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全國各省份陸續公佈中高考成績,朋友圈再度被分數刷屏。
當父母們緊攥手機重新整理查分頁面,焦慮於“一分一操場”的篩選規則時,一所北京國際學校卻悄然交出一份“反篩選”成績單:
20名畢業生,160封世界名校Offer,人均8封錄取,囊括約翰霍普金斯、帝國理工等頂尖學府,卻無一人因“分數不夠”被資源拒之門外。
這背後的底氣令我們吃驚。在大多數人還在猶豫是重倉“分數競賽”,還是轉向培養孩子的“真實能力”時,赫德學校給出了更為徹底的回答:撕掉排名標籤,將廁所互助盒變成性別研究課題,讓長笛蒙塵的女孩重登舞臺,把“試錯”寫進課表。
當傳統教育用分數切割學生時,這裡用“不篩選的底氣”證明:真正的託舉,是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賽道上奔向世界。一起來看看這所學校的自白:
“分層教學、資源供給、師資背景做到了極致了,就是最好的教育嗎?”
對赫德而言,答案是否定的。未來十年,我們心目中更理想的教育模型,應該是:
第一,不做篩選器。
第二,允許每一個學生做自己。
第三,中學教育可以更接近「未來世界預演場」。
今天,就“不做篩選器”來聊聊我們的理解。
“篩選”在國內教育的語境中,給人以“殘酷”的意味,即使是優等生也不能倖免。我們見證了許許多多被分數篩選出來的佼佼者,卻在標準化的賽道上逐漸模糊了面孔。
“市三好學生”Katerina去年九月剛加入赫德時,取消了分數、排名的“優勢專案”,一時間無所適從。老師發現了她的侷促,推薦她參與宣傳片的拍攝。
拍攝過半,她突然鼓起勇氣對老師說:"我可以有一個鏡頭嗎?"聲音很小,但是現場的每一位老師都聽見了。
"試試這個。"Mr.Li遞給她一試管硫酸銅溶液。燈光下,藍色液體泛著光,映在Katerina臉上。
這個簡單的請求,成了她重新認識自己的開始。過去她對自己的評價是老師的打分,是科目成績的排名,而現在的她上過解剖課,用程式碼編過新聞片配樂,還重拾了荒廢三年的合唱團夢。
在赫德,像Katerina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我們相信教育的意義不在於製造標準化的"優秀產品",而是幫助每個孩子發現自己的獨特價值。
我們取消了傳統的評優制度,“智、仁、勇”的品德值得讚賞,每日穿校服、保持出勤率的堅持也值得被認可、被看見。
我們為各種形式的成長創造展示空間,為攝影社團辦一場展覽,為咖啡社團提供一個攤位。用一場場戲劇表演讓學生去理解人生,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劇本。
第二,對每一個孩子的錄取都有信心。
在赫德,名校錄取從來不是少數人的遊戲。2025屆20位畢業生,人均收穫offer達8封、36個多元專業,共攬獲530萬獎學金。收穫了1枚全美TOP10的約翰霍普金斯,以及1枚加州伯克利,更有10枚英國G5錄取,包括2枚帝國理工和8枚UCL倫敦大學學院。美國方向,100%US NEWS全美TOP50錄取;英國方向,“王、曼、愛、華”全員託底。
這些數字背後沒有“篩選”,只有一條鐵律:資源不設門檻,每個學生都值得被託舉到應有的高度。
G11的Angela在建立“翩翩少女社團”時,從沒想過“性別研究”會成為她的大學申請專業。當時她與好友Langlang共同發起衛生巾互助盒計劃,只是想幫助女性解決生理期難免的一些尷尬時刻。
在社團指導老師Ciara的帶領下,他們進行大量的調研,閱讀文獻資料,瞭解“女性主義”背後的意義。
“最開始連電影討論會都冷場。”Angela坦言。直到她們把“女性主義”拆解成衛生巾互助、在女衛生間掛手繪海報,寫著“Let’s do something nice for her”,拍攝反容貌焦慮短劇,編排女性力量舞蹈《Girls never die》等系列活動的開展,這個由2個女孩發起的社團,正帶動全校重新理解“性別平等”。
這一年,她確定了申請“性別研究”這個略顯小眾的本科專業。
在赫德,像Angela這樣的個性化支援,在不同的年級以不同的方式不斷進行著。
G10的Mary在聽完US Pathway的課程說明會後,決定選修Physics、Chemistry、Biology。
由斯坦福畢業的Mr.Benjamin授課的Chemistry課程是1V2教學,課堂上他經常帶著同學們進行化學實驗,更會溫馨提示:不要在沒有“專業人士”的監督下自行嘗試。
Biology課程是1V5進行教學,授課教師Dawn本碩皆就讀於全球排名第6的倫敦大學學院生物專業。熱愛生物學的她在春天的玉蘭樹下,帶著Mary和同學們近距離感受自然與生長的奇妙。有時,教學發生在那些不在“教室”的瞬間。
從性別研究到廁所裡的互助盒,從1V2的教室到無邊界課堂。在赫德,沒有“重點培養物件”,只有“每個都重要”的底線邏輯。
今年20位畢業生,36個不同專業,有人鍾情於理工科、商科等熱門領域,也有人把食品科學、醫學物理、社會變革科學與工程、數字敘事與互動設計等“小眾”領域變成主場。
我們堅信,本科階段所學的專業已然不再與未來的就業緊密掛鉤。本科學習更應被視作一個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能夠不斷精進自己的思考能力,全方位、深層次地去感知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進而從中探尋到各行各業以及自身的“真需求”。當個人的需求與世界的需求實現有機連線之時,那一條專屬於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道路就會鋪就出來。學習不再以“好就業”來自我規劃,就像我們早不應以“好分數”來定義學生的未來。
