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央,與自己和解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
加班到凌晨三點,電腦螢幕的藍光刺得眼睛發酸,卻還要在家族群裡發一句“工作順利”;被上司當眾羞辱後躲進衛生間抹眼淚,出來時卻對同事笑著說“沒事”;明明焦慮到失眠,卻要在朋友圈曬出精心修飾的九宮格,配文“生活明朗,萬物可愛”……
我們活在一個對“正常”近乎偏執的時代。
高薪、體面、情緒穩定、積極向上——這些標準像一把刻度精準的尺子,衡量著每個人的價值。不合規者被貼上“脆弱”“矯情”“失敗者”的標籤,放逐到社會邊緣。
肖央新片《陽光照耀青春裡》中的何立為,正是被這把尺子劃傷的普通人:一個天才遊戲設計師因“不合群”被公司送進精神病院,卻在荒誕的囚籠裡,照見了千萬人的生存真相。
當何立為在法庭上怒吼“我沒有病”時,銀幕外的我們突然意識到:那些被診斷為“異常”的靈魂,或許只是拒絕戴上“正常”的面具。
這部電影最鋒利之處,恰恰在於它撕開了現代社會最虛偽的共識——我們歌頌多元,卻恐懼不同;我們談論包容,卻擅長驅逐。
最近,「視覺志」與演員肖央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透過這次採訪,我們更多地瞭解了他在電影《陽光照耀青春裡》中對角色的感悟以及他對社會“正常”標準的個人見解。
“什麼是正常人?”
當一個“正常人”被逼瘋,送進精神病院,究竟是社會的錯,還是他自己的錯?
正在上映的電影《陽光照耀青春裡》便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年輕的遊戲設計師員何立為(肖央 飾),在公司獨立開發了一款遊戲,卻因其固執、偏執的個性,擾亂了公司的融資計劃。最終,他被公司和家人聯手送進了名為“青春裡”的精神病院,試圖強行“治療”他的不合群和不妥協。
在那裡,何立為必須面對自己被貼上的標籤——瘋子。可問題是,這個標籤究竟是怎麼來的?而真正的“瘋”,又是什麼?
迴歸現實,其實這種被“病理化”的荒誕局面,在現實中並不少見。一個人如果對“加班文化”提出質疑,或者反抗職場PUA,就可能會被簡單地貼上“敏感”“不成熟”的標籤。正如肖央在採訪中所說,“正常人是個模子,一寸照片那種標準臉——笑得剛好。”
與普通大多數人一樣,何立為起初並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在電影開頭,他反覆強調“我沒病”,堅信自己只是活在社會的邊緣,並未做錯任何事。肖央提到:“我演的這個角色並不是瘋子,他不過是太清醒,清醒到無法按照這個社會的標準生存。”
進入精神病院後,何立為遇到了許多同樣被社會排斥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或許因為與眾不同,或許因為不願妥協,最終都被視作“異類”。在這些病友身上,何立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雖然有著自己的幻覺和堅持,但這正是他們真實的活法——不符合常規,卻依然真實。慢慢地,何立為明白了,他與他們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這部電影並不只是探討精神病院裡的人,而是每個人在社會中的‘正常’定義。”肖央的這句話恰好點出了影片的核心命題:電影中所謂的“瘋”,並不是精神意義上的病症,而是對社會標準的一種抗爭,是對“正常”定義的一種質疑。
所謂“正常”的標準化定義,其實是所有人都會面對的困境。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職場、家庭、社交媒體——都在被一種“標準化的正常”約束著,逐漸忘卻了真實的自我。而在這個過程中,越是不合常規的存在,就越容易被社會視為“瘋”。
電影中,導演巧妙設定了一個充滿隱喻的角色——“駱駝”(王子川 飾)——展現何立為內心的“瘋”。駱駝其實是何立為的另一重人格,是被壓抑的情感與憤怒,是社會不容的敏感與反叛。
當何立為努力掩蓋駱駝、嘗試成為一個“正常人”時,這個影子反而愈發龐大,愈發可怖。直到有一天,他對著空氣中的駱駝說:“你可以跟著我,但別搗亂。”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幻象竟然漸漸平靜了下來。
“駱駝”(王子川 飾)
肖央在接受採訪時提到,這就解釋了何立為並非瘋子,而是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駱駝”,有人稱之為焦慮,有人稱之為抑鬱,有人稱之為障礙,而社會則粗暴地將這些統稱為“精神病”。
這種標籤化的認知暴力,恰恰構成了影片最深刻的批判維度,並在影片結尾達到高潮。
當黃曉明飾演的司法鑑定員看著被貼上“不正常”標籤的何立為,突然問了一句:“所以,什麼是正常人?”
