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華人資訊網》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據新聞週刊5月13日綜合報道 在美中兩國宣佈在90天內暫時大幅削減關稅後,雙方均將這一協議宣傳為自身談判策略的勝利與正當性的體現。


新聞週刊報道截圖
白宮週一表示,“這項貿易協議是美國的勝利,展現了川普總統在達成有利於美國人民的協議方面無與倫比的專業能力。”
中國一官方媒體運營的社交媒體賬號則發文稱:“這表明中國此前堅決的反制措施和鬥爭姿態發揮了非常好的效果,反制措施確實對美方造成了顯著影響。”
然而,經濟學家與地緣政治專家對這項協議的評價更為謹慎。接受《新聞週刊》採訪的多位專家強調,儘管該協議為兩國經濟提供了一個喘息機會,但並未解決根本爭端,也未能明確本輪貿易戰中究竟哪一方佔據上風。
週一,兩國發表聯合宣告,宣佈對自川普“解放日”演講以來不斷升級的雙邊關稅實施90天的大幅削減。雙方同意各自下調關稅115個百分點,使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的關稅降至30%,美國商品進入中國的關稅降至10%。此外,北京還承諾“暫停或取消”非關稅反制措施,例如對關鍵礦產資源實施的出口管制。
專家看法
馬克·吳:哈佛大學法學院哈佛大學法學院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法教授馬克·吳(Mark Wu)說:“這次為期90天的休戰,為企業爭取了一點兒時間來補充生產投入和庫存,但這個視窗期非常緊張。”
“此外,目前雙方是否能夠找到解決雙邊經濟關係中深層結構性矛盾的辦法仍遠未確定。”
馬克·吳在接受《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至少在目前階段,北京“迅速且強硬”反制美國關稅的策略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到目前為止,中國並未做出任何實質性讓步。而現在,壓力轉移到了美方,必須證明川普的策略能夠在談判桌上帶來有意義的成果。”
保·普霍拉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
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保·普霍拉斯(Pau Pujolàs)認為:“只要川普發動貿易戰的權力依然不受限制,這項協議可能並沒有那麼有用。”普霍拉斯是美國政府在對等關稅測算中引用的幾位經濟學家之一。
“企業和家庭會因此相信美中關係一切都變好了嗎?我會感到驚訝。”
不過,普霍拉斯告訴《新聞週刊》,只要削減貿易壁壘,“就對兩國都有好處”,但要評估這一益處的具體程度,還需要更多關於協議細節、實施情況的後續資訊,以及瞭解兩國公眾如何看待此次協議。
他還補充說,對兩位領導人的稱讚應附加一個前提:正是他們製造了需要達成協議的局面。
“如果我往自己的右腳上砸了一塊50公斤的大石頭,然後換成了20公斤的石頭……是的,我確實好受一些。但這是否有必要、是否值得做,顯然很難說。”
邦妮·格雷澤:德國馬歇爾基金會
“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個談判機制。”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的邦妮·格雷澤(Bonnie Glaser)在接受《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
格雷澤是該智庫印太專案的負責人。她告訴《新聞週刊》,從美國角度來看,此次關稅削減是理性的——中國的基準關稅水平與全球其他國家持平,但仍保留了20%的額外關稅,以解決兩國關於芬太尼問題的糾紛。
“我認為,雙方都從懸崖邊緣退了回來,”她說,“否則這一衝突對兩國經濟的衝擊都將迅速而嚴重。”
她指出,該協議將暫時結束美國西海岸港口近幾周出現的進口危機,而這一危機已導致美國即將出現商品短缺、物價迅速上漲的情況。格雷澤補充稱,儘管聯合宣告未明確提及,但中方對關鍵礦產和稀土出口管制的放寬將是“美國的一項重大勝利”。
在被問及誰是此次日內瓦貿易休戰的勝者時,格雷澤表示,這一問題並不如“是否能夠達成並執行一項全面協議”更具意義。
“川普聲稱中國已向美國企業開放其市場。我們拭目以待。”
普希平·辛格: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
“日內瓦的協議標誌著貿易緊張局勢顯著緩和,儘管只是暫時的。”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的首席經濟學家普希平·辛格(Pushpin Singh)表示,“即使僅在有限範圍內降低關稅,也有助於緩解投入成本壓力,並減輕我們此前預測因關稅實施而出現的美國通脹上行風險。”
他補充稱,雙方很可能都“認識到放寬限制的價值”。
“對美國而言,通脹和供應鏈問題可能起到了推動作用;而對中國而言,在國內經濟面臨壓力之際,保護出口競爭力則可能是關鍵所在。”
“儘管現在斷言誰是勝者還為時尚早,但該協議反映出雙方對貿易戰長期升級所帶來的經濟代價有了共識。”他補充道,“從近期的發展看,雙方似乎都在軟化此前強硬的談判立場。”
溫迪·卡特勒: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
“週末日內瓦會談的結果比預期要好,”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PI)副所長溫迪·卡特勒(Wendy Cutler)表示,“雖然只是暫時性的,但關稅已降低到足以恢復部分美中貿易的水平,雙方似乎都承諾將在未來3個月內共同努力解決各自關切。”
卡特勒是一位資深外交官、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她表示,考慮到關稅對兩國經濟造成的損害,雙方在日內瓦都做出了“對等讓步”,並從緩和局勢中受益。
她指出,這項與中國達成的協議,加上上週與英國達成的協議,為本屆政府在貿易領域注入了其“急需的動能”。但她也補充道,“仍有許多挑戰阻礙著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包括如何處理特定行業關稅的問題。”
