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ciyu
放鬆一點,一切才會如你所期。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楚翹朗讀音訊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心態,是命運的舵手。
以下9個修煉法則,如果我們堅定地執行下去,也一定會養成強者心態。

哈佛心理學者劉軒在TED演講時,提到了他的一個朋友艾倫。
艾倫創立過網路公司,學過開飛機,還在美國駐外大使館做機密工作。
如今又在寫一本小說,準備出版。
劉軒問他為何每一件事都能做好,他說:“在做每一件事前,我相信我能做好它,然後開始行動。”
生命的質量,來自心靈的力量。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那些大咖、牛人,往往由內而外散發著一種自信。
無論撞了多少次南牆,他們毫不懷疑自己可以幹出一番事業來。
其實這不是玄學,一個人相信什麼,未來人生就會靠近什麼。
天使投資人李笑來在讀高中時,大夥在討論以後要賺多少錢時。他一點都不怯地說:“怎麼也得1000萬元吧!”
那可還是“萬元戶”的年代,大家紛紛嘲笑他的不切實際。
然而多年後,李笑來抓住了區塊鏈和知識付費的兩波機會,賺到了很多個1000萬元。
但反思過往時,他這樣說道:
“我今天的成就遠遠不及孫正義,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當年在起點上我就遠不及他‘狂妄’?雖說這‘狂妄’我不一定做得到,但換一種樸素的說法,想到才能做到。想都沒想到,又怎麼能做到?”
心之所想,即為命運。
你堅信階層固化,那麼你註定沉淪底層無法翻盤。
你無畏無懼地認為自己能有所成就,自然會慢慢抵達你心之所向之地。

二十幾歲時,我做一件事之前總喜歡到處宣揚。
要開始減肥瘦身了,先發個朋友圈;要發展一項副業,嚷得每一個朋友都知道。
可慢慢地,我發現人生不需要太多觀眾為自己吶喊助威。
我們與其大張旗鼓地向外界宣告自己的追求時,不如悄悄努力,用結果驚豔所有人。
作家海漄是繼劉慈欣、郝景芳之後第三位獲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家。
很多人至今對他知之甚少。
其實,海漄是生活在深圳的一位金融工作者,並非職業作家。
他白天埋頭於金錢與績效的計算之中,晚上就關起門來靜靜地寫作。
他的同事沒有誰知道他在搞科幻創作。
堅持了快10年,海漄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弱者喜歡虛張聲勢,強者大多數不動聲色。
別人不關心你的努力,你的努力也不需要人盡皆知。
悄悄地努力,別聲張,別矯情,你暗地裡吃過的苦,都會在某個不經意時刻給你驚喜的。

作家陳忠實在已經40歲這個不惑的年紀時,卻活得異常不安。
那一年,路遙的《人生》已經發表,並且獲獎。
當陳忠實連夜讀完那部13萬字的小說,“一下子身體癱軟,從自信中跌入到自卑。”
此後的幾年裡,陳忠實總是關心路遙新書的進展,發現路遙新作不斷,他就越發痛苦。
後來的陳忠實發現:如果自己總是盯著路遙的進度,就什麼都做不好。
於是,他決定遮蔽一切訊息,潛心寫好自己的書,六年後,《白鹿原》成功問世。
越關注外界,內心越會失序;在乎別人越多,活出自己就越難。
所謂成熟,就是越來越清楚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
不輕易干涉別人的生活,不過分探究別人的世界,把時間和精力還給自己,我們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與別人發生衝突,你會怎麼做?
我想,對於大部分性子軟的人,不會反擊,只會退讓。
但衝突的背後,是價值。
你當了縮頭烏龜,那就放棄了對利益的爭取;你畏畏縮縮地沉默了,那就顯得低人一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碰撞,忍耐是必要的,鋒芒也是必要的。
如果有人處處打壓你,福自己享,鍋讓你背,你選擇做鴕鳥置之不理,別人只會變本加厲,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你事。
如果好不容易有一個晉升崗位,你因為害怕得罪別人,不敢爭、不敢搶,你就只能窩在底層當一個底層牛馬。
你每一次選擇沉默,社會會預設你同意一切;每一次選擇退讓,別人就會認為你可以再退一步。
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真正聰明人,吃小虧可以,吃大虧不行。
衝突的本質,是資源分配、權利博弈的體現。
適當強勢,你才會被尊重,當你開始享受衝突,你才可以在社會的牌桌上出牌。

