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人慘死!媒體聯手扒皮,最慘烈空難!刷完真相頭皮發麻… 2025-07-10 21:58 烏鴉電影 1990年,倫敦,希斯羅機場。 這天,醫生吉姆·斯瓦爾帶著一小箱行李,準備從倫敦飛往紐約。 行李暢通無阻,經過了三道安檢。 但吉姆卻有點緊張,因為他的行李中,安放了一個自制的“炸彈”——一個杏仁餡餅。 他找到媒體,公開批評機場安保:機場自稱已經全面升級了安檢,但卻連我的“炸彈”卻沒檢測出來… 這讓我極度懷疑,之前的爆炸案裡,機場是否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吉姆不是神經病,這看似無聊的釣魚執法,其實只是他迫於無奈,想要引起社會關注的下策… 兩年前的12月21日,從倫敦往紐約的泛美航空飛機,在英國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隨後墜毀; 機上25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連同11名小鎮居民,全部遇難… 吉姆二十歲的女兒,就在這架飛機上… 為了深愛的女兒,悲痛欲絕的吉姆,決心關注和投入到案件的後續處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搜尋和調查,在成千上萬的證物中,在一件殘餘襯衫的纖維裡,發現了一塊電路板。 這塊電路板,連線的是爆炸裝置… 案件被定性為:恐怖襲擊。 警方鎖定了嫌疑人:利比亞的兩位航空公司工作人員。 他們是利比亞情報組織的成員,也有人證和物證顯示,他們購買過相關的裝置,並將炸彈安放到飛機貨艙內。 種種證據表明,這是一樁,由利比亞政府指示,實施的恐怖襲擊。 看上去是證據確鑿的案件,開庭審理後,吉姆卻發現了不對勁: 被指向嫌疑人售賣襯衫的商人,前後口供不一; 另一位作證的商人發現,在案發現場找到的爆炸裝置晶片,和他兜售給嫌疑人的,是不同的晶片; 在案發當晚,本不該出現在現場的美國中情局特工,卻比英國警察更早到達現場,搶先封鎖關鍵區域; 一些關鍵證據也離奇消失:港務記錄、貨物運輸航線的記載原件,被替換成模糊的影印件,時間也對不上; 證物鏈斷裂,但探員卻被神秘力量告知:不要插手… 透過各方查閱後,吉姆發現,早在空難發生前,美國大使館就收到了“航班可能混入爆炸裝置”的警告,但大使館卻完全沒有告知公眾,卻讓內部工作人員,避免搭乘泛美航空的航班… 英國和美國政府認為,這是由利比亞政府主導,時任領導人卡扎菲授意的恐怖襲擊。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不論是利比亞政府,還是兩個千夫所指的嫌疑人,似乎都只是替罪羔羊… 吉姆想方設法穿透迷霧,卻發現躲在背後的真兇,極有可能是多方政府和組織… 他更沒想到的是,這一堅持,就是二十年… 由 Sky Atlantic、Now以及美國Peacock衛視聯合出品的,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5集電視劇《洛克比:尋找真相》最近上線流媒體,豆瓣得分8.0,是近期值得一看的新劇。 男主角科林·費爾斯,曾主演《國王的演講》《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等影片,是絕對的實力派。 而本劇中,在失去女兒的不幸父親、不斷追尋真相的堅強鬥士、溫柔的丈夫幾個狀態的演繹十分自如,堅定、冷靜、不屈… 老牌英國紳士的翩翩風度,普通父親的深沉堅毅,知識分子的不卑不亢貫穿全劇,值得一個獎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英國影視劇裡的所展現的題材和情緒,時常能讓許多中國觀眾產生共鳴: 講述疫情時期,普通民眾困境的《援助》; 講述相伴一生的老夫妻愛情故事《倫敦一家人》; 遭遇失業的底層家庭掙扎求生的《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這些英劇或電影的共同特點,都是以隱忍、內斂的情緒,講述著一個個或心碎、或平常、又魔幻的故事; 但我們卻能在其中,挖掘出生活中無奈的結局,和爆發出更綿長、更巨大的力量… 《洛克比:尋找真相》也是如此。 有網友評價:歷史事件低沉的迴音,穩健、沉重又雋永… 劇集圍繞父親尋找空難真相展開,大部分劇情都關於父親的奔走、和受害者家屬維權、和政府部門的據理力爭; 但全劇卻始終瀰漫著一種憂鬱的情緒,浸潤在空氣中的悲傷和思念,在冷峻和剋制的氣質中蔓延: 飛機墜毀後,屍體遍落一地…有小鎮居民抱起死去的嬰兒: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躺在那裡… 官方以“避免家屬過度悲傷”為由,不讓親屬和死者見面,父親偷偷潛入體育館內,找到了女兒的屍體。 當意識到最愛的小女兒,幾乎只有腳僥倖完整儲存,他再也無法冷靜… 在一旁的醫生,違背了上級的命令,偷偷剪下了死者的一綹頭髮,交給了父親… 面對搪塞的官員,失去女兒的母親,沒有如同丈夫一樣激動,而是說起了自己的夢:我聽說,飛機墜落時,氧氣會增加,空難的最後15秒,他們會清醒過來… 1,2,3…14,15…我希望,孩子最後沒有恐懼,她明明,是那麼勇敢的姑娘… 眼神里,是一位母親溢於言表的痛苦和哀求… 母親獨自前往小鎮,竭力想找到女兒墜落的範圍,但那儼然只是徒勞。 