卡特勒告訴《新聞週刊》,90天的暫緩期是“一個極為短暫的時間視窗,難以處理當前談判桌上提出的眾多議題”,這類複雜的談判通常“至少需要一年時間”。
韋恩·溫加登:太平洋研究院
“這項協議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比總統在會談前提到的關稅水平要寬鬆得多,”太平洋研究院(PRI)商業與經濟事務高階研究員韋恩·溫加登(Wayne Winegarden)在接受《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
不過,他指出,這一協議的意義因其僅是“暫停”措施而受到削弱,且對華進口商品仍保留的30%關稅“仍將對消費者造成傷害”,離真正解決貿易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溫加登認為,這一協議構成了“雙贏”局面,因為兩國都“正面臨嚴重的經濟衝擊——此前100%以上的關稅水平幾乎已使雙邊貿易陷入停滯”。
他還表示,這場對峙中“率先退縮”的是川普政府。
“與中國確實存在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但政府卻已大幅降低關稅,”他說道,“從這個角度來看,關稅政策是失敗的。”
儘管如此,他仍認為日內瓦協議是“一項重要的開始”,有助於緩解當前籠罩在兩國經濟上的不確定性,但並不能完全消除。
瑞安·楊:競爭企業研究所
瑞安·楊(Ryan Young)是競爭企業研究所(CEI)的高階經濟學家,他在接受《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考慮到川普此前曾公開支援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80%關稅,如今美中雙方達成的關稅削減幅度“遠高於預期”。
“但令人不安的是,這只是一項90天的暫停協議,而非永久性減稅。”他補充說。
“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確實從中受益,但這更像是‘減少傷害’,而不是獲得實質性利益,”瑞安·楊表示,“即便是30%的關稅,也比川普上臺前高得多。與其說是利好,不如說是少受點兒罪。但目前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其境況都比幾個月前更糟。”
他指出,從政治和經濟角度來看,在日內瓦會談後,兩國領導人都可以宣稱“取得了勝利”。
“川普不能冒政治上引發經濟衰退的風險,而中國因債務和人口問題,在應對經濟下行時的緩衝空間更小,”瑞安·楊表示,“這個協議讓雙方都不必承認自己犯了錯誤。”
瑞安·楊指出,川普製造了一種“可以宣稱勝利”的局面——先提高關稅,然後在降低後贏得讚譽。“但從長期來看,美國經濟仍是受害者,這可能對川普其他政策議程造成連鎖影響。”
“過去一個月的所有關稅變化,對川普而言幾乎沒有帶來什麼實質成果,反倒可能引發經濟衰退,這可能讓共和黨失去國會控制權。”
保羅·德·格勞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保羅·德·格勞韋(Paul De Grauwe)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科學與政治經濟學教授。他表示:“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項協議達成的時間點,我原本沒想到會這麼快達成。”
“但協議最終會達成,這點我倒是不意外。川普徵收145%關稅的舉動太過極端,對美國自身的傷害也非常明顯,所以他終究會退讓——而他確實退讓了,”他說,“毫無疑問,川普必須放棄他魯莽且設計不當的關稅政策。”
他指出,這項協議對美中雙方都有益,但美國的收益因為90天的限制而大打折扣,“美國經濟所承受的不確定性依舊沒有解除”。
邁克爾·賴利:諾丁漢大學
邁克爾·賴利(Michael Reilly)是英國前外交官,也擔任全球檯灣研究所顧問委員會成員。他告訴《新聞週刊》:“考慮到過去幾周美中之間不斷升級的言辭和關稅,僅僅是雙方能達成協議這一點,就已經是意義重大了。”
“關稅削減的幅度也遠超預期,從市場的反應就能看出來,”賴利說,“這表明川普政府意識到了關稅對美國經濟和消費者造成的實際損害。”
賴利表示,雖然美中雙方都從協議中受益,因為關稅確實給供應鏈和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傷害,“但很難不把中國視為更大的贏家”。
“雖然30%的整體關稅水平對中國企業來說仍具挑戰,但大多數企業仍有能力承受。”
不過他也指出,這項協議並未提供長期確定性,“因此我預計,只要可行的話,跨國公司會繼續設法將生產環節遷出中國。”
賴利補充說,中國在這次貿易爭端中展現出的堅定態度,可能會鼓勵其他國家“在與美國的談判中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而非一味妥協”。
斯科特·肯尼迪: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業與經濟研究主任。他對《新聞週刊》表示:“在這一輪貿易戰中,中國無疑是明顯的贏家。”
“川普試圖以恐嚇方式逼迫全世界接受一種完全不同的貿易體系,但全球已明確拒絕了這種做法。”肯尼迪指出,“中國做出了強硬回應,不僅提高關稅,還採取了其他措施,這些反制是促成有效反擊的關鍵。”
他補充說:“這個協議意味著在短期內去全球化和中美脫鉤的可能性降低了。”
“但我們仍應預期未來數月政策和市場將持續動盪。”
時間線:對華關稅的演變
週一宣佈的臨時削減對華進口關稅措施,僅是這場長達近8年的貿易爭端的最新篇章,該爭端始於川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
這項協議是在美中代表於日內瓦會談之後達成的,白宮稱其為“川普在達成有利於美國人民的協議方面無與倫比的專業能力”的體現。
2017年4月
在競選期間大力強調貿易逆差及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後,川普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會晤,雙方同意啟動一項為期100天的貿易對話計劃。