我喜歡《飲食男女》的一句臺詞:人生不像做飯,不要等萬事俱備了才下鍋。
很多人都有一種“等”的心態:
等我有狀態了,再把手頭的工作搞定;等我熟悉完業務,我再去上手實踐。
但是,越是喜歡等,落下別人越遠。
凡事先幹起來,其實就已經贏了大部分人。
像我自己寫文章,經常會有靈感枯竭的時候。換成以前,我會等有狀態再開工。
現在呢,即使腦袋空空,我都會逼自己去碼字。
一開始可能抓耳撓腮才憋出一兩句,但慢慢地斟酌,到後面就會越寫越順。
很多事不著手去做,問題還是那些問題,只有邁出第一步了,事才有解決的可能性。
幹就完了,這幾乎是強者的做事原則。
他們內心抱著一種很純粹的想法:幹得爛總比不幹要好,粗糙的開始就是最好的開始。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研究分析,列出一個人沒出息的九個根源,其中就有“害怕拒絕”這一項。

生活裡有太多老好人了,別人一說難處他就去幫,別人一要東西他就給。
臉皮薄、心腸軟,讓他們活得又苦又累。
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一種能力:拒商。
簡單來說,就是懂得適當地拒絕別人,是生活中的必備技能。
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別苛責自己冷漠,要怪就怪有些人沒分寸。
《奇葩說》辯手陳銘的父親是警察,親戚們隔三岔五地上門找他辦事。
陳銘父親總是竭力滿足,親戚們卻把他的幫助視作理所當然。
有一次過年,又有人求他父親辦事,陳銘終於忍無可忍,趁著酒勁大發脾氣。
從那以後,再也沒人上門麻煩他父親。和親戚關係淡了,日子卻清靜了。
敢於說“不”的人,核心通常是強大的。
他們丟掉了討好性格,開始置頂自己的人生。

有人問魯豫:你採訪過許多成功人士,他們身上有沒有什麼共同點。
魯豫略微思索後,說道:不著急。
心浮氣躁的人,容易一事無成。
能成事的人,都會戒掉急功近利的心態。
一位出版社的編輯敬佩當年明月的一點,是他坐冷板凳的功夫。
很多作家為了趕進度、湊字數,有時亂引野史,有時甚至直接複製貼上百度百科。
但當年明月卻不同。
編輯在稽核《明朝那些事兒》時,逐句地比對史料,拿著放大鏡挑刺。整本書比對下來,他硬是沒挑出來一個硬傷。
有些內容,他以為事當年明月瞎寫的,但是一翻史料,當年的正史就是這麼記載的。
他最後這樣寫道: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很嚴謹的歷史類作品,比你見到過的絕大多數明史作品都要嚴謹。
這也是《明朝那些事》這本書火到現在的原因。
所謂才華、好運,不過是坐得住冷板凳。
想要寫好文章,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磨筆力;想要修好技藝,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練技藝。
時代太吵鬧,人也跟著躁動起來。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著急,有條不紊地耕耘,就會等來豐收的喜訊。

有時,底下員工太過焦慮時,我都會給打一個比喻開導他。
如果把每個人都比作路上飛奔的汽車。
當你把80%的能量用於焦慮內耗,只有20%的能量用於前進,自然跑不遠。
可如果你心無雜念,把100%的能量花在奔跑上,就會迅速領先。
很多時候,阻擋我們的不是眼前的困境,而是我們為自己設定的枷鎖。
提前焦慮,執著地想要一個可控的結果,只會慢慢吞噬你的能量。
導演李安剛拍攝電影時,喜歡瞎擔心。擔心資金、擔心最終呈現效果不好的他,一直處在焦慮與糾結之中。
侯孝賢導演寬慰他不要想那麼多。
李安決定不再內耗,立即開機拍攝,這才有了後來《喜宴》的大獲成功。
焦慮的本質,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強加一個確定性。
可不確定性才是生活的主基調,一味想為自己尋到一條確定的航道,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穩住心態,把手頭的事做好,時間自會給你答案。

炒股這幾年,我越來越發現心態的重要性。
每當我患得患失時,操作馬上變形、失衡,往往大機率會虧很多錢。
當我抱著“玩一下”的心態去試水時,在合適的節點入場、丟擲、補倉,這時會略有盈利。
慢慢地,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得失心越重,人越難以掌控自己。
保持玩家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從容地走好每一步路,自然會行穩致遠。
曾有一名記者,採訪一位不用氧氣罐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登山家回答:“讓自己保持放鬆。”
記者不解。登山家繼續說道:人的大腦在緊張時,會消耗更多的氧氣。如果我一直精神緊繃,胡思亂想,恐怕沒走幾步就會失敗。
生活如爬山。
你若繃著神經,過分看重,就容易裹足不前。
放鬆一點,盡興一點,一切才會如你所期。
▽
1966年,一個名叫邁克爾·布隆伯格的年輕人從哈佛畢業。
此後的數十年間,他創立了世界名企彭博集團,並且三度出任紐約市長。
布隆伯格感慨地說:“與其說是哈佛給予的知識成就了我,倒不如說是它讓我學會了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生活。”
我們很多人過得不如意,並非能力欠缺,而是心態不夠好。
當你一步步按照上面的9種修煉法則去磨礪好心態,你就開始走上坡路了。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