曾經最親近的人,只能茫然地看著這一片空曠的土地,希望能找到孩子最後的痕跡… 夫妻倆在多年以後,在湖邊回想起孩子的糗事,會心一笑,半晌,流下眼淚… 對於世人來說,洛克比空難,是一起令人痛心的航空災難新聞; 但對於270個遇難乘客家庭來說,失去親朋的事實,是揮之不去的黑夜噩夢,是帶著刀片的空氣,存在於他們的呼吸和日常,縈繞了他們的餘生… 老實說,即使作為一部體量不大的電視劇,《洛克比》對於觀眾而言,也不那麼友好… 並不只是因為,它的故事底色悲傷得,帶有一絲絕望… 更是因為,劇集包含的資訊量巨大:航空、組織、裝置、建築的專業術語、角色和國家、政府、機場部門的數量和名稱… 因為時間跨度達二十年,劇集採用的,是雙線甚至多線敘事:以1988-1990年為原點,反覆閃回和切換到2001年、2002年、2009年,幾個案件的重要突破和轉折點… 就連烏鴉這麼專業的觀眾,為了寫稿,也放棄了倍速播放,聚精會神地觀看每句臺詞,看清每個年份的出現,好明白和對照出,劇集中每句臺詞指明的方向和隱喻… 但也正從這些細節裡可以得知,作為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影視劇,它足夠還原真實。 和大多數爽劇不同,無論是劇還是現實,洛克比空難的發生,從案發到結局,都遠超人們想象的黑暗和殘忍。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號班機從倫敦飛往紐約途中,在蘇格蘭洛克比小鎮上空因炸彈爆炸解體,導致機上259人全部遇難; 根據不同來源的統計差異,地面另有11至31人喪生… 這是“9·11”事件前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之一,也是20世紀最具爭議的空難案件。 空難亦重挫泛美航空的營運,在悲劇發生後的三年,該公司宣佈破產。 2001年,主犯利比亞特工阿卜杜勒·巴塞特·邁格拉希被定罪,但始終堅稱自己無辜。 劇中的吉姆真有其人:因為23歲的女兒弗洛拉在空難中喪生,吉姆成為遇難者家屬中最活躍的真相追尋者,並因質疑官方調查結論和呼籲重新審視案件,備受關注。 劇中還原了真實案件的疑點和細節: 德國法蘭克福的激進組織據點被搗毀時,查獲的東芝牌錄音機炸彈型號與空難殘骸一致,暗示恐襲早有預謀,空難並非意外; 吉姆試圖透過交通部長調查真相,但部長因“洩露國家機密”被革職,進一步指向政府掩蓋; 一位前中情局官員告訴吉姆:美國曾擊落伊朗的客機,伊朗揚言要報復。 而在空難發生後,伊朗曾向認領空難行動的恐怖組織,打過一筆不菲的款項… 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抗衡的美國一方,需要伊朗和敘利亞的支援,於是對伊朗網開一面,只能把空難案件,栽贓給利比亞。 售賣炸彈計時器的商人,在更改口供後,銀行戶口收到了來自美國政府的一筆鉅額款項… 在媒體和吉姆,多番申請司法複核後,英國政府對案件發放了一個豁免證書: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和保護某些檔案的內容… 換言之,有生之年,某些對案件有決定性作用的檔案,將“合法”地不見天日… 兩國政府之間的政治鬥爭和利益角逐,犧牲的,是兩百多個無辜的生命和家庭… 米蘭·昆德拉曾說:很多時候,面對不公時,並不是善與惡在爭逐,而是惡與惡在交鋒。 吉姆逐漸明白,他要對抗和揭露的,是恐怖組織,是蛇鼠一窩、沆瀣一氣的政府… 但他仍然不願放棄:不斷尋找媒體發聲、和家屬組建聯盟、堅持發表文章… 日復一日懷疑、質詢、舉證、上訴、抗議… 有人認為,他只是想出風頭… 有人說,這人有病,居然為謀殺他女兒的兇手作辯護、洗清冤屈。 連妻子和好友也勸他:大部分人,都只是想要一個被定罪的兇手,然後忘記過去。 但他拒絕安靜:只要這些疑點一天沒有被論證清楚,殺害我孩子的兇手就始終逍遙法外。 吉姆堅持的事情,也許註定徒勞無功… 但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說,他是錯誤的。 中國作家王朔曾說:說真話的慾望有多麼強烈,阻攔他的力量,就有多麼巨大。 但真假難辨的現實,總比電視劇,來得幽深和跌宕… 2009年,被定罪的梅格拉希,在被關押八年後,因為“人道主義”原因被釋放,回到利比亞。 有人認為,這是美國政府和石油資源豐富的利比亞,所做的交易… 2020年,英國政府簽署了第二份豁免證書,將案件涉及的情報檔案繼續保密,至今仍然是機密; 幾名利比亞官員承認參與了爆炸事件,包括卡扎菲的心腹,曾經高喊無罪的梅格拉希,身份微妙; 2022年,美國政府引渡了另一名利比亞國民,他們聲稱他製造了炸彈。 2025年5月12日,案件將在美國被重新審判。 歷史、政治、戰爭、利益、權力… 在龐大的系統和勢力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如此微茫… 但年邁的吉姆,將繼續投身到這場,已經面目模糊又聲勢浩大的鬥爭之中。 正如他多年前所說:離開的人無法行動,但活著的人,必須做點什麼,即便蚍蜉撼樹… 那是個體對正義的追逐,也是一位父親,對逝去女兒的告慰。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願這位父親能早日找到他的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