2018年1月
川普政府宣佈對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徵收30%的關稅,並對部分洗衣機徵收20%至50%的關稅。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稱,這些關稅共計涉及超過1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
2018年3月
川普宣佈對全球進口鋼鐵徵收25%的關稅,對鋁徵收10%的關稅。
2018年4月
針對美國對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的關稅舉措,北京對美國產金屬、水果和葡萄酒等產品加徵關稅。此外,北京還宣佈對美國產高粱徵收近180%的反傾銷稅。
作為回應,美國對中國航空航天、機械和醫療行業的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中國再次反制,對100多種美國產品徵收最高達25%的關稅,包括飛機和大豆。
2018年6月至8月
整個夏季期間,美中兩國持續互徵報復性關稅,影響範圍估計包括價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以及11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
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
在雙邊談判破裂後,川普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上調至25%。
2020年1月
美中達成一項臨時貿易協議,要求中國增加對美國能源、農產品和服務的採購,總額為2000億美元。
川普宣佈對鋼鐵和鋁產品徵收新一輪關稅,主要影響來自日本、歐盟和中國的進口。
2021年1月
喬·拜登宣誓就任總統,並基本保留了其前任對中國商品實施的關稅。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在3月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貿然取消關稅可能對經濟造成衝擊,而這些貿易措施為美國在未來與北京的談判中提供了某種“籌碼”。
2022年2月
拜登將川普對進口太陽能裝置徵收的15%關稅延長4年,至2026年。
2022年10月
拜登對向中國出口半導體及晶片製造裝置實施新的限制措施,此類限制在其總統任期內不斷擴大。
2024年2月
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川普表示,如果再次當選,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全面徵收60%的關稅,並補充道說“也許會比這還高”。
2024年5月
拜登大幅提高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鋼鐵、鋁材和醫療裝置的關稅。
2024年9月
拜登政府敲定5月宣佈的關稅上調措施。自9月27日起,電動車關稅提高至100%,太陽能電池板為50%,電動車電池、關鍵礦產、鋼鐵、鋁材及港口吊機的關稅為25%。
2025年1月
川普宣誓就任總統,並在就職演說中承諾將“透過對外國徵收關稅和稅收,使我們的公民富裕起來”。
2025年2月
川普將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上調10%。中國反制,對美國產煤炭、液化天然氣產品及農業機械徵收10%至15%的關稅。川普還宣佈對所有進口美國的鋼鐵和鋁材徵收25%的關稅,該措施於3月中旬生效。
2025年3月
中國關稅進一步上調10個百分點,形成20%的基礎稅率。北京再次回應,對美國產農產品加徵新一輪關稅。
3月下旬,川普宣佈對汽車及部分汽車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汽車關稅自4月3日起生效。
2025年4月
4月2日,即“解放日”,川普宣佈對美國數十個貿易伙伴實施對等關稅。鑑於中國對美國產品徵收67%的關稅,川普政府決定對中國商品徵收34%的對等關稅。白宮確認,這項關稅是在此前對中國商品已實施的關稅之外追加的。
中國隨即宣佈對美國產品徵收34%的關稅,並對稀土礦物實施出口管制。川普威脅稱,如中方不讓步,將追加50%的關稅。北京表示將“戰鬥到底”,隨後川普落實此前威脅,將對中國的關稅上調至84%,使總稅率達到104%。
中國再次反制,對美國產品徵收84%的關稅。川普隨即作出回應,將對中國商品的稅率提高至145%。
4月9日,川普宣佈對新增關稅實施90天暫停,但中國除外。中國隨後將對美國產品的關稅提高至125%。
美國隨後宣佈,智慧手機和計算機將被豁免於對等關稅之外;中國也悄然撤銷對部分半導體和積體電路產品的關稅。
2025年5月
5月6日,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作證時宣佈,他將在訪問瑞士期間會見中國代表團。
貝森特與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在日內瓦與中國官員會晤。經過兩天談判,雙方發表聯合宣告,宣佈將在90天內臨時大幅降低關稅,並重申將繼續進行貿易談判的承諾。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自5月14日起,雙方將啟動為期90天的關稅減免措施。根據協議,雙方將各自下調115個百分點的關稅,使美國商品進入中國的稅率降至10%,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的稅率降至30%。針對芬太尼而加徵的20%關稅仍將保留。中國還同意“暫停或取消”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包括對稀土出口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