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方大同病逝警醒:人生中的4個問題,總會一次次重來


內容來源: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奇點不奇(zenglin776),筆記俠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 柒  排版 | 五月
第 8853  篇深度好文:6832 字 | 16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就在今天,知名音樂人、歌手方大同所屬公司釋出訃告: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頑疾5年, 方大同於2025221日早晨,平靜而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位被歌迷稱為"音樂苦行僧"的創作天才,用半生演繹了什麼叫向死而生。
自2020年起,方大同便與未公開的頑疾抗爭,期間堅持創作,甚至在病房中完成作品。其醫療團隊透露,他始終未向病痛低頭,藉助輔助裝置繼續音樂事業。
他的素食主義、佛繫個性,以及對音樂近乎殉道般的專注,成就了華語樂壇獨一無二的“靈魂詩人”形象。
而當我們在追思這位音樂天才時,更該思考他留下的生命啟示:在這個推崇"拼命三郎"的時代,如何在追逐理想與守護健康間找到平衡?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人生怎麼活好。
你身邊有80歲以上的老人嗎?
我身邊過了80歲的老人,大多都已經糊塗、健忘、顫顫巍巍。
80歲如此,100歲是什麼樣?真的不敢想。
但如果歲月善待,一個人可以在100歲的時候不糊塗、不健忘,會是什麼樣?
我想用“老而近妖”來形容,這是褒義。 
日野原重明,日本國寶級醫師,生於1911年。

他是日本提倡預防醫學的第一人,也是全世界執業時間最久的醫師之一,足足在聖路加國際醫院任職了73年。
他一生不僅寫過200多本書,而且100多歲還在醫院工作,105歲還學習彈鋼琴和畫畫。
你不禁會很好奇:他是怎麼做到的?
對日野原重明人生哲學的探討,會有助於指導你我的人生,在面對那些重要問題時的智慧選擇。
這些問題包括愛、生命、孤獨、事業、家庭以及探索未知的自己。
也許你在年輕的時候會忽視這些問題,但我相信,遲早一天,這些問題會找上你。
一、何謂活好?
你認為一個人擁有了什麼,才算是活好?我給你列了一個完美清單:
你有一些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有很多粉絲;
你有一個完美的事業,有一個億的現金;
你還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個漂亮的外表;
你還有人愛著。
夠完美了嗎?擁有了這些,你就一定算活好了嗎?未必。
哥哥張國榮擁有了上面的一切東西,但他卻從24層樓上跳了下來。他給世人留下了一眾經典,自己卻選擇了離開。 
前幾年,也有很多明星爆出吸毒醜聞,也有不少富人、官員選擇自殺。
在外人看來,他們擁有可擁有的一切。事實上,他們擁有一切,卻算不得活好。活好的人,都有內在能量的支撐。
內在能量是什麼?就好比一棵樹的樹根,一棟樓的地基,眼睛看不見,但卻是根本的存在。是一種看不見卻能感受到的存在。
哈佛大學泰勒·本·沙哈爾教授是專門研究幸福的。他透過研究,把人分為了4種類型,分別是:及時行樂型、忍辱負重型、無助型和幸福型。
這4種類型可以從現在和未來這兩個維度來看。
及時行樂型:只顧現在不顧未來,要的是及時滿足,比如吸毒者;
忍辱負重型:只顧未來不顧現在,要的是達到目標,比如為了事業犧牲家人的人;
無助型:不顧現在也不顧未來,要的是受害者心態,比如怨婦;
幸福型:既為未來努力,也懂得享受當下,要的是平安喜樂,比如孔子、顏回。
這4種類型你會選擇哪一種呢?很多人會說當然是第4種了。但事實上,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選擇了前3種。
沙哈爾教授的研究表明: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幸福是一種能力,幸福是一種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那這與活好有什麼關係?活好也是一種能力。
活好的能力我用16個字來概括:懂愛懂感恩探索自己明白生命的意義
這是我讀日野原重明《活好》這本書時的深刻感悟。《活好》是日野原重明寫的最後一本書,在讀這本書時,我的雙眼常常是溼潤的。
因為書中所談論的每一個話題都是我們這輩子一定會關心的話題,即使年輕的時候忽視了這些問題,但遲早這些問題也會找上我們。
讀這本書時,讓我想起了王陽明。王陽明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小王子》裡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只有用心靈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到的。
二、愛是什麼?
愛與被愛,是我們每個人的能量來源。
弗洛伊德臨終時說,我們對愛了解的太少。
古今中外,對愛的定義實在太多,在這裡我不想再去給愛下一個定義。我想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和你探討愛的表現方式。
這其中包括:愛是理解、愛是接受、愛是幽默。
1.愛,是理解
如果說有讓我羨慕的愛的話,那必然有楊絳和錢鍾書的愛。

