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群週末沒處去的打工人,開發出了一種顆粒度更細、體驗也更輕鬆的工人療養院的新玩法——週末不去泡三四百一天的洗浴中心,而是專門在療養院裡泡溫泉,一次只需要幾十塊錢,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刷醫保。

▲ 圖 / @Nicole
所謂的工療溫泉,就是坐落在全國各地的工人療養院中,幾乎都會具備的溫泉泡池。這種溫泉原本是為那些退休的幹部們準備的療養設施,如今卻被年輕人發掘成了“更適合打工人寶寶體質的洗浴中心”。
首先發掘出這片消費淨土的打工人們,是發現大城市裡的洗浴中心,已經比迪士尼還貴了。“分明是把自來水加熱一下,就可以叫自己溫泉了。再給你加上水果暢吃和飲料暢喝,就可以搖身一變,賣上300塊一天的價錢。”
而工人療養院,本來就是為老人和退休幹部們療養提供的,因此絕不會在溫泉水上糊弄你。“當你聞到泡池裡淡淡的硫磺味兒,就說明你來對了。”
此外,工療溫泉的位置一般在城市郊區,而且大多是露天的“野生溫泉”。“比如北京全國總工會的溫泉度假村,就在順義的後沙峪;上海打工人則會專挑週末,去寧波等地的工人療養院裡泡溫泉;至於原本溫泉資源格外豐富的雲南,工療溫泉大多在山裡,去泡一次溫泉相當於進山禪修了。”

▲ 圖 / @半光滑曲線
有人說,工人療養院就像是一個迷你版的阿那亞,卻沒有阿那亞的溢價。“花上幾十塊的價錢,就能在薰衣草池、當歸池或是牛奶池裡泡一天,這裡沒有花裡胡哨的水果和飲料,但當你泡完了之後,卻可以在岸上發現準備好的薑茶。”

最近的年輕人,
把工人療養院當成了洗浴中心

提到工人療養院,年輕人們只會覺得這裡住的都是那些需要療養的老年人。直到有人發現了這片秘密基地後,年輕人們才發現,這裡其實就是專為打工人而生的“國企風湯泉”。
第一次在西安某工人療養院泡溫泉的黃妮,發現工療溫泉不僅價格便宜,而且沒有網紅景區裡那種嘈雜的人流,環境格外安靜。

▲ 圖 / @星星
“這種工人療養院裡的平價溫泉,原本只有療養的老人們來這裡泡,後來因為自然條件好,很多年輕人會驅車來這裡,花上幾十塊錢在這裡一泡泡一天。”
對於黃妮來說,週末來泡一次工療溫泉,就能花點小錢治癒精神內耗。“你可以把工療溫泉當成洗浴中心的平替,這裡不提供吃喝,但我們每次去都自帶水果。在露天溫泉裡吃點水果,喝點可樂,就能自制出一種野餐的氛圍感。”
不同於城裡的洗浴中心主打一個自助,工療溫泉的服務則更有人情味。“工人療養院裡的服務人員,大多特別細心。有次我想喝薑茶,工作人員就去現切薑片,給我泡了一杯紅糖水。”
在雲南旅居的90後小王,上次則在昆明的某部隊療養院裡,刷醫保體驗了一把“中藥溫泉”,藥浴免費,自己只需花4塊錢掛號費即可。“本地人講究泡湯要泡‘老湯’,溫泉水放五天以上,這樣礦物質含量更多,效果也更好。”

▲ 圖 / @我是一個自律的撰稿人
不同於富麗堂皇的洗浴中心,工療溫泉有些樸素,但衛生卻絲毫不馬虎。這裡的湯泉大多是一人一池,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功效,比如有些人來這裡泡湯,是為了治療溼疹,有些人則是跌打損傷後,泡中藥浴活血化瘀。

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大費周章,跑到郊區的工人療養院泡溫泉,索性就會去中醫醫院裡,泡另一種“醫保湯泉”,也就是藥浴。
在某大廠上班的北漂V寶,因為工作日經常熬夜加班,週末就愛泡在洗浴中心解壓。在朋友的建議下,上週剛去北京民族醫院泡了中藥浴。

▲ 圖 / @一顆速心丸
“如果週末去洗浴中心裡泡著,一天300塊錢就沒了,裡面的人擠來擠去,根本就不透氣,灌了一肚子小甜水回去,還會變胖長痘。而去醫院泡藏藥浴,不僅可以對症下藥,而且泡完神清氣爽,還可以順便在醫院裡加一個理療,比去洗浴中心靠譜多了。”

為什麼打工人,
開始湧向國企風溫泉

打工人最初發現療養院是個好去處,還是因為去年南方人流行去吐魯番祛溼時,意外發現在療養院裡按摩和熱療都可以報銷,於是順其自然推理——既然在療養院埋沙可以走醫保,那泡溫泉豈不是也可以?
於是大家順藤摸瓜,發現工人療養院雖不及連鎖商業湯泉普遍,但每個省市基本都有一兩家,位置也不會太遠。“趁週末去一趟,既能放鬆,又不至於折騰,恰好是趟價效比不錯的短途遊。”

