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十多年後的紀念日,中年夫妻“懶得演了”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靜思
今年我們結婚紀念日的前兩週,伴侶問我,紀念日有沒有什麼想安排的節目、想吃的東西、以及想要的禮物?
我說:結婚13年了,每一天把日子過好就行,紀念日不重要。
伴侶沉默了幾秒,幽幽說:今年是我們結婚15年。
我憑實力向他證明,紀念日在我這裡真的不重要。
《愛你》劇照
其實,我也曾看重過紀念日的儀式感。那是在“儀式感”這個詞還沒有被提及、流行起來的時候,婚後前幾年,相互送禮物、約會、吃頓大餐然後絲滑地看場電影——如果當時沒什麼好影片上映,就回家看315打假晚會——加強自我防範、提高防騙意識對婚姻生活也大有裨益。
我們結婚紀念日儀式感的頂峰應該是結婚後的某一年,喜歡倒騰手串的伴侶買了一塊璞玉,然後用我的名字寫了一首古詩,刻在璞玉上作為禮物送給我。
我是一個務實但懶惰的人,送禮物從來都是買別人需要的、喜歡的東西。對於花費送禮人很多時間和精力DIY、但又不知道能不能送到收禮人心坎上的東西,我敬而遠之。結婚這些年,我早就把網上各種男士禮物清單翻了個底朝天——剃鬚刀、手錶、耳機、皮帶、錢包、鍵盤、車載香薰、按摩儀……應有盡有,像做任務一樣一個個打過勾。雖然不見得每一件都讓對方靈魂一顫,但至少用得上、看得慣,不踩雷、不翻車。過節送禮、安全第一。
可想而知,當我收到他花了幾周創作修改的古詩、雕刻的玉石後,身心有多震撼:一個只會埋頭搞科研的理工直男,竟然會耗時費力用老婆的名字賦詩一首,這種強烈反差感讓我們平靜的婚後生活漾起了一絲浪漫的漣漪。他如此用心,我卻如此敷衍,只會動用了金錢的力量送他一個全球無限量款的皮質電腦包。盪漾了不過幾秒,我內心的想法就變成了這個玉石我要怎麼處理?掛脖子嫌重、當鑰匙扣易碎、又不能像大頭貼一樣放在皮夾子裡、我也總不能供起來吧……
《濾鏡》劇照
最後,這個禮物毫無懸念找到了它的棲身之所——在首飾盒裡靜靜吃灰。然後,那天夜裡,我和伴侶掏心掏肺,已婚這麼多年了,咱倆都盡力了,以後的紀念日就雲淡風輕地過吧,抽空吃頓大餐聊表心意就好,別在禮物和節目安排上折騰了。
對我這個在婚姻和育兒生活裡浮浮沉沉、精力餘額常年不足的中年女性來說,不費勁、不折騰、沒有儀式的紀念日,就算上乘。
在美劇《摩登家庭》中,中年夫妻克萊爾和菲爾每年情人節都要精心上演一齣婚內的情趣戲碼:兩人分別扮演假身份,在酒吧偶遇、眉來眼去、假裝互不相識,最終再心照不宣地開房,來一場自導自演的一夜風流
《摩登家庭》劇照
結婚幾年尚且沒小孩的時候,我看這場戲,欣賞這對夫妻真是我們的已婚人士的楷模,他們對自己婚姻認真經營的那種態度,正是許多讓自己婚姻生活陷入疲憊狀態的夫妻缺乏的。但接連有了孩子、輪到我自己時,再看這場劇情,只會覺得心累:如果我有一天的時間能暫時“丟開”三個青春期的孩子,幹嘛還要和睡了十幾年的枕邊人黏在一起?又不是有上億的合同要談、或者要組隊去拯救地球。伴侶這種生物——少見幾面,只會有益身心健康。與中年人稀缺的自由自在的時光相比,情人節、紀念日算什麼!
愛情是變幻莫測的,新婚時,它就是激情的化身;婚後幾年,愛又變身成為親密和依賴;結婚多年、有了孩子後,愛情則以責任、慣性、以及合作無間的樣子出現。“愛情”深諳《孫子兵法》,知道使用三十六計在不同階段整點花活兒,才不至於讓婚姻生活無以為繼。
中年夫妻不是不重視儀式感,只是他們聚焦的儀式感可能更多在孩子查考分時,而非慶祝自己的紀念日、情人節、生日這些每年都會有的日子。孩子這朵自己用了十幾年心血精心澆灌的玫瑰花,到了花期自然要以隆重的心態去對待;至於婚姻生活和枕邊人嘛,突如其來的隆重只會讓彼此覺得事有蹊蹺。
《玫瑰的故事》劇照
為什麼中年夫妻對生日、紀念日等節假日的興趣越來越寡淡?主要還現實教會了我們做人。
最直接、也最現實的原因:錢包它不答應。儀式感是需要氪金的。雖然金額憑心意不限多少,但多多少少你都得開銷一筆。晚餐、鮮花、禮物,“俗不可耐”卻又是儀式感必不可少的基本三件套。我沒有查到國人夫妻慶祝紀念日的平均花費資料,但根據美國2024年調研資料顯示:每人紀念日平均支出約為186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300元)。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4年釋出的購買力平價(PPP)計算,1美元在中國相當於大約3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也就是說一對中年夫妻在紀念日稍稍慶祝一番,也得花8001000塊。
這筆錢可以是一家三口一週的伙食費、孩子一個月興趣班的費用、暑假跨省親子游三分之一的費用。總之,在處處刀刃的家庭開銷面前,紀念日的慶祝絕不在優先順序清單上。
