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豆蔻編輯|李不清
來源|財經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7月,具身智慧賽道掀起了一輪資本盛宴,IPO、融資訊息紛至沓來。
7月18日晚,中國證監會披露,宇樹科技已於7月7日簽署上市輔導備案報告,由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
趕在宇樹科技開啟上市輔導之前,另一個具身智慧“頂流”智元機器人,也剛憑藉一番併購操作,引爆了二級市場。
截至7月22日,被智元機器人關聯公司收購了超六成股權的上市公司上緯新材,創造了連續10天上漲20%的神話。到7月25日,其市值已從底部飆升了9倍多,來到266.46億元。
趁著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被熱捧的東風,近期深圳跨維、星海圖、上海它石智航、杭州雲深處、清華系星動紀元等具身智慧公司也紛紛宣佈了融資訊息。
科技大廠更積極下場“掃貨”,將具身智慧公司批次裝入“購物車”。7月21日,京東一口氣宣佈了領投三傢俱身智慧企業的最新融資,其中包括千尋智慧的Pre-A+輪、眾擎機器人的A1輪,以及逐際動力的戰略輪。近兩個月,美團、阿里、騰訊、百度等大廠也不甘示弱,以投資、自研等方式積極佈局機器人賽道。
機器人成為今年最熱板塊的同時,誰能拿下“具身智慧第一股”成為下一懸念。但具身智慧頻頻重新整理造富神話的同時,又真的已經走通商業閉環了嗎?

資本熱炒兩大“頂流”
自年初春晚上演了機器人扭秧歌表演後,宇樹科技的熱度蔓延能力令人驚歎。
按照上市輔導流程,2025年10月至12月,中信證券將對宇樹科技是否達到發行上市條件進行綜合評估。也就是說,宇樹科技最早將在10月遞表,披露公司運營情況。
不過,還站在IPO門外的智元機器人,資本運作手腕卻比宇樹科技更快。
7月9日,智元機器人實際控制人鄧泰華透過關聯公司,作價21億元收購了上緯新材63.62%的股份。雖然智元機器人否認該操作系“借殼上市”,也否認了未來12個月內,將對上緯新材進行資產、業務重組,但投資者顯然更願意相信智元機器人“曲線上市”的故事。
不斷被炒熱的資本盛宴,也讓宇樹科技的IPO前景變得一片光明。但這兩家“頂流”在話題之外,硬實力究竟幾何,也一直是業內津津樂道的話題。
《財經天下》綜合各方資訊瞭解,在技術層面,宇樹科技與智元機器人各有所長。宇樹科技長於硬體端的運動控制,透過對電機、結構設計的創新能力,實現了機器人的高效能動態平衡。這讓宇樹機器人能完成不少高難度動作:360度轉身、上下樓梯,甚至左右出拳、轉身空中迴旋踢等中國功夫;智元機器人則在軟體端、大模型協同上更具優勢。
具身智慧從業者郭傑對《財經天下》分析稱:“宇樹科技的運動控制技術紮實,也有資料採集場景功能。不少地方政府對資料採集服務有明確需求。有的專用機器人本體(即“數採機”)可以賣到50萬元一臺。”
相比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更專注於軟體層的突破。其主要依賴AI大模型的強化學習、多模態互動能力,提升機器人的認知和決策能力。
和宇樹G1人形機器人搭載的是統一的大模型不同,智元機器人主推的“靈犀”人形機器人系列搭載的是基於VLM(視覺語言模型)的多模態互動大模型。它更擅長透過人類的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識別情感狀態,強調“能思考、會回應”。
技術路線的選擇,也讓智元機器人與宇樹科技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戰略打法上,由於公司創始人王興興濃厚的技術基因,宇樹科技是從四足機器人領域,逐漸深入到人形機器人市場,並在電機、減速器等關鍵部件上具備自研能力。
特別是在四足機器人這一細分市場,宇樹科技擁有絕對的市場地位。機構資料顯示:2024年,宇樹機器狗銷量佔全球份額近70%,人形機器人交付了超1500臺,核心客戶是高校與科研機構。
在成本控制方面,由於宇樹G1機器人自研關鍵硬體,售價僅9.9萬/臺,因此在業界被稱為“價格屠夫”。
7月25日,據宇樹科技官方小紅書資訊,宇樹科技釋出了雙足人形機器人新品“Unitree R1”,將售價進一步打到3.99萬元起。該機器人重量約25Kg,整合語音和影像多模態大模型,支援開發與改制。
和宇樹科技相比,智元機器人主要專注於全尺寸通用具身機器人,產品線有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系列,覆蓋了互動服務、工業智造、商業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場景。全棧式與重軟體路線,也意味著智元機器人的研發投入更高,旗下的靈犀X2機器人售價多在十幾萬到四十萬元之間。
但由於智元機器人“偏科”現象較明顯,業內對其也有不少爭議看法。“大家不太認可智元是硬科技公司,覺得攤子鋪得太大,產品力不夠強,更擅長資本操作。”郭傑說道。