▲ 工人療養院的“野生”溫泉。圖 / @🌛
由於大部分療養院建於八九十年代,距今已有些年頭。所以在這裡泡溫泉,難免會覺得有些過於樸素復古。
“在洗浴中心,進門迎接你的是ins風的網紅裝修。但在療養院,統一畫風卻是豬肝紅的實木傢俱,搭配磨砂玻璃窗和泛黃的瓷磚牆。進了湯池,別處都會專門在池邊堆砌假山,或者打光製造氛圍感,但療養院的池子主打一個簡約,只有一個用白瓷磚砌的水池,看起來乾淨衛生,但莫名其妙的有幾分縮力。”
即便療養院的硬體設施比不上收費兩三百的洗浴中心豪華,但打工人還是甘之如飴。“在絕對的價效比面前,如果你還要抱怨它的設施老舊或氛圍感欠佳,就純屬矯情了。”

▲ 雖然有些樸素,但是靠譜。圖 / @唯唯不吃辣
北漂三年的小何,去過療養院泡溫泉後,不但徹底放鬆了一回,還在醫生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真正健康養生。
“以前總覺得泡溫泉就是圖個熱乎,現在才知道不同礦物質的溫泉還有不同功效。醫生還告訴我,下次想省錢的話,甚至不用專門跑療養院,在家弄個摺疊浴盆,撒點薑片或者艾草進去泡20分鐘,效果也差不多。”
許多人平時泡溫泉,泡上半個多小時就開始發暈,身體剛放鬆下來就不得不上岸。
而療養院裡的顧客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所以不少地方會推出強度更低、適合長時間放鬆的專案。“比如一些地方設有躺平式地熱蒸床,讓你泡完湯後直接蓋著被子睡一覺。不光中老年人喜歡,對年輕人而言,這更是猶如瞌睡時有人遞上枕頭,有種被哄成嬰兒的感覺。”

▲ 昆明某工人療養院,溫泉休息區可以蒸松針。圖 / @半光滑曲線

泡過一次國企風溫泉,
從頭到腳都舒坦了

打工人平時忙忙碌碌,總盼望著能早點躺平,擺脫無休止的加班和通勤。如今去了一趟療養院,才終於有了提前退休的感覺。
“在療養院泡溫泉,你經常會遇到許多心態鬆弛的大爺大媽。他們不會突然掏出手機回郵件,而是隨口聊點菜市場哪家水果便宜,或者哪家社群食堂的餛飩更好吃。
“你在這樣的氛圍中,會不自覺地放鬆下來,發現真正的避世感,不是靠消費堆出來的,而是學會心安理得地享受當下。”

▲ 圖 / @安和橋涼拌泡芙
並不是所有的療養院都能刷醫保,有些地方還是需要自費。但即便收費,也不過是象徵性地收個二三十塊,絲毫不用擔心會在這裡遇到價格刺客。
有人去騰衝的韶關療養院時,甚至在門口看到了一塊宣傳欄,上面清晰記錄著1973年到1995年間,來這裡做溫泉療養的人最終療效如何。
“上面列舉了十幾種不同的病症,做成表格,清楚標註了多少人痊癒、好轉或無效。這種嚴謹的風格讓人光是看一眼就感到安心,覺得自己這身工傷,終於有救了。”

▲ 圖 / @Nancy要追呀
打工人一旦解鎖了療養院泡湯,就等於提前開啟了養生之路。
“很多人頭幾次去,還只是單純放鬆,泡完就走。可去得次數多了,便逐漸融入那種鬆弛的氛圍,開始和大爺大媽一起琢磨起哪種礦物泉最養生,或者泡湯後吃點什麼才最舒服。時間久了,當朋友們還在相約聚餐喝酒時,只有你每週固定和一群忘年交,在療養院裡一邊泡湯,一邊打八段錦。”
對總是追求消費升級的人而言,過去大家泡湯,不僅僅是為了放鬆身體,更是想找個能承包自己吃喝玩樂的地方,順便給心理做個按摩。
“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這種方式反而適得其反。洗浴中心待上一整天,大吃大喝、通宵玩耍,表面上是享受,實際上只是換了種方式折騰自己,反而增加了不少負擔。”
而大家在工人療養院裡泡溫泉,則領悟了高效休息的精髓。“在療養院裡,你連帶按摩加泡湯的時間,一般兩三個小時就能全部搞定,然後就能翩然離場。不為了出片,純為了體驗的減負週末,才是真正的放鬆。”
(頭圖來源:唯唯不吃辣)

每人互動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三聯生活實驗室(ID:LIFELAB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