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減少徒步裝逼量。
改CITY WALK為CAR WALK。
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一口氣打卡了玉門關、陽關。
兩關本身就挨著(相距60公里)。
從旅遊開發的角度來講,兩關距離越近,離敦煌的距離越近,越有商業價值,所以選址也是大學問,既不能緊挨著,又不能太遠。
最近,我總說CITY WALK,不免有讀者在後臺問,CITY WALK是個啥玩意?
為什麼不用中文表達?
之前,經常有人在網上吐槽,說身邊的朋友或同事喜歡中英文混著說。
意思是裝逼。
最近兩年,我改變了這種看法。
尤其是我接觸了大量的外貿人以後。
他們習慣了中英文混說。
有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的雙語詞彙量儲備量都足夠強大。
第二,有些意思,切換一下更好表達。
尤其是一些情感描述上,有些感覺,中文能描述出來,英文描述不出來,有些感覺呢,則是英文表達更貼切。
互補,就如同上海人之間交流,咱也動不動能聽懂一兩句,因為他們有些東西上海話也表述不了,就用普通話。
昨天徒步嘉峪關走了35公里,我問木木感覺如何?
她說,我感覺我還能行。
於是,一路西上,繼續跟隨我征戰最後兩關。
木木,基本就是中英文混合。
好在,我不介意。
很多單詞我聽不懂,我就會問。
她會耐心的解釋。
她姐跟我交流,也是如此,動不動就冒出個單詞或語句。
但是,她姐不是說,是打字,那對我沒影響,因為我可以在微信上點翻譯。
這不是過去,會說英語,不是什麼高階的事了,談不上裝逼,也拿不上臺面說事,我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有個經理頭銜很高階,英語六級,傳言他給溫總理當過翻譯,現在想想,完全是扯淡,他就動不動飆句英語,偶爾還引用古詩詞,乃至我給他送禮都不知道送什麼比較合適,我去書店問老闆,什麼書送人顯的很高大上?老闆推薦了一本價值300多元的國學套餐《菜根譚》,一套六冊,豪華精裝。
現在很少遇到300元的書了。
昨天,遇到了兩次,推銷敦煌畫冊的,說在網上買不到。
一套300多塊錢。
我心想,我就是開書店的,除了禁書,什麼書在網上買不到?
講解一直在給我極力的科普。
其實,她知道我不買。
我問她一本能提成多少?100?
她說,20來塊錢。
我在臺灣買過一本,非常漂亮,我記得沒多少錢?百十塊錢,後來我還代購過一冊送給什乙老師,當時兩岸關係很好,大家去臺灣都會逛誠品書店,然後買一箱子書回來,海關閉一個眼睜一個眼就放行了。
今天?別說你帶回來了,就是你代購,也會上門追繳的。
萬里長城有十三關,實際上,能做旅遊開發並且有正向收入的,也就是山海關、嘉峪關。
山海關是龍頭。
嘉峪關呢?
龍尾代表,關鍵是“嘉峪關”的名氣不僅僅來自於嘉峪關本身,而是嘉峪關獨立成市了,又有王牌企業酒鋼集團,不要小瞧了嘉峪關,人家的車牌是甘B,參考魯B青島,浙B寧波……
十三關,理論上名氣最大的是雁門關。
我這次爬雁門關。
幾乎沒有遊客。
夏天會不會好?
正好,夏天我也來爬過,也沒什麼人。
是不是因為離北京城太遠?
離北京城最近的關口是居庸關,比八達嶺離北京還近。
我爬完八達嶺那天,接著爬的居庸關。
與八達嶺的人山人海形成劇烈反差的是,門可羅雀!
整個長城的旅遊資源開發,99%都集中在了八達嶺上。
基本劃了等號。
長城=八達嶺。
當然,從原汁原味角度來講,八達嶺是萬里長城裡,最不合格的。
太新。
太現代。
會出戲……
要說十三關裡最有名氣的兩個?
肯定是甘肅的玉門關和陽關。
因為,上學時,種過心錨。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何為玉門關?
從新疆運玉石過來的關口。
何為陽關?