對於智元機器人,外界更熟悉其創始人——知名科技圈KOL稚暉君(本名彭志輝),他曾於2020年加入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後於2023年創立了智元機器人。
但智元機器人的聯合創始人鄧泰華,卻是公司核心的資本操盤手。他同樣來自華為系,但更注重全棧技術佈局,融資、投資視角也放得更廣。拿下上緯新材只是鄧泰華資本手筆的冰山一角,某種程度上,智元系已經扮演了投資平臺的角色。
天眼查APP顯示,智元機器人當前直接對外投資達27項,間接投資57項,其中包括靈猴機器人、復興電機、安努智慧、智鼎機器人、矽基方舟機器人等。
智參智庫資深顧問袁博對《財經天下》表示:“智元更擅長華為偏重to B端的打法。華為風格更寬,不像(宇樹)搞技術工程的公司路線會窄一點。華為系公司更擅長從生態、產業合作來做文章。”

隨著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叩響資本市場的大門,被它們帶火的具身智慧賽道,也掀起了新一輪造富神話。從兩家“頂流”公司的創始人,到身後的眾多明星投資機構,都熱切期盼著兌現紅利。那麼,誰又將成為這輪浪潮中的最大受益方?
最新資訊披露,歷時10輪融資後,宇樹科技身後已然站著包括紅杉、美團、順為資本等40多家投資方。從持股比例看,王興興無疑是最大受益人,其直接持股宇樹科技26.9673%,並透過上海宇翼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間接持股6.4754%,總計持股近34%。
在不久前釋出的《2025新財富500創富榜》中,王興興以67億元的身家首次登榜。一旦宇樹科技成功上市,王興興的財富量級也勢必將再創新高。
在王興興之後,天眼查APP顯示,美團旗下的漢海資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列席宇樹科技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約8%;第三大股東是紅杉中國旗下的寧波紅杉科盛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比例6.9157%。
智元機器人也不落下風。成立短短一年半時間裡,智元機器人密集融資7輪,且融資估值一度領先宇樹科技。
目前,智元機器人已累計融資9輪,最新估值為150億元,背後股東陣營更囊括了網際網路、製造業,涵蓋了高瓴資本、騰訊、京東、百度、比亞迪、立訊精密、紅杉中國等產業與私募基金。
比起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的股權更趨於集中。天眼查APP顯示,鄧泰華透過桑蓬(上海)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智元機器人58%的股份。高瓴資本作為從天使輪便一路跟隨智元的“鐵粉”,目前透過旗下兩隻基金,對智元機器人合計持股約6.6%。
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的造富故事,僅是具身智慧資本洪流的冰山一角。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25年至今,機器人賽道已經累計融資300億元,超過去年同期4倍。
特別是進入7月,更多熱錢還在瘋狂湧入賽道。
近日,美團、京東紛紛下場掃貨。7月21日,京東一連投資了千尋智慧、眾擎機器人、逐際動力三家公司;美團於7月連續領投了它石智航、星海圖兩家公司的融資,以及自變數機器人等專案。
阿里也急不可耐地加入戰局。今年年初,阿里設立具身智慧子公司“螞蟻靈波科技”。今年6月,阿里又透過螞蟻集團在一週內,連續投資了宇樹科技、鈦虎機器人和靈心巧手三家企業。
科技大廠之外,另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來自新能源車企。6月,銀河通用完成了新一輪11億元融資,由寧德時代領投;欣旺達成為北京阿米奧機器人天使輪獨家投資方;吉利控股也在6月份成為宇樹科技C+輪的投資方。
對於巨頭踴躍下場的原因,袁博對《財經天下》表示,“因為機器人涉及的不光是硬體、軟體、大模型的比拼,未來還會涉及雲服務、算力等領域。越往後走,它的參與難度會越高。所以投資人現在會關注一些細分賽道,看是否能有一些亮點或驚喜出現,這本身還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國資及地方產業基金,也化身為具身智慧融資的主力角色。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在2025年已經發生的141起融資事件中,國資及地方基金參與了超30起。郭傑表示:“地方政府對具身智慧的投資,更著重於產線落地能力,以及對地方產業和產業鏈的帶動。”

下半年誰能交卷?誰會出局?