1932年,錢鍾書和楊絳偶遇。廖一梅說:在人的一生中,遇到愛情、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錢鍾書和楊絳,就遇到了“稀罕的瞭解”。
楊絳家裡是比較寬裕的,而錢鍾書家裡相對貧窮一些。楊絳在2011年被問到與錢鍾書結婚後由“新女性”變為了“不花錢的老媽子”時說:
我瞭解錢鍾書的價值,我願為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而犧牲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覺的相互支援。
我成名比錢鍾書早,他被人介紹為“楊絳的丈夫”。但我把錢鍾書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價值。
所以,他說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我不僅贊成,還很高興。為節省開銷,我辭掉女傭,做“灶下婢”是心甘情願的。

錢鍾書知我愛面子,大家閨秀第一次挎個菜籃子出門有點難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場。他怕我太勞累,自己關上衛生間的門悄悄洗衣服,當然洗得一塌糊塗,統統得重洗,但他的體己讓我感動。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援和鼓勵,兩情相悅。
我以為,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2.愛,是接受
錢鍾書其實很有幾分的孩子氣。他會偷偷在熟睡女兒的肚子上畫鬼臉,還會在自家貓與鄰居林徽因家貓咪打架時,拿起木棍為自家貓咪助威。
正是因為錢鍾書的孩子氣,所以楊絳說做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是很艱鉅的工作。但她也說:
但苦雖苦,也很有意思,錢鍾書承認他婚姻美滿,可見我的終身大事業很成功。
雖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體力,不算冤枉,錢鍾書的天性,沒受壓迫,沒受損傷,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氣和痴氣,這是不容易的。
這段話,可以看出楊絳多麼愛錢鍾書,更可以看出楊絳接受的是最真實的錢鍾書,接受他的天真,接受他的淘氣,接受他的一切。
所謂愛,其實就是接受最真實的對方。如果不顧及對方,只考慮自己,那麼即使有人愛著你,你也根本不會感受到。
我們在尋求被愛時,常常把自己心中理想的愛作為標準去要求對方。這麼做絕對不是真正的愛。
如果你接受了對方本來的樣子,接受了對方讓你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地方,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對方身上了不起的和美好的特質。
日野原重明說:
愛那個最真實的他,這樣,你的一切也會被對方真摯地熱愛著。

