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爆火後,VC想從歐洲跑路

編者按:
當歐洲VC(風險投資,以下簡稱“風投”)圈疾呼“錯失DeepSeek堪比錯過網際網路黎明”時,中國創投界正為集體缺席這場技術奇襲展開深刻反思。隨著歐洲資本視線轉向中國創新企業以尋找範本複製,國內從北上廣杭到深圳灣畔,風投機構紛紛重啟專案評估。
風險投資往往以股權基金等方式為創業公司提供資金,待其成功後透過上市或併購實現資本增值。極速財訊與歐中多地風投對話發現,這股科技浪潮已超越技術範疇,演變成對全球創新生態的考驗,看似狂歡的風投行業,實則暗流湧動、博弈不斷。
來源|極速財訊
作者|DA
01
“DeepSeek爆火後,想從歐洲VC跑路”
近日,一篇《英偉達憾失DeepSeek關鍵人才?美國放走AI「錢學森」,哈佛教授痛心疾首》的文章刷遍朋友圈。此前杭州企業DeepSeek 爆火,其僅用557.6萬美元的算力成本就實現了與GPT-4o相媲美的效能,以 “技術民主化” 實踐擊碎了AI巨頭的技術鐵幕。這場技術革命背後暗藏的是人才遷徙的密碼。
DeepSeek核心成員潘梓正曾斬獲英偉達全職邀約,卻加入當時僅有3人的DeepSeek多模態團隊,主導開發R1模型。這位被美國政界稱為"AI錢學森"的科學家迴歸中國,直接導致美國在AI領域優勢的鬆動,進而引發了哈佛大學教授 Graham Allison的追問:“究竟是誰錯失了 DeepSeek?”

(來源:網路)

資本的集體錯愕在創投圈引發地震。當雷雨資本創始合夥人俞文輝對極速財訊講述起這段見聞時,他正輾轉奔赴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各種AI會議,用他的話來講:DeepSeek的爆發堪稱"國運級改變"。這不僅是中國企業估值回升的轉折點,更重塑了全球AI創新生態,為沉寂的風投圈打了一劑強心劑,將帶來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 AI創新的全新估值,正如德意志銀行所說:“中國就像1980年的日本”。
這場風暴的核心在於技術正規化的顛覆。DeepSeek以開源模式打破技術壟斷,以其低成本訓練體系徹底挑戰了"算力至上"的行業共識。俞文輝直言:“即便在硬體領域存在差距,中國在軟體層面的技術超越已令OpenAI汗顏。DeepSeek的風已經吹到了大洋彼岸,攪動歐美科技戰局。他強調,風投雖以盈利為目的,卻是二戰以來偉大的金融創新,推動世界發展,沒有微軟100 億美元的投資及後續風投的支援,就沒有 ChatGPT。”
與俞文輝的忙碌形成鮮明對比,身處德國柏林的Cab卻滿心失落。她常常坐在柏林米特區的Ben Rahim咖啡館,刷著LinkedIn上國內同行對DeepSeek的熱議。這裡是柏林風投集中地,附近施普雷河的鐵灰色波光,像極了歐洲AI創業生態在她眼中的黯淡景象。
Cab曾在國內創業,如今深感風投領域今非昔比,甚至在社交平臺開玩笑地說 “想從歐洲風投跑路”。三年前,頂著德國 MBA光環加入風投行業的她,沒想到這片誕生過愛因斯坦、萊布尼茨的土地,在生成式AI革命中淪為旁觀者。
DeepSeek在歐洲VC圈引發熱議,身為中國人的Cab 在為科技力量自豪的同時,在歐洲做風投的她卻充滿無力感,覺得自己像頂級投行的後勤人員,無法參與最為核心的AI “戰鬥”。

(德國施普雷河夜景,受訪者供圖)

