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開學才後悔!4個防近視App,暑假偷偷鎖住娃的視力

今天推薦4個戶外用的App,都是我平時帶娃戶外時候給孩子用的,我管它們叫“防近視App”
因為它們會帶著孩子去戶外玩耍,夜晚觀星,白天看植物、動物,特別能舒緩孩子的眼睛疲勞。
01
前幾天我收到了憨憨給我發來的他在南非的照片,真的讓人心曠神怡!
手機螢幕上,落日把整片草原染成蜜糖色,長頸鹿群在遠處踱步,影子被拉的很長……
其實憨憨這幾次獨闖非洲,最讓我觸動的是他與大自然親密的接觸後的成長:
在真實的風裡、泥土裡、動物的呼吸裡,懂得了生命的重量!
這讓我想起裡《林間最後的小孩》的作者理查德.洛夫提出了“自然缺失症”。
意思是孩子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和大自然的關係產生了斷裂,而這種斷裂和孩子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有直接的關係
現在多少城市孩子能背出數不盡的網路熱梗、遊戲名稱、動畫人物,卻叫不出常見的樹名?大多數甚至分不清稻子和麥子!
在鋼筋水泥里長大的孩子,真的太需要一把開啟自然之門的鑰匙了。
你們知道嗎?教育部最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相關配套檔案明確支援建設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並倡導在基礎教育中加強自然教育的理念和實踐
這不,今年我也給大家組織了幾個與自然教育相關的研學營,但我看到群裡有讀者說:很想讓孩子也去感受大自然,但實在是時間對不上……
其實我懂,現在尤其是國內的家長誰不是被工作和娃的補習班按在原地?
所以我給大家整理了幾個我日常在用的免費APP。它們不像研學營需要長途跋涉,卻能讓孩子在放學路上、陽臺花盆前,甚至是公園裡,隨時開啟自然探索!
02
在天文愛好者的圈裡,天文通就像個隨身的觀星助手,能幫大家沉浸式觀星。
比如想帶孩子外出露營,出發前開啟APP的光汙染地圖,一眼就能看到那個地區能看到銀河。
到了地方開啟AR星圖,對準天空,土星、織女星全標出來了,而且還能預測銀河升起來的時間和方位
這個APP最厲害的是把專業的天文資料變得特別好懂。比如觀星條件指數,會把天氣、雲量、大氣穩定度這些指標變成百分比。
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有空間站過境提醒!當空間站路過我們時,我們可以透過手機看到它們的運動軌跡!
對喜歡拍照的人來說,裡面的攝影工具簡直是神器!它會根據相機品牌型號,幫助我們計算引數和最佳拍攝角度:
這種把專業天文知識變成生活樂趣的設計,讓孩子不僅認識了星座,還懂得了地球公轉、光汙染這些原理。
03
作為國內最受歡迎的植物識別應用,形色就像裝在口袋裡的《本草綱目》,只需拍照就能識別4000多種植物
前幾天陪女兒散步,她撿到了一朵藍色小花,問我這叫什麼?
說真的雖然這種花路邊很常見,但還真回答不上來名字。。。
但有了這個APP就不一樣了!
拿它掃一下,3秒就給出了“阿拉伯婆婆納”的結果,點選“檢視詳情”,就能知道它的基本資訊啦:
更有意思的是APP裡不僅有學名還會跳出相關的古詩詞
像“阿拉伯婆婆納”就跳出了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趁機給她講講古詩詞,讓孩子能同時學到語文知識!
還會告訴你一些有關這個植物的小趣聞,我在這裡知道了為什麼這朵小花叫“阿拉伯婆婆納”。
我覺得最實用的是能掃果蔬
例如茭白,一掃就會告訴你它的營養價值、作用,還會告訴你怎麼吃,哪些人不適合吃,哪些人適合吃
APP裡的每日一花小問答還會推送冷門植物知識。
比如“大花蔥又稱巨蔥,是草坪裡的紫頭髮精靈”,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大量植物學常識。
值得一提的是,形色對常見植物的識別準確率超過90%,但遇到形態相似的物種時會給出候選列表——
比如識別長壽花的時候,會並列顯示“珈藍菜”、“宮燈長壽花”的區別圖,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仔細對比!