3.愛,是幽默
娛樂圈的婚姻就像夏天的天氣,往往瞬息萬變。但也有例外,李健就是一個例外。
李健的幽默你應該見過,他被稱為“行走的彈幕”。而李健與妻子之間的幽默,能讓你感受到隱藏在幽默中的濃濃的愛。
李健的妻子叫孟小蓓,但李健一直叫她“小貝殼”。李健第一次見到小貝殼的時候,他10歲,她才5歲。
李健上了清華後,小貝殼很崇拜,經常向他請教問題,久而久之,兩人便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只是後來我沒想到,她會讀到博士,知道的東西比我還多。”李健說。
有一天,記者意外發現了小貝殼的微博:
2015年2月25日,休假先生倚在門邊看著我整理茶室,輕含笑意說了句:“咱倆現在這狀態打一成語。”“是什麼?”“袖手旁觀。”
2014年7月26日,午餐準備了牛排西紅柿面地中海色拉,我說:“今天營養充足了,晚上素吧。”健身先生說:“我感覺身體裡缺魚~”
2013年5月30,時差先生中午醒的。我說我一早上做了好多事了:“澆花草寫作業發郵件,還去辦公室開了個會。”他說:“我也做了不少事,做了好幾個夢呢!”
…………
這樣的幽默讓人羨慕,幽默是一個人沒有說出口的愛。
一個人幽默,那他心中一定有愛,一個人對你幽默,那他一定愛你。李健也非常欣賞楊絳和錢鍾書的愛,喜歡細水長流。
愛是什麼?愛是理解,愛是接受,愛是幽默。愛是真正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念頭,是真心祝願對方一切都好的念頭。
三、感恩是一種能力
很多人常常感受不到被愛,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喪失了感恩的能力。
在稻盛和夫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帶著他去拜佛,僧人曾教他說,從今以後,你每天都要說“南無(namo)、南無,謝謝”,並告訴稻盛父親,這孩子行了,以後都不用帶來了。
而這個機緣,養成了稻盛和夫隨時感恩的習慣,他在他的《活法》一書中寫到:活著就要感謝。
現在很多人都會問,世界未來會變成怎樣?但是很少會有人問,過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
看兩組資料你就會有所體會。
1.新生嬰兒死亡率
在19世紀末期,新生嬰兒的死亡率還高得驚人。但自從嬰兒恆溫箱發明之後,體重過輕的新生兒死亡率從66%降低到了38%。
這代表著什麼?你要知道,這裡的每一個數字,可都是一個人的生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嬰兒恆溫箱已經成為美國的每家醫院的標配,讓1950年到1998年,近50年間新生兒死亡率降低了75%。
相關的研究就認為:嬰兒恆溫箱的發明對公共健康有著巨大的貢獻,超過了20世紀其他任何一項發明。
因為它是在生命之初提供了幫助,讓一個新生兒擁有了人生。
2.人類暴力資料
另一組資料是當今西方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斯蒂芬·平克關於人類暴力行為的研究。平克的研究資料顯示:
部落間戰事的死亡率比20世紀的戰爭和大屠殺要高出9倍;
中世紀歐洲的兇殺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
今天的發達國家之間已經不再發生戰爭,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戰爭死亡也只是幾十年前的一個零頭。
這資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過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事實上,我們正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和平的時代。
是什麼導致了暴力的減少呢?原因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是因為政府組織、識字率、商業和都市的文明程序,讓我們漸漸有能力控制我們的衝動,對他人懷有同情,寧願討價還價做交易而不是搶劫。
們也開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識形態,發揮理性的力量,剋制暴力的誘惑。
我為什麼要說新生嬰兒死亡率和暴力的資料呢?人是社會型動物,一個人是不可能單獨生存在這個世界的。
暴力的減少、嬰兒恆溫箱發明、火車、手機、雜交水稻、飲用水的淨化、細菌的發現……這些顯而易見的幫助,我們都太習以為常了。
日野原重明說:
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出在身體的“運動不足”,而是心靈的“感動不足”。
我這樣做個比喻,如果把你的狀態比作100,額外得到20變為了120,你會非常高興,而如果意外失去20變為了80,你的感覺就好像是失去了全部。
但是,80就不應該被珍惜和感恩了嗎?
你每天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身體健康,能吃上一頓美美的早餐,乘車去到公司上班……這些習以為常的80或100,卻總是被你忽視,平時體會不到,只有真的失去後你才會感到彌足珍貴。
人總是把得到的變成應該,把失去的變成全部。
義大利著名女中音菲奧倫扎·科索托一直在舞臺上唱到了75歲,她的藝術生命長盛不衰的秘訣其實就是感恩。
她每次踏上舞臺,就會在心中想象,要將感恩之情傳達給觀眾。以前科索托上臺會很緊張,自從她對觀眾表達感恩之情後,她上臺就再也沒緊張過。
釋迦摩尼說,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仍要在園中種滿蓮花。
感恩是一種能力,沒有感恩能力,你將感受不到快樂。
四、如何遇見自己?
1.王石的斜槓人生
2018年11月6日,王石發了條微博,說他到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進行為期2年的猶太文化研究和希伯來文的學習。
67歲的王石,打卡耶路撒冷。
縱觀王石一生,他真是一個喜歡“折騰”自己的人:
1983年,32歲,到深圳創業,倒賣玉米,
1984年,33歲,建立萬科,
1999年,48歲,獨自攀登博格達峰,
2000年,49歲,創造飛滑翔傘攀高6100米的紀錄,
2003年,52歲,成功登上珠峰,
2011年,60歲,哈佛大學留學2年,
2013年,62歲,劍橋大學留學2年,
2018年,67歲,學習體育專案蹦床,
2018年,67歲,打卡耶路撒冷。
一個人給自己設定的邊界有多寬,路就有多遠。
王石說他人生中有兩個至暗時刻,一個是15年到17年曆時兩年半的寶萬之爭,而另一個就是08年汶川地震的捐款事件。
08年汶川大地震,王石有兩點言論:
第一,200萬捐款是合適的;
第二,提示員工捐款不要超過十塊錢。
而這兩點讓王石成了歷史罪人,那段時間他被網友罵,被自己創立的公司勸退。最後,以王石公開道歉,萬科捐贈1個億收場。
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看這個人站在頂峰的時候,而是看這個人從頂峰上跌落低谷之後的反彈力。”
這是一種反脆弱的能力。在王石身上,你能清晰地看到這種能力。
而王石最讓我佩服的,是他“折騰”自己的能力,他的這種不設限的去嘗試新的事物,每天都可以發現未知的自己。
人生最美的就是遇見未知的自己。但很多人,習慣性用繩子把自己綁起來,然後呼救。
2.褚時健的“勵志橙” 
王石說,他的粉絲有很多,但他的偶像是褚時健。