是對應著玉門關而言的,玉門關的南邊的關,就叫“陽關”。
前面的文章裡我提到過,玉門關、陽關,不是串聯關係,而是並聯,屬於嘉峪關分出來的兩條岔路,玉門關通北疆,陽關通南疆。
我還寫過,河西走廊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漢朝,漢武帝曾經拿到過河西走廊的控制權,玉門關、陽關也是當時設立的。
只是,歷史上,我們對河西走廊的有效控制期,並不長。
強盛了,拿到控制權。
衰退了,失去控制權。
有控制權的時候,玉門關、陽關也不是固定的,隨著邊疆的穩定而西遷或東移,最初玉門關設在嘉峪關,後來強盛了,遷到了敦煌,後來有些衰退,又東移到了瓜州,再後來又西遷到敦煌……
古代建築又多是夯土結構。
敦煌一帶,狂風肆虐。
兩千年,什麼也剩不下,樓蘭是個古城,都被吹的沒了蹤影。
所以,玉門關到底在哪?一直都有爭論,瓜州有,玉門有,敦煌還有,不僅僅爭遺址,還爭詩裡的玉門關到底特指哪個。
玉門關與陽關的景區,都很新,尤其是玉門關的土方,別說是漢代的,你就說是民國的我都不信。
因為,土坯結構一定會風化。
風化一個最明顯的顯現就是打磨掉了稜角。
玉門關景區的這個小方堆也太方了。
方的彷彿是去年剛做的。
依甘肅的這個風?
石頭都能風化成雅丹地貌,夯土咋可能如此的堅挺?
不過,負責講解的妹妹拍著胸脯給我打包票,這絕對是老東西,因為這裡氣候、溫度適宜,屬於整個敦煌儲存比較完好的。
這一點,我還是覺得要打個問號,因為這一路,我爬過太多夯土結構的土長城,不用說兩千年的漢長城了,就是山西明朝的土長城,也很少有這麼稜角分明的,何況山西什麼風?這裡什麼風?敦煌、瓜州都是世界級的風都。
玉門關與陽關,人氣都不錯。
兩點是關鍵:
第一、只要會背這兩首詩的,都想來看看,據說很多人還會帶著酒到陽關,喝一杯,思念一下那個找不回來的故人。
第二、背靠敦煌旅遊這棵大樹,在1小時輻射圈,所以說,選址真是大學問。
陽關比玉門關更浪漫一些,因為沙化的更嚴重,更像羅布泊,這一片地形地貌我很熟悉,19年我穿越過羅布泊。
看著像沙漠,其實是土,車子走過,狼煙四起。
狼煙是什麼意思?
燒的狼糞?
不是。
匈奴的圖騰是狼,狼煙就是狼來了的意思,狼的糞便燒不出什麼煙來,參考狗屎,真正的狼煙是需要柴火乾溼“悶”著燒。
據說,從敦煌把訊號傳到長安,需要三天時間。
今天,自駕也差不多需要這麼久。
絲綢之路,為什麼要分南線、北線。
繞塔克拉瑪干沙漠。
南線北線到喀什又重疊成了一條線。
這次出來,沿長城線走的,始於山海關,凱旋於陽關,一句話概括,相比南方的生機勃勃而言,北方彷彿被凍住了,越來越沒有活力了。
過去,我覺得秦皇島這些地方還可以。
這次,感覺秦皇島也不行了。
甚至,北京周邊,也差點事了,我還專門跑到張裕愛斐堡總部打了個卡,開照片,看影片,真的高大上,去了一看,一片蕭條,疫情前員工還有600多人,現在只有200來人。
我還有一句感嘆,中國有半數土地,是低利用率的。
要麼,只長草不長莊稼。
要麼,連草都不長。
沙漠化非常嚴重,植樹造林有沒有用?
沒用。
因為,解決不了一個根本問題。
水。
甘肅降水量低到可以忽略的地步。
過去為什麼匈奴能在河西走廊生存?
不能種莊稼,但是可以放牧。
能放牧的原因是河西走廊有三大內陸河,其源頭都是祁連山上的冰雪融水。
樓蘭古城這些為什麼消失?
就是對應的內陸河消失了。
現在怕的是民勤成為羅布泊,敦煌成了樓蘭古城。
有沒有可能?