曾經,Mistral AI也讓歐洲風投圈瘋狂,LVP、Index、a16z 紛紛投資,估值達2億美元,被視為歐洲 “全村的希望”。但它後勁不足,去年逐漸無聲無息,暴露出歐洲科技生態的諸多問題,如資本不足、市場碎片化、人才流失、政策限制、產學研脫節等。Cab直言,她對歐洲整體科技創新水平感到失望,尤其在 AI 領域,沒有拿得出手的大模型或頭部公司。
不過,DeepSeek的火爆讓Cab看到一絲希望。歐洲許多AI初創公司已接入DeepSeek,且反饋良好。上週三,她與一家生成蛋白質工程公司的CTO交談,對方對DeepSeek的深度強化學習訓練方法讚賞有加,還打算用於自己的模型訓練。
當中國大模型像潮水般漫過技術護城河,歐羅巴大陸的創業者們終於意識到,與其在基座模型的紅海里掙扎,不如在應用層掀起屬於自己的浪湧。Cab告訴極速財訊,她分明看到了中國大模型技術跨越大洲的漣漪,而這一讓人興奮的場景在未來肯定會反哺到歐洲VC的投資決策。
02
“錯過DeepSeek,不能再錯過下一個”
從全球視野聚焦國內VC論調,DeepSeek引發的衝擊波已滲透至中國創投生態的毛細血管。曾經對創業專案嗤之以鼻的500強高管主動找都俞文輝尋求合作,個人投資者帶著幾百萬資金叩響VC大門,機構資本更是以千萬級天使投資爭搶賽道入口。
“做投資本身是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是長線投資,而創業本身成功率低且充滿艱辛。一個專案往往要等待五年甚至10年,需要有延遲滿足感,天使投資更是賭人心、賭人性、賭運氣,天使強,則創業強;創業強,則國強。”在投資過程中,俞文輝見證了不少錯過的案例。像百度風投錯過DeepSeek,他廣州的投資圈朋友錯過宇樹科技,
俞文輝在行業討論會上直言《瞄準下一DeepSeek》,簡單的幾個字,道出了所有投資者的焦慮與期待。他認為,DeepSeek的異軍突起,既包含了必然性,也存在著偶然性。“如果不是DeepSeek的開發關鍵人員潘梓正回國,還有其他關鍵技術大牛的加入,DeepSeek或許也不會殺出來,這無疑是偶然因素。”但AI行業蓬勃發展的大趨勢,又為這類創新企業的誕生提供了必然的土壤。而這場由DeepSeek掀起的技術風暴,正在悄然重塑 VC 行業的底層法則。
俞文輝在投資筆記中曾總結道:“一流的創始人必須選擇一流的方向,如果選擇三流的方向只能做三流的事業了。所以,一流的創始人+一流的方向=一流的事業”。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回望,俞文輝的投資版影像一面稜鏡,折射出中國科技崛起的多維光譜。從草根充電樁企業到AI翻譯器出海,從垂直行業模型到醫療健康賽道,雷雨資本的每一次佈局都在驗證一個命題。

(雷雨資本創始人俞文輝的PPT內容,受訪者供圖)

俞文輝堅信,未來VC圈的熱門領域將主要集中在AI通用人工智慧大領域,其中涵蓋垂直行業模型、機器人、低空經濟以及AI agent(智慧體)等。他指出,“AI agent 被視為擁有百萬億美金規模的龐大市場,未來它將在各個領域逐步代替人類工作,毫無疑問會成為投資新風口。”
當DeepSeek的技術洪流沖垮傳統護城河,唯有那些敢於押注“下一站”的投資者,才能在AI多極化時代贏得先機。正如俞文輝強調:“這不是中國與美國的競賽,而是人類與技術進化的賽跑。”在這條賽道上,每個VC都是時代的註腳,而DeepSeek只是序章。
03
“DeepSeek的火爆,讓杭州VC圈沸騰了”
相比於在科技圈不溫不火的廣州,杭州這座城市在這次科技競賽中搶佔風頭。自DeepSeek驚豔亮相,杭州的“六小龍”——遊戲科學、深度求索、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如同一股“神秘的東方力量”震撼了全球科技圈。這股力量的崛起,引發了多地官媒的深思:“為何是杭州”成為熱議話題。
王樂所在的機構在杭州深耕了近十年,在這片充滿投資活力的土地,她見證了從移動網際網路到金融科技,再到AI機器人的每一次技術浪潮的湧動。作為創始人梁文峰的浙大校友,王樂對DeepSeek所帶來的變革有著更為深刻的洞察。“DeepSeek的火爆,讓整個VC圈都沸騰了。”她說,“現在,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都在密切關注專案,投資熱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儘管DeepSeek誕生於杭州,但其影響力早已超越了這座城市的界限。正如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所言,國內的機構都在積極佈局,王樂所在的VC機構也不例外,正籌備更積極地投身AI領域投資。
王樂透露,今年梁文峰和他的團隊依舊秉持一貫風格,專注於模型開發,與外界保持一定距離。即便面對身為浙大校友的王樂所在的VC機構,在投融資方面也鮮少交集,更多是與 DeepSeek內部專注模型開發的成員交流。但王樂仍深深感受到這個專案給杭州帶來的深遠影響。

(杭州機場)