王石對未知自己的探索,是受他的偶像,曾經的中國菸草大王,如今的中國橙王褚時健的影響。
褚時健何許人?
中國菸草業的傳奇人物,他以17年之功,將瀕臨倒閉的玉溪捲菸廠帶到全國第一、世界第五大煙廠的位置,累積創利稅達800億元以上,每年上繳稅金佔到雲南財政收入的60%。
但是,1996年卻因貪獲罪,被判了無期徒刑。他的女兒也在獄中自殺身亡。最後因嚴重的糖尿病獲保外就醫,回到家中居住養病。
從監獄出來,二話不說,74歲的他帶著老伴到哀牢山去創業。在哀牢山承包了荒山就開始種橙子。
王石說:“雖然我認為他確實犯了罪,但這並不妨礙我對他作為一個企業家的尊敬。”
王石去看望他時,王石問,“種的苗什麼時候能掛果?”他告訴王石,“6年。”王石去的時候是2004年,再去的時候已經是2010年了,他82歲了。
尼采說:“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人一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困難越大,你就越會發現那個了不起的自己,與苦難相比,你得到的喜悅會更多。
從王石和褚時健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我認為至少有兩點:
第一,跌落低谷之後的反彈能力,
第二,不給自己設限,探索未知自己的能力。

日野原重明就從來不給自己設限,105歲還在學習畫畫和鋼琴。他說畫畫的過程不只是單純的畫,而是帶著不同的想法去創作,這樣就能有更多的機會發現未知的自己。

孔子說,君子不器。
人這一輩子,最難就是認識自己了。
五、追尋生命的意義
電影《勇敢的心》,威廉·華萊士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撕心裂肺地喊出了freedom。
當然,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他其實有其他的選擇,他只需要對著英格蘭掌權者說出求饒的話,說出“開恩”兩個字,他就可以活下去。
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在他心裡,蘇格蘭的自由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儘管他也非常的害怕死亡,在押往刑場的前一刻,他在地牢裡自言自語的祈禱:“我非常害怕,請賜予我力量,去面對死亡吧”。
生命究竟是什麼?生命是一種能量體,它存在於我們能夠支配的時間裡。
日野原重明去到學校,問孩子們生命在哪裡?
有的孩子說,在心臟;有的孩子說,在大腦。
我們都知道,心臟只是維持整個身體生存的某個類似於泵的重要臟器,而大腦也只是具有思考功能的器官而已。
日野原重明對孩子們說:“生命存在於我們能夠支配的時間裡。”
“你們現在每天吃早餐、每天要來學校學習、時常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做這些事兒是為了誰啊?都是為了你們自己。
兒童時代的時間幾乎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等你們長大成人後,才會有能力為他人、為社會貢獻你們的時間。”
有一個詞叫lifework,這個詞前半部分life指的是生命,後半部分work是工作、事業。它的意思不是說在工作場所我們的生活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而是指我們活著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
也就是說,一生中有多少時間獻給了他人,這才是工作的意義。生命和工作是一個概念。也可以用“使命”來代替“工作”這個詞。
結語
人的一生是一個搖擺的順時鐘, 10歲、20歲、30歲……我們總是在,向前,向前,向前。
也許,你可以換個角度,以終為始,站在終點往後看。
我在讀日野原重明《活好》這本書時,就是這樣的一種“站在終點往後看”的感覺。
我在這裡,所探討的活好的4種特質,懂愛、懂感恩、探索自己、明白生命的意義,並不是想給你一個標準的答案,只是想和你探討一種面對人生的一種思考正規化,有標準答案嗎?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即使是科學,也會面臨不同時代的邏輯變革。所謂科學,只是一個邏輯模型裡的自恰而已,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總是被推翻,再重建的過程。
你可能會問,物質生活就不重要了嗎?當然不是,這就好像樹根與樹幹的關係,你要分清楚兩者的依賴關係,不要本末倒置。
最後我希望你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活好的方式,不僅僅要活著,更要活好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