內向的Moxina加入赫德已經三年了,三年前導師給了她一張空白課表:“先試,再選。”她第一次知道,原來她可以自己做選擇。於是,她把物理、經濟、計算機課程等感興趣的課程全試了個遍。
十年級再次選課選方向,她又卡在了岔路口,轉機出現在和升學指導的談話。
"要不要試試化學?" 不斷開拓新領域,不知未知為何物。
剛開始的半年,她會追著老師問"電子層怎麼排布"諸如此類十萬個“是什麼”和“為什麼”。隨著化學老師不斷加練,上週的化學測試,100分的試卷她拿到了90分。
雖說我們從來不是“分控”,但赫德並不認為學術和分數是對立面,在學生的評價維度上,我們給出了不同的尺子和比例,儘可能的保持每一位學生的自信、專注,與探索的空間。
導師把中國文化節的報名表塞給她後,她在儲物櫃最底層翻出了小學五年級時放進去的長笛。就這樣,一個電吉他,一個主唱,還有一個長笛,這個臨時湊起的樂隊,開啟了他們在赫德的第一次表演。
那天,她吹《海闊天空》的手在抖,彈電吉他的同學悄悄幫她墊了音。
“撿起了就別放下”,上週的高中集會上,她帶著長笛又一次登臺了。這一次,她想組建屬於自己的樂隊。
在赫德,時間不是倒計時,這裡沒有"來不及"。課表能塗改,興趣能重拾,人生方向可以慢慢找。
在赫德,試錯不是成本,是探索的過程。於是,我們儘可能地為每一個學生創造有歸屬感、有可能性的環境。
在這裡,教育不是流水線作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當孩子們不再擔心"不夠好",他們反而能展現出最真實、最動人的樣子。
真正的教育不做單純的成績篩選,任何人進來都可以得到提升。
在赫德,這種底氣來自一套完整的支援系統:動態分層教學覆蓋率100%、個性化課表實施實踐五年、百餘種課程自由選擇、師資配比持續最佳化。我們相信,不篩選不等於放任,而是用更精細的教育設計,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長路徑。
G5&G6教師團隊透過閱讀偏好分析、語法弱項追蹤、演講恐懼指數評估等12項成長指標,為小初銜接階段的孩子為每個孩子生成銜接方案。
G8-G9學生則在第一學期末獲得課程清單與選課邏輯指南,教師透過個性化診斷對話,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去了解課程。
3月份開始,學校會啟動課程說明會,透過"真實課堂切片展示+學習成果實物展陳"的方式,讓家長和學生直觀感受每門課程的核心價值。
升學指導老師會與學生和家長進行1V1溝通,結合過往動態診斷的記錄及潛在發展區引力測試結果,協助學生選出合適的課程搭配升學路徑。
以初中英語為例,7種不同的課程,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均衡提升;4個層級,確保學生接受充分挑戰;每學期三次的Star Reading+CEFR+劍橋模考三維測評,給出階段性學習診斷。
92%的學生在一年內實現至少一個階段躍升,而測評結果自動生成的個性化學習報告,科學量出學生的動態成長。
G8的Dorothy剛入學時英語停留在Phase2,課堂上50%文學課+50%通用英語的搭配,在常規的聽說讀寫課之外,對經典文學開啟批判性的思考與討論。
透過分層教學系統,一年進階一個Phase,在Phase4的Humanities and Literature課程上,英語已經不僅是一個學習物件,更是一個探索工具。帶她瞭解古希臘城邦、中世紀修道院、工業革命工廠等不同時代、文化、歷史背景。
這個曾經怕說錯而不敢開口的女孩,在臺前侃侃而談。或許現在的她更注重的不再是語法是否完美,而是思想上的表達是否準確。
在赫德,分層分類的基礎核心課程,不是區分優劣,而是精準適配成長節奏。
從AI機器學習到商業路演,從神話比較研究到古典樂創作,百餘門選修課構成豐富的課程生態。我們堅信,一個學校有多少資源,就能帶給孩子多少種可能性。
學科支援:為需要鞏固基礎的學生提供課後輔導。數學組的"錯題診所"每週開放三次,學生可以帶著任何問題隨時敲門。
學科競賽: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學者杯小組最近已經拿到了“耶魯”賽場的總決賽入場券,而他們的指導老師已經多次帶著學生站在“耶魯”的領獎臺。
在赫德,「一人一張課表」,同一個校園裡,每一個孩子都穿梭在不同的教室間,有著自己的行動軌跡。
2023-24學年,北京赫德從6年級到12年級共505位學生,75位老師;
2024-25學年,從6年級到12年級共515位學生,100位老師。
今年9月,新一批透過嚴苛篩選的頂尖師資將正式入駐赫德。
師生不斷加強的背後,一是我們對孩子關注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未來人才培養的深度思考——“靈魂有趣”變得至關重要。
我們擁抱的人才,是對生命、對生活充滿好奇,願意嘗試不一樣的東西的人;他/她應該有愛心和強大的共情能力,善於跟別人連線。換句話說,無趣的老師拿什麼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於是,我們歡迎和鼓勵願意在現有教育模式下嘗試突破的老師。
不篩選的底氣正是來自每一步從孩子的成長視角出發,不唯成績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赫德的培養下,得到全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