這問題本身就在拆解社會的虛偽共識,也讓人想起近些年網上常有人問:“如果被當成精神病,該如何自證?”
其實答案就在電影裡:當整個世界都瘋了,清醒反而成了最重的罪名。
畢竟在一個瘋狂的世界裡,執著於自證清醒的人,反而最容易被打成異類。
“這年頭,誰還沒點兒病?”
“正常人是現代社會的通行證。”肖央說這句話時,並沒有刻意強調它的分量,但話一齣口,就像把現實撕開了一道縫。
在《陽光照耀青春裡》裡,何立為被社會定義為“異常”,被關進精神病院。而在現實中,人們未必真的進了醫院,卻早已在社會結構裡被分門別類。
職場上不夠合群、表達情緒、堅持底線,就被叫“難搞”;家庭裡不按軌道走,就被罵“叛逆”;社交平臺上一旦發洩負面情緒,就會被當作“情緒不穩定”悄悄遮蔽。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懂事、乖、聽話,卻沒人告訴你怎麼坦然地哭,怎麼健康地表達憤怒,更沒人告訴你——你可以不一樣,也可以被接納。
肖央說:“現在的人太難了,誰精神上沒點問題?”
但諷刺的是,越是人人都有問題的年代,越害怕承認自己不正常。於是,“正常”變成了一個必須維持的假象,它不見得讓人快樂,但它能保你在人群中不被甩出去。
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時代症候:人們寧願把自己活成模板,也不敢承認有裂縫。
病恥感也因此而生。“你要是說你有點情緒問題,別人第一個反應不是你怎麼了,而是‘你得看病了’。”
正是在這種“真實被壓抑”的背景下,電影中的“青春裡”反而成了一種奇怪的烏托邦——住在其中的人敢於表現,敢於情緒化,敢於活出自己。
反觀現實中看起來“正常”的人,卻常年與麻木、自我壓抑共處。經常說自己“沒事”“挺好”,但這些詞本身就已經是一種警報。我們不再敢表現脆弱,因為這可能會換來被疏遠、被質疑、被當作“不合格”的人看待。於是,一個本該自然流動的社會情緒系統,變成了暗管密佈的壓力罐。
正因如此,《陽光照耀青春裡》才會讓很多觀眾哭得不知所以。這不是為病人哭,而是為自己哭。我們不是在可憐他們的症狀,而是在認出他們身上那些自己不敢承認的影子。
“我覺得這個人(何立為)是活在我們身邊的,是你、是我、是那些總覺得‘自己不太對勁’的人。”這不是表演技巧,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共情能力。當我們在電影院看著“病人”們哭、鬧、抗爭,我們其實不是在看他們——我們是在看,如果哪天我崩潰了,我還有沒有被接住的可能?