“今年,我們會非常積極地投資基於DeepSeek或其他底層模型的應用層。”王樂的話語中透露出對中國AI領域的信心。曾經,人們預估中國大公司與美國的技術差距在兩年以上,而現在,每一代模型的差距已縮短至短短兩三個月。中國工程師的強大落地能力和體系化探索能力,讓整個行業備受鼓舞,信心滿滿。
DeepSeek的模型不僅開源、自主可控,而且價效比極高,推理成本極低,為上層商業化開闢了廣闊的可能性,彷彿重現了安卓生態早期的繁榮景象。王樂感嘆,過去幾年,不少 AI 公司在北京誕生,杭州看似平靜,但政府多樣化的支援和濃厚的創業氛圍,讓這裡成為創新的搖籃,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俞文輝的戰略合夥人、天使聯合匯主席劉小鷹曾投資了杭州六小龍之一BrainCo,他向極速財訊透露了他的新計劃:在杭州設立新的分支機構,以便更貼近這個創新活躍的城市。他反思道,過去覺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見證了《黑神話悟空》、《哪吒2》以及DeepSeek等專案的輝煌,宇樹科技的突破,他意識到人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時代的機遇讓我們認識到“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時”。他認為,大成是天時地利人和前後反轉與融合的過程。
04
狂歡下的暗湧與博弈,“子彈和槍是關鍵”
在 DeepSeek掀起的AI熱潮中,VC圈陷入了一場狂歡,卻也暗藏暗湧。“子彈和槍是關鍵”,這句形象的比喻,精準道出了資金和退出渠道對 VC 行業的重要性。
市場的躁動讓VC的押注衝動愈發強烈,頭部VC在這場爭奪戰中策略分化。有的從 “單押明星” 轉向 “生態佈局”,有的機構想用高估值、低條款快速鎖定份額,而 “等待派” 覺得當前估值泡沫已現,選擇暫緩進場,等下一輪技術或商業驗證後再行動。
常壘資本的馮博,在風險投資領域已摸爬滾打長達10年,目前在上海工作。他深切地體會到,儘管 DeepSeek在VC圈激起了千層浪,但若資金和退出渠道沒有實質性的改善,這股熱度恐怕很快就會消散。回顧過去,VC 行業曾極度繁榮,投資機構多達數萬家,專案資源豐富。早期專案通常會被中後期投資者接手,大家都期待著透過IPO實現退出。然2024 年的IPO數量與高峰期相比,銳減至僅約五分之一,股權投資鏈條嚴重受阻,退出變得異常艱難。
行業暴利時代早已遠去,如今一隻基金若能有三倍回報,那便是相當出色的成績,可現實卻是,90%以上的基金連本金都難以收回,能達到兩倍,甚至一倍回本的更是寥寥無幾。在 DeepSeek出現前,中國就有大量基金投資閉源模型,不少估值達幾十億甚至近百億。但 DeepSeek 免費開源版本一齣現,那些投入大量資金的創業公司陷入困境,投資者也擔心投資打水漂,其他基礎模型瞬間失去競爭力,如今幾乎沒人敢再投資基礎模型。一些曾重倉 AI 的機構還開始警惕 “技術幻覺”,質疑基礎模型的先發優勢能否持續,開源社群的貢獻能否轉化為商業壁壘。
(常壘資本馮博所認同的投資邏輯)
面對這些困境,馮博所在的常壘資本作為民營小基金,因資金有限、行業退出不暢,只能投資早期、估值低且未來有退出可能的專案,或者與上市公司合作。當下,VC 行業主要分為國資屬性或國資混合所有制的 VC,這類在市場蕭條時仍能大規模融資;另一類純民營VC 則面臨巨大生存壓力。馮博認為 80%的純民營VC會因拿不到錢而倒閉。不過,他堅信 AI 領域仍有機遇,未來常壘資本將聚焦前沿科技投資,以及產業投資和併購基金。
俞文輝也指出,儘管投資者的信心和熱情空前高漲,但創新和創業的本質並未改變。偉大的創新和創業公司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就像梁文峰的 DeepSeek歷經10年多時間才誕生,餃子製作《哪吒 2》耗費了 5 年,《黑神話:悟空》同樣歷經 5 年以上的打磨。他相信 AI 領域將會湧現出更多垂直大模型,中國創新團隊也將獲得更多國際資本的關注。他還提到,DeepSeek 激活了中國 VC 行業,但僅有充滿理想的 VC 激動是遠遠不夠的,LP(母基金、有限合夥人、基金出資人),尤其是國資 LP,必須切實行動起來,提供資金支援才行。
DeepSeek的崛起像一面鏡子,映照出VC圈在技術浪潮中的焦慮與渴望。而當資本的熱錢湧入時,真正的贏家或許不是最快按下投資按鈕的人,而是那些能在技術信仰與商業理性之間找到平衡的“長期主義者”。畢竟,AI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
(文中受訪者Cab、王樂為化名)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