聯想創投管理合夥人王光熙近期對媒體表示:大家都在抱著“必須入局”的心態,參與到具身智慧的投資上。“(創企)可能會面臨一系列壓力,包括如何支撐估值,如何持續融資,如何面對估值裡的泡沫。要靠真正的商業落地,在一兩年內消化好泡沫。”
作為萬眾矚目的明星,宇樹科技有望首批“上岸”。今年6月,王興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宇樹科技公司年營收已超10億元,今年利潤有望達到1億~2億元”。
智元機器人則還未明確披露營收資料。今年5月,智元具身智慧事業部總裁姚卯青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智元計劃2025年將機器人出貨量保持在數千臺,預期今年營收將會實現數倍增長”。
近日,機器人公司接到訂單的好訊息接連傳來。
7月11日,智元機器人與宇樹科技同時中標了中國移動的大單。該專案為2025年至2027年的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總標包1.24億元,訂單份額分別為:智元機器人7800萬元,宇樹科技4605萬元。其中,智元機器人拿下的是“全尺寸機器人標包服務”,主攻工業巡檢領域。宇樹科技的訂單則聚焦於“小尺寸機器人及靈巧手”,更適用於實驗室教學與商業展演。
7月18日,另一家知名機器人公司優必選也宣佈中標了一筆9051萬元的機器人裝置採購專案,一舉重新整理了人形機器人單獨中標金額紀錄。受此訊息利好,優必選7月21日收盤股價上漲了5.25%。
這些採購訂單,進一步拉高了市場期待。近日,摩根士丹利分析稱:預計2025年下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訂單將加速落地,核心技術也將有突破性進展。“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在2028年增至108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23%。”
但一些業內人士也提醒投資者,具身智慧還處於發展早期,商業化前景依然冷峻。
袁博表示,目前的訂單更多是標準化程度較高,簡單的招待、服務場景。“這些不必說具身智慧機器人,傳統機器人很多也能做到。比起用人成本不佔優勢,對企業而言可能還是虧的。”
郭傑也對《財經天下》分析道:“透過政務採購還看不出企業的真實水平,關鍵要看後續小散企業的訂單,是否真正有支撐。”
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首場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曾讓人形機器人一度陷入“中看不中用”的激烈爭論。彼時,銀河通用創始人王鶴表示,參賽者的“炫技”甚至都沒有用到視覺感測器,“此類機器人離真正的勞動力時代還有距離”。
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展,王興興的最新研判是,“未來3年到5年將會加速在行業應用落地。比如在工業場景、服務場景以及一些危險場景開始嘗試落地和應用”。
但總體而言,具身智慧目前還多停留於高校科研和商業場景展示。近日,中航證券的研報冷靜指出:人形機器人仍處於主題投資階段,業績兌現度低,未來板塊波動率仍將高企。
具身智慧參賽者需要儘快跑通技術與商業的閉環。而這一切,都要趕在資本狂歡熱情耗盡前完成。
文中郭傑為化名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審校:姜辰雨製作:王馨悅(實習)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鍋圈創始人楊明超邀您一起讀
《中國企業家》↓↓↓
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2025全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