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新爭議:中華民國是否涵蓋大陸?

近日看到一則新聞,讓人大跌眼鏡。民進黨不愧為“麻煩製造者”,為了選票連命都不想要了,本來稍稍有所緩解的兩岸關係,看來又要緊張了。
行政院5月25日宣佈,所謂“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相關函釋,應即日起停止適用。這意味著,臺灣官方認定:中國大陸人民不具中華民國國籍、並非國民,也因此不享有或負擔中華民國國民的權利義務。
行政院通令寫道,《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條例》)第2條,僅以設戶籍地定義臺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人民,但有部分機關曾以解釋函令認定“中國大陸人民亦屬中華民國國民(或人民)”,或賦予中國大陸人民等同於中華民國國民的權利義務。行政院表示,臺灣經歷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政治情勢及兩岸關係發展多所轉變,相關解釋函令是否妥適,容有檢討必要。依照《國籍法》定義,中國大陸人民不具中華民國國籍、並非中華民國國民,自然不享有或負擔中華民國國民的權利義務,舊函釋與此有所牴觸者,應自即日起停止適用或不再援用。
行政院長陳建仁26日出席活動時被問及此事,他表示,行政院釋出新通令,是因為有關機關過去的函釋已經“不合時宜”,也不合現行法律規定,希望“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困擾外,也避免國人與國際上的誤解”。至於是否會進一步針對《兩岸條例》進行修法?他表示陸委會將審視相關內容後再做決定。
1.事情起因
2018年,一名大陸籍錢姓男子赴臺單車環島,於高雄遭路燈電亡。家屬跨海提出國賠訴訟,臺灣法院最終判決勝訴,高雄市政府需賠償新臺幣463萬元。
臺灣法院當時的判決,引用了臺灣法務部1993年的一份函釋作為依據。函釋內容提到,“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
當時,臺灣高雄法院法官甯馨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曾在判決前詢問國賠法的主管機關及陸委會,對方回覆“中國人民也是中華民國人民”,並指出國家賠償法是否適用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並無明文規定,“但基於人權保障及人道理念,應適用國家賠償法”。
臺灣陸委會隨後表示“恐有誤會”,強調從未指稱“中國大陸人民是中華民國國民”,並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國籍法》等則規定,中華民國國民指的是“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或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
國賠事件隨後在臺灣引發輿論爭議。臺灣《自由時報》報道,臺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2月表示,國賠應適用於“本國人”,保障外國人的人權應另尋機制。宋承恩質疑,臺灣政府在政治上承諾“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但法院的判決說的卻是“臺灣也是中國人的臺灣”。他表示,若中共犯臺:“前來援助協防的友邦不是干預中國內戰?”
臺灣民進黨立委鄭運鵬表示,中國錢男國賠案件確實是高雄市政府的疏失責任,需要賠償中國大陸訪臺旅客,他“沒有意見”,但賠償理由不能是法官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屬中華民國國民。他指,“未來法官再有類似的引用及判決,就是法官個人意識形態問題,就是錯誤的判決要接受國人的批判。”
2.馬英九的做法與說法更合時宜,大陸官方並未公開反對
前總統馬英九,今年4月2日在大陸訪問時,公開宣示:依照憲法,臺灣與大陸都是中華民國的國土,引起海內外輿論廣泛關注,但中國官方並未抵制其言論,也沒有提出任何抗議。
馬英九當時在湖南大學參加師生交流時公開表示,在中華民國1997年憲法增修條文中,已列出臺澎金馬與大陸都是中華民國國土。這也是自1949年以來,卸任總統首次在大陸境內,宣誓中華民國主權範圍。
馬英九強調,《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時將中國分成兩個部分,臺灣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也定義了何謂臺灣地區、何謂大陸地區,前者就是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而大陸地區就是臺澎金馬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我們是臺灣地區,你們是大陸地區”。
他還指出,依照1982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前言,也寫到“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雙方異曲同工。
馬英九這段兩岸“憲法說”引起輿論熱烈討論。但事實上,臺灣風傳媒2016年就曾報道,時任中國外長,現為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的王毅,2016年2月曾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演講時,面對觀眾提問回答道,“臺灣不能違憲,必須繼續承諾兩岸同屬一中”,並強調“他們憲法規定‘大陸和臺灣是一個國家’,這是非常清楚的”,被視為是中方已明確認知到《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和意義。
除了在湖南大學外,馬英九從3月27日赴大陸訪問期間,多次提及中華民國、中華民國112年,以及其前總統頭銜等議題,但陸方不但未作抗議、抵制,甚至還逐步提高了接待馬英九的規格。
4月1日在馬英九抵達湖南後,大陸官方除了讓國臺辦主任宋濤全程陪同馬英九,一路從武漢搭高鐵南下到長沙外,也讓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與湖南省長毛偉民同臺宴請馬英九訪問團。這也是在中共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3月28日,以及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3月29日各自宴請馬英九後,首次出現中國的省委書記和省長共同會見馬英九的場面,顯示大陸逐步提高了接待馬英九的規格和層級。
馬英九在出席湖南大學活動意外談及《中華民國憲法》後,中方並未取消他後續的參訪行程,也沒有降低接待規格,而是讓他按照安排,參訪了長沙的鐵建重工、三一重工等兩家中資公司,隨後又赴湖南衛視“七彩盒子”節目生產基地,並於週日晚間赴長沙太平夜市參觀,與現場的大陸民眾熱烈互動。
3.兩岸保持模糊地帶,對兩岸和平至關重要
新進發表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遙(Adam Y.Liu)與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副教授李曉雋共同完成,5月15日刊載於《當代中國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一份民調,引人注目。這項研究透過網路平臺發出問卷,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展開調查,共收到1824份有效問卷。
問卷中列出了五種大陸臺灣關係選項。在結果中,對於“武統臺灣”的選項,除了55%表示可接受外,還有33%表示反對,其餘12%不確定。也就是說,大陸人雖支援統一,但對武統的支援率沒那麼高,相反不支援或反對的則高達45%。臺灣的有識之士看到這個結果,非常高興,認為有必要增加兩岸互動,增加好感,從而降低支援武統的比例,提高不支援的比例。如大陸人民對武統的方式不那麼熱衷,政府再下手也不易。
然而民進黨不知死活,為了選票,非要增加兩岸敵意。臺灣遠無烏克蘭的體量和戰鬥意志,烏克蘭尚且如此,臺灣又能如何?難道像蘇貞昌那樣拿著掃把,去和共軍展開巷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