另外,儀式感不像僱鐘點工——你出錢、他出力職責清晰。作為紀念日的主角之一,你掏了鈔票後還要親自上陣。從洗漱、化妝、搭配衣服捯飭、到出門、落座,這些基本體力你要付出;不僅如此,慶祝紀念日的兩個當事人還不能掃興,要做好情緒管理。即使有氣、有怨、有不滿,在“來都來了、錢都花了、都不容易”的紀念日慶祝原則面前,你也要憋回去。紀念日這種事,講究的就是個氛圍感,一旦破功、萬般皆空
《我是真的愛你》劇照
除了自己做好情緒管理,你還要供給對方的情緒價值。雖然是老夫老妻,彼此早已摸透了對方的Bug和死角——嘮叨、他邋遢、她碎碎念、他不解風情……但在紀念日這種儀式感拉滿的時刻你要做的不是揭短挑刺,只能是表揚誇獎和感恩。
浪漫很美好,但需要營造和彼此捧場。紀念日的儀式感想要過得有華點,需要匠心:花得是能拍出氛圍感的、蛋糕要選網紅款、禮物不但得走心,還得上鏡,最好能引來眾人在朋友圈的駐足點贊和好評——儀式感的創造多少都帶點給朋友圈交作業味道,一半給自己留念、一半給別人觀賞。年輕時,尚有餘力,但中年夫妻呢?日子太累,體力太差、相處又太久,已然對浪漫脫敏,不想演了。給孩子當後勤、在家裡當保姆、在單位當工具人,哪裡還有力氣表演和做秀。
而且,有了孩子後,他們簡直就是紀念日的“殺手”,只要有了崽兒、紀念日統統變親子日。
《小夫妻》劇照
我有個好友,她的結婚紀念日剛好撞上孩子的期末放分日,而她又恰好生了個聰明但從不努力學渣娃。自從娃上學後,他們夫妻倆的紀念日主題就從相濡以沫淪為了悔不當初:悔不該當初一時頭腦發熱結了婚,悔不該當初一時興起生了娃,把好好的人生搞成了雞飛狗跳。
繼而悔婚日”又升級懷疑人生日”:一個碩士加一個博士夫妻怎麼就偏偏生出個三年級數學還不到80分、寫作文錯別字滿篇的孩子?有一張讓家長心梗的成績單“禮物”夫妻倆每年的紀念日刻骨銘心又別有滋味。
沒錢、沒力、外加一個不給力,還有多少中年夫妻能好好享受自己的紀念日?於是,原本應該隆重登場的紀念日就變成了可有可無的1/365.
不過,對紀念日看淡的中年夫妻們未必是因為感情淡了而忽略儀式感,而是因為婚姻的底色,早就從甜言蜜語變成了柴米油鹽、平平淡淡。中年夫妻過日子,就像老牛拉車,拉得久了,自然不會在意每次到站要不要鼓掌慶祝。說穿了:不是不愛,是愛的表達方式換了頻道——我不再期待你拿著玫瑰和蛋糕出場,咱們的紀念日能沒有驚嚇和意外、全身心的舒展躺平一天就很好了。
“我早已為你種下999朵玫瑰”的浪漫相比,中年人認可的浪漫已從花前月下接地氣到一粥一飯、四季有你——你感冒的時候,有人遞上熱水;你煩躁的時候,有人默默收拾廚房;你嘮叨的時候,有人沒吭聲但也沒走。與紀念日輸出的短暫幸福和欣喜相比,有人穩妥踏實和自己一起負重前行才是中年人的浪漫底色。
《最食人間煙火色》劇照
皮尤研究中心在其釋出的Modern Marriage報告中指出:62% 的受訪夫妻認為,在長期婚姻中,相比追求轟轟烈烈的浪漫儀式,人們更看重的是彼此的陪伴與日常生活的共享。其中,共同分擔家務被認為是婚姻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重要性甚至高於共同興趣住房條件等選項。像我們這樣的平凡夫妻來說,能不能一起把日子過下去,比能不能一起過節日更重要。
池莉在小說《煩惱人生》裡寫了印家厚這對中年夫妻的生活,沒有驚喜和高潮,全是日常瑣碎:早起擠公交、吵著燒飯、批評對方的“小毛病”……這些生活摩擦雖累人,卻從未摧毀他們的婚姻,反而讓人看到日復一日中堅持和包容的力量。書中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深刻:“兒子揮動小手,老婆也揚起了手。印家厚頭也不回,大步流星匯入滾滾人流之中。他背後不長眼睛,但也知道,那排破舊老朽的平房窗戶前,有一個燙了雞窩般髮式的女人,披了件衣服,沒穿林子,趿著鞋,憔悴的臉上霧一樣灰暗。她在目送他們父子。這就是他的老婆。你遺憾老婆為什麼不鮮亮一點嗎?然而這世界上就只有她一個人在送你和等你回來。
《何以笙簫默》劇照
這就是許多中年夫妻的日常狀態。他們沒有餘力去經營浪漫——光是維持家庭的有序運轉、讓孩子平穩長大,便已是全部心力的耗盡。他們沒有多餘的語言沒有動人的儀式感,但柴米油鹽中,彼此學會分擔與同行。已婚多年,愛早已不在表達和表演之中,而是在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裡安靜流動。當初婚禮上許下的諾言,不在戒指、不在誓詞,而是落實在每一個無人見證的日子裡:我們都不完美,但依然願意和彼此一起,把這一生慢慢過完。中年夫妻的珍貴之處,不在海誓山盟,而是不說也在、經年不散。
況且,結婚多年的中年夫妻,還能在庸庸碌碌的百忙中記得紀念日,恐怕已經領先許多同道中人了。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稽核:然寧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