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

馬麗主演的電影《水餃皇后》正在熱映,其人物故事原型,就是“灣仔碼頭”創始人、已於2019年離世的臧健和。


無心之言,臧健和聽後,心中卻激起了波瀾——身體還需調養,被查出的糖尿病又不能過勞,如果自己出攤不再打工,身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經過細心考察,臧健和選擇了灣仔碼頭。
那時的香港,沒有地鐵,人們往返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主要靠輪渡。灣仔碼頭成了重要的交通樞紐,每天人流不斷,各種小攤販也應運而生。
一派繁忙中,臧健和看到了生的希望。

碼頭上的雜賣區是底層人謀生的舞臺,也是個憑真本事立足的競技場。做吃食的手藝,單從客流就看得一清二楚,有的攤主忙得滿頭大汗,有的只能看熱鬧。
要強的臧健和,只想做其中最忙碌的那個。她相信,包餃子,不是高科技,
只要功夫到了,抓住更多人的胃不是難事。
對於賣餃子,她給自己定下三個原則:高品質,講衛生,聽意見。
餡料,她總是挑選最新鮮、最入眼的;所有餐廚用品,以醫院標準保持衛生,每天用消毒水清洗;多觀察顧客舉動、詢問意見、及時改進;為了讓餃子皮變薄又筋道,她曾連續數夜起床試驗。

寒來暑往,臧健和的餃子由北方的鹹、香、膩,變成港粵人喜歡的清淡、皮薄、鮮香爽滑。
臧健和的攤位前,顧客越來越多,回頭客絡繹不絕。她的水餃還進了寫字樓、酒店。
顧客中,有一人是《文匯報》專欄記者,他偷偷觀察母女三人,並將她們的故事在報端發表。
此後,臧健和“街頭水餃皇后”的大名傳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
有人甚至專程從澳門趕來,只為能吃上一口“水餃皇后”做的水餃。
吃的人多了,有人建議這餃子該有個自己的名字。臧健和想到了讓她走出絕境的這個碼頭,“灣仔碼頭”水餃由此誕生。

與日俱增的名氣為臧健和帶來可觀的收入。她創下了灣仔碼頭攤販中6小時賣1000份的最高紀錄。
對於事業剛起步的臧健和來說,這已相當難得。
沒想到,隨後更大的驚喜從天而降——日本大丸百貨公司老闆要跟她談合作。
當時,這位老闆12歲的女兒重度挑食,唯獨對灣仔碼頭水餃情有獨鍾,一口氣吃了20多個。
大丸百貨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在國內外開有數十家連鎖店,在香港也已經營了20多年。
女兒的表現讓商業嗅覺敏銳的父親看到了灣仔碼頭水餃的市場潛力,他準備讓水餃進超市。

不過,雙方的進展並不算順利。
最初得知灣仔碼頭水餃出自流動攤販之手,日商決定放棄合作。
但商機令其忍不住殺了回馬槍,以“為臧健和提供日本公司牌照”為條件,讓她在大丸公司的工廠裡生產,用日式包裝,以大丸公司產品名義出售,即貼牌生產。
這遭到了臧健和的斷然拒絕。
“進商場可以,但要體現出灣仔碼頭的價值。”
臧健和雖沒做過大生意,但道理想得通。
按日商的精明打算,臧健和等於把自己苦心創造的品牌和技術都拱手於他,自己隨時可能被踢出局,以後再想吃這碗飯也吃不成了。
日商考量再三,最終做出讓步,同意打出“灣仔碼頭”的名字。
隨後的“灣仔碼頭”,由一臺木車變成了一間小木屋,又從小木屋變成了廠房。
合作的商場也越來越多,八佰伴、華潤、吉之島、百佳等大型賣場都陸續找上門。僅八佰伴香港店開業第一天,灣仔碼頭就賣出4萬元。
藉此,灣仔碼頭水餃佔領了香港大部分的新鮮水餃市場和30%的冷凍餃子市場。

生意越做越大,臧健和對“有品質,講衛生,聽意見”三原則的堅守卻絲毫不敢鬆懈。有員工形容她很“無情”。
那是在1986年春,一個廚師發現麵粉不夠,便直接摻水,被發現後還一肚子歪理:“憑老闆的名氣,做成什麼味道都能賣出去,隨便做做就行了。”
臧健和不寒而慄——味道在,品牌才在;味道變了,還會是灣仔碼頭嗎?
那次,她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火,全廠人都聽到了她的聲音:“顧客永遠都不能得罪。你是我灣仔碼頭第一個講隨便做的人,也是最後一個講隨便做的人!”
此後,再也沒人敢在品質上有絲毫怠慢。凡品質出現問題,人員一律處罰,餃子全部毀掉。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殷姍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