友圈的虧,乾脆就不發了。
村上春樹在書中說:人生而孤獨而無法相互理解,所謂交流只不過互相尋求安慰。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表達,想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所有人。
可隨著朋友圈好友列表越來越長,你要遮蔽的分組就變得越來越多。

當朋友圈,開始有領導,有同事、客戶、同學、爸媽、七大姑八大姨、各路朋友。
這個名叫朋友圈的圈子,逐漸失去了它最初的意義。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發朋友圈,純粹是因為不方便。

在前公司認識一個女孩,她人緣很好,也很特別。
每次部門聚會後,大家陸續把合照發到了朋友圈,唯獨她沒發;
大家一起加班到很晚,全組齊發朋友圈邀功,她也沒發;
領導轉發文章,大家都點贊加評論,只有她默不作聲。
後來我才知道,她壓根不刷朋友圈。
她只喜歡透過直接的接觸來了解別人,也只在真實的生活裡表達情緒。
她的時間裡,沒有刷朋友圈,平時要麼戶外運動,要麼在室內看書。
我們常吐槽她:“你這種社交模式,不怕沒朋友嗎?有啥事兒,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互幫互助?”
她說,社交也不一定需要透過朋友圈維持關係。
即使沒有“萬能的朋友圈”,我也能找到可以真正幫忙的朋友;
說完,還調侃我們:看書學習,你不急著汲取知識,而是先發朋友圈,配上書的封面和摘抄;
品嚐美食,不想著先嚐為快,而是先發朋友圈,附上色香味俱全的擺拍;
出門遊玩,你不去真正放鬆自己,而是先發朋友圈,附上火車票和風景照。

你們在朋友圈學會了假裝,呈現出豐富的業餘生活,看似強大的社交圈子。
可一旦你們生活真的遇見困難,那些在朋友圈裡給你們點讚的人,又能真正幫到你們多少?
正是因為不需要刻意的去偽裝朋友圈,所以在人際關係裡,她顯得格外自信和坦然。
她雖然不關注朋友圈,卻在真實的生活裡,擁有了更多真正的朋友。
聽她說完,我不禁開始自我反省。
看著自己已經超過了一千人微信通訊錄,我才意識到絕大多數都是與我毫不相干的人,我們相互點贊,維持著表面的聯絡。
因為真正的朋友,不只是活躍在朋友圈裡,更是會主動關注你的真實情況。
原來,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只是花更多時間用去生活,卻從未忽略真正的朋友。
他們很清楚自己的生活,也從不需要向旁人證明什麼。
希望我們儘早明白:朋友圈用來看看就好了,自己的生活,與旁人沒有半點關係。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實際上,過得不比我們差。
我們不如多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這比發不發朋友圈更有意義。


蔡康永說:“我們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應對真實的生活,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比起在網路社交中浪費時間,他們更願意把時間用在現實生活中。
他們熱衷於過自己的生活,體會著人生的酸甜苦辣,卻不會在朋友圈中展現自己。
願我們不必在朋友圈假裝生活,都能找到生活真正的重心,餘生學會善待自己。
鄧小可,來源:每晚一本書(ID:yitiaobao)原創專欄作者。
每晚一本書,每晚讓思維充充電,做一個有內涵的人。

鄧小可,來源:每晚一本書(ID:yitiaobao)原創專欄作者。
每晚一本書,每晚讓思維充充電,做一個有內涵的人。喜歡這篇文章的
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