現實中,我們很難奢望社會為每一個人都建一個“青春裡”。但我們或許可以做得更好一點:別再那麼怕承認自己不太對勁。
情緒不是錯,不一樣也不該羞恥。
“被丟下的人”
在《陽光照耀青春裡》中,精神病院裡的“病人”看似瘋癲,實則是被現實關係拋棄、被世界視而不見的普通人。
他們的“病”,並不全來自於醫學上和心理學上所說的“精神/心理障礙”,而更多是源自情感上的斷裂與社會性否認。這一點,肖央看得非常透:“這些人不是真的瘋了,而是沒人聽他們說話了。長期沒人相信你,沒人理解你,甚至連你是誰都沒人在意,這比發瘋還要致命。”
何立為就是這樣的典型。他的“異常”,起點不是症狀,而是失聯。他和親人漸行漸遠,和公司理念格格不入,最終連他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問題”。
當一個人無法在親密關係中被接住,在社會關係中被承認,他就會慢慢失去“我是有價值的”這種信念。而這恰恰是支撐一個人心理狀態的核心。
何立為的哥哥把他送進精神病院後,便拒絕接他出院。在那一刻,他被親情徹底放棄了。這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讓何立為像所有受傷的人一樣,本能地選擇了最原始的防禦方式——逃避——否認病情,拒絕吃藥,抗拒環境。
這和現實中我們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如出一轍。我們會假裝沒事、強撐笑臉,把自己填滿在無盡的工作中,在朋友圈釋出“精緻生活”的碎片,彷彿這樣就能抵擋住精神的傾斜。
肖央說:“這就是何立為最真實的地方,他不像傳統電影那樣‘豁然開朗’,他是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慢慢開始面對自己。”
面對自己的恐懼、孤獨、恥感,是最難的過程,也正是許多觀眾在看完電影后久久不能平靜的原因——因為每個人都有過那個“裝得很正常但其實快撐不住”的時刻。
而何立為真正開始發生變化,是在他主動承擔“組織者”角色的那一刻。在病院裡,他幫助病友反抗不合理制度,為大家爭取話語權,他不再只是一個等待“恢復”的被動者,而是一個在混亂中尋找新秩序的普通人。
肖央評價這部分劇情時說:“當你開始覺得你能幫到別人,哪怕只是一點點,你就會覺得,原來我還有點用。”這句話看似簡單,卻精準揭示了人類心理最原始的動力——被需要、被依賴,是我們對抗“不正常”的最大錨點。
現實也是一樣。很多人在工作或家庭中即使疲憊不堪,依然咬牙堅持,不是因為多麼堅強,而是因為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他們。
“有事做”,是一種心理意義上的自我拯救。它不只是對外輸出價值,更是對內修復身份。當你知道自己還能被信任、還能有用,你的心就不會那麼容易垮掉。
“陽光照耀青春裡”
在採訪中,“和解”是肖央反覆強調的另一個關鍵詞。
“其實,換種角度看,整個故事可以看作是一個被貼上標籤的人,他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就像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一方面,社會機器要求我們高效運轉,不斷逃避或掩飾問題;另一方面,那些被壓抑的問題卻如影隨形,越纏越緊。從職場到家庭,從現實社交到網路空間,‘正常’被異化為一種強制標準——情緒必須穩定,態度必須積極,行為必須符合預期。”
但實際上,這種強迫的“正常”反而讓人更加痛苦。當我們被迫裝作沒事,裝作開心,裝作符合所有人的期望時,內心的真實情感反而得不到釋放。於是,越是追求“正常”,反而越容易產生焦慮、壓抑甚至崩潰。
在這個背景下,和解的意義逐漸浮現。和解不是讓人更“正常”,而是讓人接受“正常”的不完美——允許自己偶爾不開心,偶爾情緒波動,偶爾與他人不一致。正如何立為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沒辦法用別人的表。”
所以,和解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合規”,而是學會擁抱自己的不“正常”。
當你意識到“正常”其實是一種過度理想化的幻象,和解就不再是壓力,而是一種釋然。
別管別人怎麼說"你這樣不正常"。你的痛苦不需要別人批准,你的脆弱也不是缺陷。活著本來就不容易,能堅持到現在,你已經很棒了。
就像“陽光照耀青春裡”,陰影只是光的另一面,生命的完整性恰恰在於它的參差不齊。不必在別人的劇本里找答案,你的故事,本就自帶波瀾。
所以,在不夠完美的世界裡,與真實的自己溫柔相擁。
請永遠對自己說:“哪怕命運寫好了劇本,也要撕裂它,按自己的方式活出結局。”
監製:視覺志
編輯:鹿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原文閱讀,看影片號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