肉眼可見的可能。
第一,祁連山上的冰面越來越小了。
第二,內陸河上游消耗量越來越大。
原先的內陸河的終點是個湖泊,隨著上游引水量越來越大,河流與湖泊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
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今天修水庫與攔河壩才存在。
歷史上,就存在,上下游因為搶水械鬥不斷。
中國水權改革,最早就在這裡試點的,年羹堯大將軍制定的“均水制度”,簡單一點理解,就是把整條河當蛋糕分給了水系沿線各縣,一是時間,二是流量,有專人負責巡邏,對違規者,可先斬後奏,格殺勿論。
挺好的政策。
這項制度一直延續到什麼時候?
1949年。
1949後呢?
肯定要更科學了。
不僅僅要研究怎麼分配更合理。
還要解決一個當務之急,引客水進來,否則?一切都是螳臂當車。
例如近十年呼聲最高的引雅濟疆濟黃。
參考南水北調工程。
想順著青藏鐵路修建一條水渠,其實只需要引到唐古拉山口就可以形成自流了。
這些,不屬於咱探討的範疇。
我跟木木講,作為甘肅人,不要總是想拯救甘肅。
而是想,如何逃離甘肅。
我跟她講,你知道我去殺虎口的一大感觸是什麼?
過去,一聽說走西口,就覺得是山西人朝外逃。
實際上,從殺虎口的歷史可以看出,朝代好的時候,遊牧民族主動南下,我們這邊民不聊生時,我們主動北上,也就是走西口。
古代人走不出去,因為高度捆綁於土地。
今天,大家腿上又沒有腳鐐。
那麼,哪裡適合人類生存,就去哪裡。
氣候,環境。
大環境,小環境。
甚至如候鳥一般。
根據季節、財富去遷徙。
財富?
你有一個億,就要考慮離開縣城,你有十個億就要考慮離開三四線,你有百億就要考慮新加坡,你有千億就要考慮美國或日本,若是你有千億還蹲在縣城?
那,I`m Sorry!
我跟木木也是這麼講的,你要去上海,去杭州,不要留在甘肅,不是說甘肅沒有有錢人,也不是說沒有施展空間,而是沒有更好的氣候。
她說是爸爸媽媽希望離的近一點,雖然也很支援她勇闖天涯,但是還是覺得,女孩子離自己遠了,會不會受委屈之類的?
我說,可能是因為不夠窮吧。
甘肅,我認識三個朋友,都是天水的。
一個是兵哥哥,傘兵,當兵時認識的我,也沒有產生太多高質量的碰撞,只知道後來迴天水開出租車了,結婚時給我發過請帖,我給轉了200塊錢,後續就很少聯絡了,所以,那天計程車司機說甘肅的省會是西安,我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了他,他差不多就是這個知識儲備量。
一個是梁毅。
我2013年拉薩隊友,目前定居在美國。
超有錢。
跟我同齡人。
路上,他跟我講,他的北漂生涯,天水是甘肅最窮的地方,他們縣是天水最窮的,他們村又是最窮的,恰好,他家又是最窮的一戶。
沒有機會讀書。
除了出去打工,沒有活路。
就這麼一步一步闖蕩出來的。
當時,他說了我還真信,但是依我現在對甘肅的瞭解,天水相對於敦煌、嘉峪關這些地方還屬於好地方,至少能長莊稼,能放牧,能種蘋果,能產瓜。
梁毅現在在美國可滋潤了,幾乎天天在自駕的路上,前幾天還聯絡過我,問我有沒有合適的抖音、小紅書操盤手?能寫文案的,他想在美國吸引國內的粉絲。(大家有興趣的,也可以聯絡我,我給撮合)
還有一個,不能寫,因為她走的是仕途,選的是另外一條路,考學考出去,她說自己填報志願時,江浙滬、不要學費、有地鐵,這三大標準,當時只有南京一家學校符合,而且自己身體條件也達標。
如今,早已經不是那個連學費都繳不起的土妞了。
今天,望著滿眼的荒漠,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段子,都江堰朋友講的,說是甘肅的遊客望著都江堰洶湧的流水嚎啕大哭。
這麼好的水,這麼湍急的水,咋就這麼白白的流走了呢?!
至此,長城之旅就算結束了。
至於有什麼具體的收穫,等我回到家,慢慢的整理照片,慢慢的寫,在路上太累了,每天要徒步,要做計劃,要吃飯,要趕路……
靜不下心來。
主要是最近幾天又陽了,身心疲憊。
明天,開始一路朝東。
不改錯別字了,湊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