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春芳灼灼映古鈿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3月5日,我們迎來了驚蟄節氣。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吹來的“花信風”,把春天叫醒。這些盛開在枝頭的絢爛花朵,被巧手的工匠鍛造成女子云鬢間風情萬種的華美首飾。
這件來自1200多年前的華麗金冠,現藏於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它的主人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五代孫女李倕。
原圖提供:視覺中國
此冠復原高度約39釐米,鳳翅、花鳥、雲紋交疊,金珠細密如星,很多金飾下還有翡翠鳥鮮豔的藍色羽毛,色彩絢爛,奢華至極,塵封地下千年也難掩其光輝耀眼的風采。冠上有251朵嵌寶金花,鑲有珍珠、綠松石、琥珀、紅玉髓、藍寶石、玉等十餘種寶石,共500餘件零散構件,包括20種材質。這數百件飾件,有著怎樣的關聯?該如何組合呢?
為了儘可能復原冠飾的真實面貌,考古隊決定把出土的冠飾和服飾採取打石膏包的方法,分兩部分搬遷至實驗室進行精細清理和保護修復。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實驗室內微型發掘。
首先要用X射線對石膏包拍照分析,以獲取石膏包內遺物透檢視,瞭解遺物位置和範圍。之後切割石膏開包,從表面向下用竹籤、手術刀、毛刷等工具在顯微鏡下逐層清理,直至所有組部件被清出為止。由於文物保護修復過程具有“不可逆性”,每層遺物出露後,要及時進行拍照、測繪記錄、繪製分佈圖,為後續的復原工作做準備。
把唐代公主的冠飾整體“打包”到實驗室再復原,有效避免因環境劇烈變化導致的脆弱文物損毀,實現了出土文物從發掘現場到實驗室的安全轉移,為科學復原這類結構複雜的文物提供了保障。李倕冠飾也是目前國內唯一被成功復原的唐代女性冠飾,代表了當時頂尖的藝術與工藝水平。在文物修復師的巧手下,這件奢華冠飾得以重現光彩,讓人們透過它,得以一窺盛世長安的璀璨光影。
來源:科技日報

設計:楊凱
記者:李夢一
資料/供圖: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 
學術支援: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
編輯:王程玥
稽核:朱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