這種嚴謹的科普方式,讓孩子在認植物的同時也學會了科學觀察的方法。
04
“中國鳥類記錄中心”團隊開發的懂鳥,資料庫裡收錄了全球1.1萬種鳥類,堪稱觀鳥愛好者的“科研級助手”。
當孩子聽到樹上傳來的“啾啾啾啾”的尖銳鳴叫聲,開啟APP的鳴聲識別功能錄製,螢幕上就會跳出識別出來的鳥類名稱,點進去就能看到有關它的全部資訊,連鳴叫特徵都會標註的清清楚楚!
這款APP的AI識別能力真的讓我驚歎——即使是只拍到鳥的區域性特徵也能辨別
有次在路上只拍到了一隻鳥的尾巴,拿它一掃竟然直接給出答案“灰樹鵲”:
點進去就能看到“灰樹鵲”的高畫質圖片、基本介紹,甚至還有它的分佈地圖
而且頁面底下的相關按鍵,點開就能看到“全球同屬鳥種”:
再點一下對比按鈕,就能清楚看到兩種鳥的對比。
最貼心的是還有離線功能,開通了這個功能之後,在無訊號的地方也能顯示鳥的資料。但開通這個功能是需要花錢的哦!
05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開發的生物記,權威到能幫科研團隊收集資料!
它目前已經收錄了3萬多種中國生物的百科資訊,包括鳥類、部分高等植物以及真菌等,簡直可以當做“生物百科全書”。
開啟APP,“發現”頁面就像一張藏寶圖——每個小圖示都標著周圍小夥伴發現的花草蟲鳥,點選這些小圖示,就會跳出類似“吊蘭,11.25日拍攝”的小卡片,配圖裡的吊蘭看得清清楚楚,點選小卡片就能瞭解TA的形態。
和上面三個APP一樣,它也有拍照識別功能。
上次在路邊看到小蝴蝶,掃了一下,APP立馬列出了“翠藍眼蛺蝶”“蛇眼蛺蝶”“毛眼蝶屬”“黃裳眼蛺蝶”“眼蛺蝶屬”,我和娃一起照著螢幕對比蝴蝶翅膀上的花紋,最後確認原來是“翠藍眼蛺蝶”。
而且每次觀察都能記成小筆記
只要在首頁開啟“記錄”旁邊的“更多”,再點右上角的“+”,手機就會自動記下時間和地點,然後孩子就能加上自己的發現了。還能添上自己拍的照片哦。
APP裡的“鑑別”功能也特別好玩!孩子既能當小老師幫別人認東西:看到有人發了張烏龜照片,照著APP的介紹,你覺得是什麼就點亮後面的小愛心!
孩子也能向高手請教:拍到不確定的花草蟲鳥,選最後的“請高手鑑別”,就能看到社群裡別人的看法啦。
06
正如教育專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所言:
透過自然,孩子們不僅學習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尊重生命和感知世界。
當看到憨憨在非洲的成長,我發現自然教育從來不是讓孩子記住多少學名,而是教會他們會好奇的眼睛去“看見”。
其實每個孩子心裡都向往著自然,我們要做的,就是遞給他們一把鑰匙,讓他們發現螞蟻搬家比動畫片更精彩,傍晚的星軌裡藏著宇宙的浪漫!
而且親近自然、觀察自然,無論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是視力,都有極大的裨益!
直播預告
這個禮拜我準備組織一次AI通識課的返場,教孩子理解AI的原理,並且學會運用AI。
這個課程是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王剛教授研發的,我給女兒上了一段時間,效果出奇的好,她超級喜歡。
尤其是她發現自己那些天馬行空的創意,竟然都能用AI實現,可以用AI畫畫、做影片、創作音樂、編寫遊戲……小丫頭一下子就驚豔了!
因此我也推薦給你們,絕對能給娃帶來不一樣體驗的!
✅ 我會和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王剛教授,一起詳細介紹一下AI通識課的內容。
✅ 感興趣的話,歡迎掃碼,加入我們AI學習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