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waas長期護理中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自稱是“安省首家錫克-旁遮普長期護理機構”,計劃在賓頓市(Brampton)建設一所養老院,以便為錫克族和旁遮普裔長者提供醫療護理和支援,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包括享用本族傳統食物,使用旁遮普語交流,並保留宗教和文化習俗。


圖源:https://niwaas.ca/
據Baaz新聞媒體報道,許多錫克族和旁遮普裔加拿大人表示,他們在公共長期護理機構(LTC)中感到孤立,原因包括語言障礙、飲食不習慣,以及宗教傳統受限。Niwaas長期護理中心由錫克中心Sri Guru Nanak Sikh Centre和賓頓市副市長辛格(Harkirat Singh)共同發起,目的是建立一所尊重錫克族和旁遮普文化的養老院。

圖源:Facebook
安省交通廳長兼賓頓南選區省議員薩卡里亞(Prabmeet Singh Sarkaria)也是該專案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他指出,安省政府已為該養老院專案投入約7000萬元,並強調省長福特“大力支援”該計劃。
錫克-旁遮普養老院將如何運作?
根據Baaz的描述,該機構將成為一個幾乎與加拿大主流社會隔絕的封閉社群,其特色包括:熟悉的傳統食物,如烙餅(roti)、咖哩蔬菜(sabji)和茶(cha);只招收會說旁遮普語的員工,以消除語言障礙;基於宗教和文化的活動,如錫克教冥想圈(Simran circles)、手工藝製作和園藝。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機構的招聘標準要求員工必須精通旁遮普語。養老院的發起人之一Gurvinder確認,旁遮普語流利是基本要求,並表示許多長期護理行業的旁遮普裔人士已表示有興趣加入。
“多元文化護理機構”將成為趨勢?
據Baaz文章稱,Niwaas長期護理中心希望在未來5至10年內擴充套件服務,並推動類似的長期護理機構在安省乃至全國發展。
省議員薩卡里亞也表示,他希望安省能夠建造更多類似的文化定製養老院,以滿足不同族裔老年人的需求:
他說:“這只是個開始……我們希望在安省建立更多符合不同文化需求的長期護理機構。”
政府是否應該出資支援族裔專屬養老院?
有媒體Dominion Review指出,如果一些旁遮普裔加拿大人自籌資金,興建專門面向自己族群的養老院,這是他們的自由。然而,為什麼安省納稅人需要承擔約7000萬元來資助一個特定族裔的長期護理機構?這筆鉅額開支來自於同一個省長福特,而他一貫將自己塑造成反對政府浪費的“民粹主義鬥士”。
許多加拿大人可能會發現,他們的稅款被用於建立一個只面向特定文化群體的護理機構,而該專案的支持者還聲稱這可能只是“第一步”,未來可能出現更多類似的專屬機構。
如果允許以文化和語言障礙為由開設專屬養老院,那麼同樣的邏輯是否可以被用於推動單獨的娛樂中心、健身房、游泳池,甚至圖書館?這種趨勢最終是否會導致社會裂解,促使移民群體構建屬於自己的封閉機構,而不是融入加拿大社會?
“不對稱多元文化主義”:對大多數族裔不公平?
持質疑觀點的人士認為,這種模式與考夫曼(Eric Kauffman)所描述的“不對稱多元文化主義”(Asymmetrical Multiculturalism)極為相似:少數族裔被鼓勵強調自身文化認同,而多數族裔卻被勸阻這樣做。
設想一下,如果某個長期護理院專案明確提出只為“加拿大本土居民(Old Stock Canadians)”提供服務,安省政府是否會撥款7000萬加元?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然而,當將文化目標換成“錫克-旁遮普”時,該專案卻被認為完全值得政府資助。
民意調查:多數加拿大人希望移民更好融入社會
早在2016年,在加拿大公眾對大規模移民的態度轉變之前,民意調查就已經顯示:
-
68%的加拿大人認為移民“應該更努力地融入主流社會” -
僅32%的人認為“我們應該鼓勵文化多樣性,讓不同族群保持自身習俗和語言”
質疑者稱,福特政府仍然在推動“多元文化護理機構”模式,而不是促進移民的融合。當安省本身的醫療資源已經緊張,許多長期護理院面臨床位短缺時,政府為何優先資助特定族裔的養老機構?這種“不對稱多元文化政策”,不僅加劇了社會分裂,也讓納稅人承擔了本不應承擔的額外負擔。
華人網友紛紛評論:
“嚴重違反多元文化準則,堅決反對!”
“這次不去投了,沒有一個值得跑一趟的!”
“為了獲得印度人的選票,福特不裝了。”
“福特現在是失心瘋了嗎?”
你怎麼看?
來源連結:
https://dominionreview.ca/why-is-doug-ford-spending-70-million-on-a-sikh-punjabi-long-term-care-home-in-brampton/
-END-
若你喜歡推文,
記得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哦~!
[評論留言]也是很歡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